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会为行为艺术买单吗
2014年07月09日 14:12 中国网 收藏本文
当有些观众在艺术巴塞尔中欣赏价值成百上千万的绘画作品时,有些观众则选择一整天都在艺术巴塞尔的展厅中观看一个手拿镜子的裸女和一个站在角落的退伍老兵。创作这两件行为艺术作品的艺术家分别是朱安·朱纳斯(Joan Jonas)与圣地亚哥·赛尔亚(Santiago Sierra),是艺术巴塞尔《14个房间》现场装置艺术项目的一部分,这一项目旨在引发观众对行为艺术的关注与思考。
行为艺术,是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兴起于欧洲的现代艺术形式之一。是指在特定时间和地点,由个人或群体行为构成的一门艺术,通常仅指视觉艺术范畴中前卫派或观念艺术的一种,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兴起于欧洲的现代艺术形态之一。该艺术不同于绘画、雕塑等仅由单个事物构成的艺术,包括时间,地点,行为艺术者的身体,以及与观众的交流。现在意义上的行为艺术,最初是在20世纪60年代根据艺术家约瑟夫·博伊斯(Joseph Beuys)和艾伦·卡普洛(Allan Kaprow)等人的作品来定义的,他们创造了“事件”这一概念。行为艺术包含身体艺术(Body Art)、激浪艺术(Fluxus)、动作诗(Action Poetry)、“现场艺术”(Live Art)、“行动艺术”(Action Art)等。
而之前行为艺术总是因视觉上的冲击被冠上"病态"、"血腥"、"暴力"之名,引发了很多的争议和诟病,观众也不容易接受行为艺术。而近年来观众对于行为艺术似乎越来越宽容,越来越热衷。伦敦蛇形画廊(Serpentine Gallery)国际项目负责人汉斯•尤利斯•奥布里斯特(Hans Ulrich Obrist)表示“行为艺术的观众越来越多了。”原因正如MoMA的克劳斯·毕森巴赫(Klaus Biesenbach),《14个房间》项目的发起人之一所说的那样 “网络信息时代使得人们更关注在艺术现场的体验,而行为艺术可以最直接的提供这种体验。”
当下行为艺术家,们也很活跃,在世界范围内进行展出。在纽约的冰岛艺术家,拉格纳·基亚尔坦松(Ragnar Kjartansson)雇佣了一些音乐家在纽约新当代艺术馆在他进行行为艺术表演的时候演奏。在伦敦,观众排几个小时的队只为看一眼玛丽娜·阿布拉莫维奇(Marina Abramovic)在蛇形画廊的展览《512小时》(展出到8月25日)。十月份,伦敦的斐列兹艺术博览会(Frieze Art Fair)上将专门开辟一个展览板块展出互动行为作品。
而虽然观众对于行为艺术的反响很热烈,但收藏家们对于行为艺术却冷眼旁观。只有一小部分私人藏家和几家大型艺术机构如伦敦的泰特美术馆 、巴黎的蓬皮杜艺术中心、纽约的MoMA美术馆在为当代艺术买单。这些行为艺术作品只是以一种装置或是观念的形式被购买,几乎无法再次出售,因此收藏家普遍认为没有升值空间和收藏价值。正如泰特美术馆行为艺术部负责人凯瑟琳·伍德(Catherine Wood)所说的,“其实购进新行为艺术作品与其说是一种收藏行为,不如说是一种对艺术家变相的资助。”
但这种形势也在慢慢转变着,有一些收藏家开始认为收藏行为艺术与其它形式的艺术作品没有区别,一样有收藏价值,只是在收藏中会有一些挑战。正如作为希腊建筑业巨头同时为收藏家的达吉斯·约安诺(Dakis Joannou),他认为“一件好的艺术作品无论以什么形式呈现出来都是一件杰作。”他收藏了德国艺术家提诺·赛格尔2002年创作的《这是政治宣传》这件作品,之后他需要雇佣一个演员在人们走进房间的时候大声按台词唱出这句话。他认为这并不是什么麻烦事,因为“买理查德·希拉五吨重的雕塑作品也要雇佣人手去搬运,那么雇佣人手来表演行为艺术作品和这有什么区别呢?”不过现在藏家收藏行为艺术作品大多还是出于喜爱,那么行为艺术的收藏市场究竟该何去何从还有待时间来验证。(来源:The Art Newspaper 编译:孟媛)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