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界富不过三代:魔咒还是警示

2014年07月11日 10:32   新浪收藏  收藏本文     

  来源:姑苏晚报 作者:张丫

  又是一年招生季,在人潮涌动的艺考大军中,“艺二代”现象越来越引人注目。说起“艺二代”,很多人会想到“富二代”、“星二代”,在光环笼罩的同时,不免会联想到某些负面的议论。但其实,“X二代”不是一个标签,只是对一个群体的称呼而已。而且,在文化艺术蓬勃发展的苏州,“艺二代”有很多,上进、努力,在父辈的引领下踏上艺术之路,有近水楼台先得月、有光环笼罩,也有“压力山大”、寻找自我风格,他们像普通人一样,在艺术的道路上吃苦、享乐,有的还要为了“青出于蓝胜于蓝”而艰辛求索。

  近水楼台先得月艺术启蒙得天独厚

  在艺术界,“子承父业”古今中外皆有之,王羲之、王献之,齐白石、齐良迟,吴待秋、吴木……,毫无疑问,从小就接触艺术,在艺术的浸泡中长大,得天独厚的艺术启蒙氛围,让许多孩子“很顺畅”地就走上了艺术之路。

  在苏州市第六中学主修美术专业的许逸秋,今年读高二,爸爸是苏州有名的书法家、教育工作者。“从小看着爸爸写书法,自己也跟着写,说真的没有什么特别的感受,自然而然地就喜欢了。”尽管学的是美术专业,许逸秋的书法十级早就过了,“走艺术之路,完全是因为喜欢,因为兴趣。”许逸秋将爸爸视为偶像,她觉得是爸爸将她领进了艺术的大门,并且给了她无穷的动力,“爸爸从事书法教育工作,十年如一日地教书,不断地向前努力,这些都是对我最大的鼓励。”

  苏州科技学院音乐学院钢琴教师林子,出身于音乐世家。爷爷林炳炎是上世纪我国第一代钢琴制造者、调律师。抗日战争时期曾在重庆青木关音乐学院制造国产钢琴,解放前后一直在上海音乐学院工作。林子的父母亲均为大学音乐学院教师,“妈妈是钢琴教师,爸爸是教音乐理论的。这样说来我应该算‘艺三代’了吧?”林子笑着说,三岁半她就开始学习音乐,“现在很多小孩在四五岁时也开始学习乐器了,但在这之前不一定接触过古典音乐,从这点上说,我确实比一般学音乐的小孩启蒙得要早。在‘胎教期’,我就在妈妈肚子里听她弹钢琴,听爸爸拉小提琴了。出生后,我对古典音乐比同龄孩子更敏感,特别在音乐的听觉、乐感及音乐记忆力等方面确实显现出一定的优势。”林子6岁起开始了艺术求学之路,先后师从上海音乐学院钢琴系教授金迪善、周薇学习钢琴演奏,与朱磊老师学习双排键演奏。林子认为,父母的熏陶、榜样作用和正确的引导,让她对艺术的感受,从喜爱变为热爱,日益浓烈。

  苏州市第六中学副校长沈海泯介绍说,今年全省艺术统考中,六中高三年级的方同学在四万名考生中名列第二,这个方同学也是名副其实的“艺二代”,他的父亲就是苏州著名画家。“在艺术领域中,家道渊源对孩子的影响是巨大的,家长的确可以有序整合自己的资源帮助孩子,应该说是孩子进入艺术之路的领路人。”

  青出于蓝胜于蓝“高山仰止”压力山大

  “艺二代们”从父辈身上承袭了艺术界的资源、理念,甚至是技巧,他们成长环境中得天独厚的艺术启蒙氛围,确实让其他的同龄人难以企及。但是在采访中,似乎这些年轻的“艺术家”、或称为艺术爱好者,已经感受到父辈的光环带来的不仅是光芒,还有压力。

