赝品风波:真与假之外的趣味

2014年05月26日 10:46   外滩画报  微博 收藏本文     

赝品风波:真与假之外的趣味 赝品风波:真与假之外的趣味

  文: 曾侯丙 编辑:Agnes

  从真假难辨的苏轼《功甫帖》到纽约佳士得最头疼的巴斯奎特涂鸦,从一流文物复制品到笑掉大牙的奇葩假货,我们该如何重新看待“赝品”的意义?

  艺术品鉴定界有句绕口令:真的就是真的,假的就是假的,真的假不了,假的真不了。话是没错,但它也具有极佳的催眠功效,说明骨干的现实总喜欢穿上扑朔迷离的层层外衣。比如至今未有定论的苏轼《功甫帖》,从2013年9月纽约某知名拍卖行拍出至今,围绕这件海外回流的天价“文物”所打的笔墨官司,各执一词使得诸位群众以及普通专家相当晕眩。真相到底是什么?是东坡真迹?还是晚清摹本?不得而知,可以肯定的是,这个赝品风波本身,就已成为了收藏史上绕不过去的话题,无论真伪,它已经赚取了足够多的眼球。

苏轼《功甫帖》苏轼《功甫帖》

  这让我想起了一个很早的关于赝品和鉴定的故事,开头很狡黠,结尾很有节操。韩非子写道:齐伐鲁,索谗鼎,鲁以其雁往。齐人曰:“雁也。”鲁人曰:“真也。”齐曰:“使乐正子春来,吾将听子。”鲁君请乐正子春,乐正子春曰:“胡不以其真往也?”君曰:“我爱之。”答曰:“臣亦爱臣之信。”《韩非子》整本书充满了我们引以为豪的东方智慧,各种机智耍心眼使计谋,以及相对应的反心眼反计谋。虽鲁国国君对于这个不听使唤的坚守鉴定专家很无奈,恪守职业道德的鉴定专家乐正子春同志看起来比当今的拍卖行和鉴宝师要来得靠谱可信。金钱的诱惑和伪造的技艺,如今一定程度上被暧昧地融进了艺术品收藏界的潜规则之中。

  赝品是对文物真品的模仿,简而言之就是假货,本来没那么复杂,然而时间久了,情况就复杂了起来。有人说我们今天在北京故宫博物院看见的《兰亭集序》神龙本是唐代冯承素的摹本,既然不是王羲之的真迹,那也算是广义上的赝品,不过这么精美的赝品值得存在。假作真时真亦假嘛!这种说法要一码归一码,在唐代它是赝品,但以今天的视角看,它至少是唐代的文物,说晋为赝,说唐为真。况且这还是帝王领衔御用书法家执行的文物复制工程,原作早已随陪葬去了,摹本自身就代表了当时最先进的文化生产力,即使不是复制王羲之,也极具文化遗产的内涵。至于历朝历代当时的诸多赝品,恐怕与诸多真品一样,湮没在滚滚的历史洪流之中。时间无情抹去一切,失去是必然的,遗留是偶然的,往往需要花费巨大力量“逆天而行”,才能保存下部分文物。说到底,文物能遗留至今其实是个概率问题,可能还有运气的因素。

《兰亭集序》,冯承素摹本《兰亭集序》,冯承素摹本

  这也让我们联想起二战时期荷兰赝品画家米格仑的故事。这位吗啡上瘾者临摹伪造了维米尔的多幅名作,甚至还宣称糊弄了戈林用173幅画来换一副赝品。米格仑所伪造的维米尔作品,包括至今悬挂在罗依曼斯博物馆和艾丁堡国家画廊里的几幅,都曾经得到过全世界的专家们的高度赞赏。其中一幅《基督及其于艾茂斯之门徒》,不但于1937年被著名的艺术评鉴家布瑞蒂斯博士宣布为维米尔最伟大的艺术作品,也被大多数艺术评鉴家公认为真迹。 这就像一根被编织进历史麻花的棉线,吃了不会死,反倒还别具一格,更让人看清文化的脉络。

