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达达:市场为何低估吴昌硕

2014年05月26日 11:24   新浪收藏  微博 收藏本文     

  孔达达

  时值海派代表画家吴昌硕诞辰170周年,各类庆典活动也应运而生,从而引起对海派最具代表性的艺术家之一吴昌硕的进一步讨论,上海文化艺术品研究院对逾百年内吴昌硕作品市场价格的演变进行整理和分析,希望可以在回顾历史的同时,给现今市场也能带来一定的启发。

  吴昌硕活跃于清末民初的海上画坛,当时的海派绘画很难用一个统一的艺术风格来概括。海派艺术家其实是在上海开埠以后,一群以经济利益为纽带,以市场消费为基础,由来自不同背景和家世身传的艺术家们,为寻求自身定位和艺术造诣的提升,而自觉形成的新型艺术生态圈。

  吴昌硕作为海派最有影响的文人书画家之一,在诗、印、书、画领域,全面创新与突破,将古籀笔法、行草章法和金石刀法入画,将金石大写意花鸟画发展至登峰造极的地步,成为近现代书画史上一个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吴昌硕的篆刻也创出了全新境界,影响力直至今日,他的诗文功底很深,尤其题画小品,意味深长,长跋也是其绘画的一个重要特色。

  近年来一直有海派艺术家被市场低估的说法,吴昌硕常常作为典型例子被提及。判断一个艺术家是否被低估的主要依据是与处于艺术史同样地位的艺术家相比,同等质量的作品的价格水平是否低于类似艺术家。

  2013年吴昌硕画作的拍卖成交作品的平均平尺单价大约为20万元,而与他地位相当的齐白石和张大千已分别高达82万和72万元,与吴昌硕同属海派,稍晚期的艺术家谢稚柳的平尺单价竟然也有26万元。吴昌硕的市场价格甚至未必高过很多当代艺术家。(数据来源:上海文化艺术品研究院中国艺术品价格数据库,取自25家样本拍卖行)

  然而民国时期,海派代表人物吴昌硕却是当时艺术市场毫不折扣的超级明星。1912年,吴昌硕定居上海后,其自订的润例就是同时代画家中的佼佼者。1914年,吴昌硕的润例是堂匾20两,斋匾8两,楹联3尺3两、6尺8两,横直整张4尺8两、6尺16两,册页纨折扇每件2两(每两折合1.4元大洋,下同)。

  到了1917年,吴昌硕新订润例,堂幅20两,斋匾12两,楹联3尺4两、6尺10两,横直整张4尺12两、6尺20两,册页纨折扇每件4两,涨幅在25%至100%。

  1922年,77岁的吴昌硕再推新润例,价格再次大涨:堂匾30两,斋匾20两,楹联3尺6两、6尺14两,横直整张3尺18两,4尺30两,扇子已经不肯画了。此价格,在1917年基础上又涨了50%至150%。

  短短9年间,吴昌硕的市场价格几乎连年翻倍。

  而同时期的齐白石的作品,除了陈师曾以外,几乎无人问津,生活非常窘迫,1921年,齐白石间接托人请画坛宗师吴昌硕为他订出了很高的润例(民国时期艺术家有请德高望重之人为自己制定润格之习俗):4尺12元(8.6两)、5尺18元(12.9两)、6尺24元(17两)、8尺30元(21两),册页折扇每件6元(4.3两),但也只相当于吴昌硕1917年的价格。

  到了1922年,齐白石在日本爆红,迎来了他自谓的“好日子”。1931年,齐白石自订润格,花卉作品4尺20元(14两),8尺72元(51两),扇面2尺10元(7两),仍只及吴昌硕1922年润例的一半左右。

  张大千1926年时推出首份润例,4尺作品为3到4元(2两-3两),几乎为吴昌硕1922年润例的十分之一,连他哥哥张善孖润例的一半都不到。1928年时,张大千价格开始大幅上涨,4尺作品都在10元(7两)以上,扇面6元(4.3两)至8元(5.7两)。但仍只和1917年时吴昌硕的价位相当。

  建国后很长一段时间,吴昌硕的价位也处于近现代画家中的领跑者之一。例如,香港苏富比2014年春拍吴昌硕的《紫绶》,5.8尺以172万元港币成交,原藏家是在1958年以450元的价格从北京文物商店购得。上世纪50至60年代,傅抱石一幅画一般不超过1000元,例如1967年,一位外国人在北京文物商店买了一幅傅抱石的《韶山》,售价1000元,2013年香港苏富比秋拍上,此画以1300万元港币成交;徐悲鸿作于上世纪60年代一幅著名的《松鹰图》售价为230元,李可染4尺的《牧牛图》为60元,山水画卖70元;1962年文物商店一幅张大千《仕女图》2尺半,售价才15元。

  吴昌硕在上世纪90年代之前市场地位显赫,但是到了90年代中后期,即被齐白石、张大千、傅抱石、徐悲鸿等超越,时至今日,他们之间的市场地位已十分悬殊。齐白石、张大千已成为中国市场份额最高的两位画家,而吴昌硕2013年全年总成交额只及他们的四分之一至五分之一。

  吴昌硕市场价格低迷的原因首先可归因为上世纪30年代以后画坛风气转变,尤其到了建国后,海派大写意花鸟画基本处于市场认知的边缘,导致大众收藏者往往知道齐白石、张大千,却不知道吴昌硕。

  金石碑版文化是晚清民国时代学术界、收藏界的显学,是当时的时尚,处于文化前沿,但此后金石学的社会影响力逐渐低落,经过了文化断层,后来的人们很难再理解内容深奥的金石学,于是开创了金石绘画之风的吴昌硕也渐渐被遗忘。随着文化中心北移,文人画的基础不再,导致文人画出身的海派艺术整体走向低迷,作为领军人物的吴昌硕当然也难以独善其身。

  吴昌硕的创作数量大,但题材非常单一,几乎全都是花鸟和吉祥题材,且尺幅也非常集中,市场上难免缺乏刺激。吴昌硕晚年在沪名声大噪,定单如雪片般飞来,但好日子来得也太晚了,他定居上海时已经70岁高龄,精力和创造力都受到局限,他只得不断提价,但还是应接不暇,有些客商尤其日本客商看到喜欢的题材,会要求他同题多次创作,因此在拍场会发现吴昌硕在同一年里某个题材、题目的多次创作,且构图都比较接近,这也导致了市场的担心。而且,吴昌硕晚年为了应付需求,会让其学生赵子云等人代笔,自己题跋,此现象被社会上广为流传后,也加重了收藏界的担心。

  造成吴昌硕市场价格低迷的原因有很多,主要与知名度、幕后推手、对其艺术风格的理解和认知程度、作品题材单一、代笔现象、应付之作过多、以及赝品较多等有关。而从另一方面理解也可以说吴昌硕可能是当前尚处于市场价格低洼地带的一位艺术家。

分享到:
收藏  |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