  正在苏州科技学院音乐学院读大二的刘翌,是安徽芜湖人,爷爷奶奶都从事京剧表演工作,爸爸刘涛是芜湖艺术剧院的副团长,善长京剧、黄梅戏和京胡演奏。“现在年轻人学国粹的很少,但我就是喜欢,当然是受爸爸的影响,跟着他拉京胡特别快活。”刘翌说,从小耳濡目染,在艺术环境中成长起来,好像不需要问你喜不喜欢,有些东西就成为生活、生命中的一部分了。“有时候跟同学聊天,发现有些人会因为想上大学而去选择艺术,而我学艺术只是因为兴趣所在。”曾在江苏省大学生艺术展演中进行过京胡独奏的刘翌,小时候就和爸爸同台演出。“跟爸爸同台,特别有压力,因为艺术圈子里的熟人很多,大家自然会比较。”刘翌说,这也许就是“艺二代”的烦恼吧,不仅跟父辈比,还要面临“父辈们”儿女之间的比较,“我总想要超越爸爸,有时候一起拉京胡,我就仗着年轻人手指灵活,在快功上超越他,给自己增加信心。”

  超越前辈、“青出于蓝胜于蓝”,应该是艺术家和子女们共同的愿望,六中的徐逸秋说,作为“艺二代”,爸爸从未给过她压力,但看到爸爸上课的时候,非常吸引人,就能深刻感觉到自己不如他,就暗暗想着还要多加努力才行。

  苏州科技学院音乐学院的林子跟母亲一样,都是高等院校里的钢琴教师,“选择走上艺术之路,原本就是压力与收获并存的。”她说,学艺术很多时候都是反复练习的过程,也会感觉到枯燥,付出努力的过程有快乐也有辛酸,但不是说有了枯燥就不喜欢了,既然选择了就应该坚持下去。“我觉得要向父母学习的应该是对艺术执着的精神和坚持。”林子说,今年5月份,在苏州工业园区刚刚开完林子个人独奏音乐会,在音乐会上演奏了管风琴、钢琴和双排键三种乐器,作为毕业于上海音乐学院的硕士研究生,她的研究方向还有管风琴和双排键演奏,“尽管和妈妈都是做钢琴教育工作的,我希望我能走出自己的风格,学习其他乐器也能拓宽我的视野。”

  艺术界也“富不过三代”?

  是魔咒还是警示

  “艺二代们”受到家学的影响,无论如何追求自我风格,难以避免会有意无意被提及某某儿子(女儿)的事实,作品、风格,甚至个人行为举止,都会被拿来比较、寻找父辈的痕迹。他们的艺术之路,或许比普通孩子起步更早,仍然会有受父辈影响深远、思维局限或难以超越父辈的隐忧,甚至有艺术界“富不过三代”的说法。

  美籍华裔画家、书法家、艺术评论家孟昌明对“艺二代”成名成材就不看好,“艺术家是天生的种子,艺术应该是个人符号,是每个人独有的审美认知。”孟昌明认为,许多著名的艺术家,其“二代”却碌碌无为、被人们所知往往也是因为父辈的名气。在教育上,可以“近水楼台”,但是在艺术创作中,“只能有一个人的符号。除非孩子特别喜欢艺术或者显示出不凡的天分,即使父母是艺术家,也万万不能强迫孩子走艺术之路。”

  “富不过三代,仅仅是一个说法”。苏州市第六中学校长张剑澜说,作为“艺二代”或“艺三代”,耳濡目染、受父辈影响太大,的确不容易走出自己的路。但是时下,很多艺术家都已经早就认识到这个问题,同样也有改变传统教育方式的意识。张剑澜的伯父张晓峰、堂哥张迎春都是画家,“他们的画风就截然不同。还记得小时候我和堂哥一起学画,伯父说,‘你们画得如何不要问我,问老师去。’就是要避免后辈受他的影响、跟他一样的风格。”

  沈海泯告诉记者,苏州画家邢先生,父亲是娄东画派传人,如今他的儿子也考入了中国美院,走上了艺术道路。这两代人的“授艺”方法、家学传承就截然不同。邢先生小时候经过了痛苦的学画过程,如今面对儿子,并不强迫他继承“衣钵”,首先从兴趣爱好出发,当儿子明确决定要走艺术之路后,因为他了解艺术、了解如何去选择适合儿子的学校,常常到一些艺术院校里去上夜自习,亲身感受学校的氛围,跟儿子一起挑选学校、老师。“发现、启发孩子的爱好,帮助孩子顺利进入艺术领域,不是延续父辈的艺术道路,而是开启他们自己的艺术人生,才最为重要。”

  还在中学阶段或者刚到高等学府深造的“艺二代”,艺术之路也才刚刚起步,然而学习父辈又想超越父辈的“突围之路”业已随之开始。在艺术人生中,如何确定自我艺术风格,或许就像绘画中所说的那样,“师古人、师造化”,关键还要“师自我”。

分享到:
收藏  |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