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涛告杨丹霞事件:文化人斗气何必对簿公堂
2014年06月04日 10:55 证券时报网 收藏本文
作者:木木
【缘木求鱼】 在信息大爆炸年代,无论什么,只要放上三天,保准沉到十八层地狱去。
季涛把杨丹霞告到了法院。
二者何许人也?季涛是北京天问国际拍卖有限公司总经理;杨丹霞是就职于故宫博物院书画部的书画鉴定专家。2014年5月26日下午2时,季涛起诉杨丹霞名誉权纠纷案在北京市朝阳区人民法院奥运村法庭开庭。
当此之世,“打官司”虽然早已成为极稀松平常的事情,但为了“名誉”、为了《功甫帖》,两个“文化人”交上了火,无论如何,还是很有一些看点的,引起圈里圈外的关注也就毫不稀奇。而凡事一旦被关注,甚或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涉讼双方似乎就马上具备了标本意义,最终,受到影响的,将注定不再局限于当事个体。对某一方而言,这就实在是一件高风险的事情。
季先生铁下心来打官司,似乎有点儿小题大做了。为什么这样说呢?其一,杨丹霞以半匿名的方式开微博“骂人”,骂了半天,关注的粉丝也不过寥寥几个,对这种无足挂齿的“影响力”,经常在电视上露脸并广受喜爱的季先生,大可以一笑置之,任其自生自灭,似乎完全没有大动干戈的必要。
其二,“资本家的乏走狗”这顶帽子,是鲁迅先生送给梁实秋先生的,当年梁先生可是笑纳了,并未因此跑去法院告官;而且,笑纳了这顶帽子的梁先生,也没有明珠蒙尘,一直沦落下去,最近二三十年来,名号响亮得甚至盖过了鲁先生。因此,季先生得到与梁先生相同的待遇,也大可向先贤学习,大大方方地接过帽子,这多有古君子之风啊!
其三,事情一旦闹到冰冷冷的法院去,其走向及结局乃至产生的影响,就大不可控,或许原本是想为朋友两肋插刀,没准就会把刀插到朋友的心窝子里去,这风险实在太大,为保险起见、为朋友的利益起见、为这个圈子的平稳安全运行起见,还是私下沟通较为便当。
在这个事情上,对季先生、《功甫帖》而言,“冷处理”显然是最优选择。现在是信息大爆炸的年代,热点、焦点许多时候都是日日新,国人的记性和热情又普遍很糟糕,无论什么,只要放上三天,保准沉到十八层地狱去,再没人理会,何必惹出这一堆麻烦?
但季先生还是很决然地把杨丹霞告了官,大约季先生确实感觉受到了莫大的伤害吧。由此,我们这些看客们也就有幸欣赏到很多原本不应为人所知的“内幕”:不但杨丹霞马上就公布了一份很详细的声明,而且刘益谦也几乎马上就公开谈论了一下“我所知道的杨丹霞”。
一个是埋首深宫的书画鉴定专家,一个是叱咤风云的文物投资大佬儿,两人“华山论剑”,就煞是好看。虽然说一般情况下“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没错儿,但有些时候,即使“内行”也很难窥出其中的机关和路径。比如,刘益谦主动打给杨丹霞的那个电话,到底是刘先生死缠硬泡让杨女士发文批上博,还是杨女士絮絮叨叨地给刘先生“弹”弦外之音,除非杨丹霞当时搞了“电话录音”(杨是故纸堆中人,估计对技术活儿不在行),否则,通话内容就只能是“天知地知、刘知杨知”了。但如此一来,两人之间的拳脚,外人看起来就难免幻影重重。
不过,也有很实在的“要命”看点,即在这个市场中,允许不允许专家说“不”、说“假”。季先生们应该是不希望专家们如此直白的,而是希望专家们“应该多讲文物历史知识,避谈真伪和价格”。为什么呢?季先生没解释为什么,私下揣摩,估计是怕专家们七嘴八舌起来,“扰乱”了市场吧。市场“乱”了,市场中人又怎么赚钱呢?杨丹霞对此显然并不认同。这应该就是这场官司能打起来的核心吧。
专家说得对不对是一个问题,允许不允许专家说“不对”,显然已是另一个问题。自己足够自信、足够强大,别人说一说,甚至骂一骂,又何妨呢?那些别人一说马上跳起脚来的人,显然还活在旧时的年代。这个一贯自成一统的奇葩小圈子的陈腐规矩,或许到了该改一改的时候了。(作者系证券时报记者)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