  历史不断在重演,2006年11月,一名来自马耳他的买主花了300万欧元,从著名的兰佩尔茨拍卖行拍得一幅德国画家海因里希·坎本东克的画作《红马图》。兰佩尔茨拍卖行口口声声向买主承诺,此画一定不会有假,最有力的证据就是“坎本东克的儿子都口头确认了此画的真实性”。但事实却是:沃尔夫冈和海伦娜夫妇,这对赝品界的邦尼与克莱德,在15年内伪造了35幅名画并出售获利3000万欧。真是艺高人胆大。

海因里希·坎本东克《红马图》海因里希·坎本东克《红马图》

  不过时至今日,工业革命解放生产力,机械复制全面开花,传统手工业大量萎缩,文物也不再神秘,通过各种大众媒体的宣传,成为一种具有文化属性的奢侈品。如今的赝品也越发丰富起来,数量和质量毫无悬念地为历代之冠。它们有的是为了坑蒙拐骗的假文物,有的是惊世骇俗挑战人类审美极限的臆造品。只要能把别人口袋里的钱骗走,简直无所不用其极——传统的闭门造车苦练神功,出门坑爹祸害一方的早已不稀奇。专家级别的造假者,开着跑车(而且有两辆)的专家级别的造假者(而且只有三十多岁),以及专家参与其中尚未开跑车的造假者,他们都有一定的专业素质,形成一定的分工协作,和若干年前初级阶段的单兵作战小打小闹已经不可同日而语了。极个别的赝品甚至能混入大型拍卖行,包括大大小小的博物馆,有意无意地、堂而皇之地成为了艺术史的一部分。

巴斯奎特《MILK》涂鸦作品被指作假巴斯奎特《MILK》涂鸦作品被指作假

  据《纽约邮报》2014年的最新报道,纽约杰出艺术家让·米歇尔·巴斯奎特的妹妹珍妮·巴斯奎特和丽姗·巴斯奎特诉讼佳士得纽约拍卖行,声称该拍卖行近日举办的“巴斯奎特涂鸦艺术品”拍卖会上充斥着大量赝品。可见现在即使是大型拍卖行也会面临着信誉危机,而关于赝品买卖的阴谋论,更是会腐蚀这个行业的基础。无独有偶,伦敦国家博物馆也展出过小汉斯·霍尔拜因的赝品画作;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收藏的一幅14世纪西方艺术史名画也被指可能是创作于19世纪的赝品。而讽刺的是,被扔在意大利北部一废弃宫殿地下室40年的拉斐尔真迹《圣家族》却曾被认为是三流的赝品。

左为小汉斯·霍尔拜因原作,右为复制品左为小汉斯·霍尔拜因原作,右为复制品

  同样是假货,命运也千差万别。很大一部分的赝品,庋藏于千千万万的收藏爱好者手中,默默无闻,消遣日光,给藏家留有无数的财富幻想。数量庞大的赝品,成年累月地躺在地摊上,等待赏识它的伯乐。而介于骗钱和骗智商的赝品之间,还有为数不少的一类赝品,它们是文物的普通级别的复制品,价格不高,诚信不欺,假的就是假的,主要为了满足大众对于文物的审美需求,为居家陈设增色添彩。2014年香港拍卖会上,中国藏家以2.8亿人民币拍下明成化斗彩鸡缸杯,刷新了中国艺术品的国际拍卖价格。第二天我的微信推送中,就有一家景德镇仿古瓷器公司就在售卖鸡缸杯的仿制品。想想只要花上一、两千元人民币,就能把玩一件价值连城的瓷器的复制品,赝品不赝品,只要喜欢又有什么关系呢?

  但有一些拥有疯狂体量和创意的赝品,坑的往往不是个人,而是银行信贷部门的负责人,那就极其危险而恐怖了。有一个反常识的所谓汉代玉凳,以一个晚清民国的梳妆镜造型亮瞎所有人,并以2亿多的拍卖成交价再次亮瞎所有人。还有一件估价24亿的所谓汉代金缕玉衣,如果是真的金缕玉衣必然是出土文物,而《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明确规定,出土文物一律为国家所有,不可能有专家估价之说。看来造假者自己的普法调研工作还没有做到位。

  所谓摸得来胎釉,背得出年号,测得了热释光,看得懂元素分析,仅仅只是艺术品、文物鉴定的硬基本功,最重要的还是操守和勇气。当然,面对某些高级赝品的传奇故事,我们不妨换个视角,或许能得到价格与真伪之外的启发。

分享到:
收藏  |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