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灵魂小组诞生记:跨越二十年的艺术行动
文/陈晓峰
南京的当代艺术生态在中国当代艺术版图上占有重要的一极。从最早为人熟知的中国艺术最重要现场之一——1986年的晒太阳艺术现场,到南京三年展,到方山艺术区,再到2014年的南京灵魂艺术小组。南京的艺术家群体总在贡献一种艺术创新的方式和手段,他们试图以自己敏锐的嗅觉,以及以厚重的人文底蕴和观念差异的诉求,寻找到一座城市一个群体探讨之于当代艺术的本质关系和实践互动方法。这种方法完全有别于北京的鱼龙混杂与名利场生存逻辑;这种趣味是南京艺术特质的信息指向;这种现象我称为南京艺术生态一份独特的样本。
其中2014年著名艺术家黄药创建,郭海平、三毛、刘绍隽、孙大量、妙禅师等参与的南京灵魂艺术小组所带来“灵魂是什么”的艺术实践活动,则堪称这份独特样本中的“样本”。南京灵魂艺术小组找到了基于当前社会问题的“痛点”,并在此基础上生成艺术小组的系统和方法,以及有效的组织实施艺术活动行为,形成这个艺术小组的艺术实践形态以及艺术生态构成。
南京灵魂艺术小组是近些年中国艺术生态当中涌现出来的一个特殊艺术的组合,这个组合的明显特征是,它明确的写下了当下艺术与社会问题信息碰撞的新版本。核心的艺术竞争力在于,它充分考虑了当下艺术所遭遇的社会情境,把艺术所能提出问题的空间指向了精神层面的探讨,并触及了人类精神生存的状况,乃至困境,提出艺术范畴的问题设置与情境追问,即回归中国人对“灵魂”问题的探讨,揭开社会的“遮羞布”。
旅美回来的黄药当初的第一个做法就是试图继续组织晒太阳艺术现场的活动,但是他和另外一位当年的活动策划人郭海平碰头之后,两人感觉当前艺术环境的“味道”已经大大改变,再组织一个自由,激情,没有功利色彩的晒太阳艺术节在短时期内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于是他们合计之后,很快编辑了一本《晒太阳:跨越二十年的艺术行动》,还原了当年一段激情释放的当代艺术独立现场。这之后黄药一直在基于南京的土壤寻找艺术实践的一片自由之地,逐步形成以南京药艺术馆为阵地,同时链接国内外的艺术资源,通过这些年一系列的艺术活动,保持了南京艺术群体独特的实践理想,而这些纯粹甚至带有抵抗性质的坚持得到了美国discovery探索与发现节目栏目组的推荐,也让黄药们觉得找到了坚持并不那么寂寞的“知音”。直至中国最具思想性的新锐杂志之一《新周刊》一篇题为《当代艺术的一个另类标本:药艺术的个人史》,则让外界了解到南京存在着这样一个游走在精神钢丝上的艺术家群体。黄药的努力也被认为,“在当代艺术的谱系之中,开垦一个不一样的园地”。
南京灵魂艺术小组的诞生,至少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2008年到2010年,黄药在南京博物馆策划大型展览《失重》开始,开始触及当下社会精神失重的话题指向。2009年798双年展期间,黄药、郭海平、罗隶实施的《流动药房》,这是一个跨越多个省份的艺术调查行为,沿途向民间征集了数百份抗忧郁的方案,用艺术的方式继续聚焦当下社会心理和精神上的问题。第二个阶段是2011年到2013年,2011《激素》展览之后,著名策展人胡赳赳提出“疗伤系”艺术家群体:他们将艺术与生活同构化,着重表达的却是一种“艺术的无力感”——这种与所谓“艺术的力量”背道而驰的主旨恰恰是“疗伤系艺术家”最为深邃的精神烛照。随后的《清明》展览,则把这个艺术家群体的精神化和生活化艺术理念的倾向深深地定格在公众视野中。第三个阶段是,2013年开始,黄药、郭海平等又把这个群体的艺术观念推向更为社会化的层面,以2014年5月中德国策展人Nora Gantert、陈晓峰共同策划的“灵魂之躯——艺术家的寻魂之旅”南京站在药艺术馆举办为标志,展览现场随机展览的与观众互动调查“什么是灵魂”,随后公布在新华网、搜狐、网易、新浪等媒体,为南京灵魂艺术小组的诞生写下了见证的一幕。
南京灵魂艺术小组的精神线索可以从黄药和郭海平为 《晒太阳:跨越二十年的艺术行动》一书所撰写的序言中找到重要的“依据”,“进入到二十一世纪后,往日的理想主义已完全走到了绝路,取而代之的便是对金钱的追逐和对其它出路的寻找。而“晒太阳”在二十年前后的先后出现,与我们感到了一种“无助”是密切相关的,在这种无助的状态中,正是“晒太阳”给予了我们启示,这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文化启示,而完全是一种自然意志的一次觉悟和觉醒,在这种意志的促进下,我们的生命潜能获得了全部的调动”。而南京灵魂艺术小组这是基于这份“觉悟和觉醒”,正在为中国当代艺术史写下极为精彩而又极其不平常的一页。
南京灵魂小组
黄药
认为“艺术是一种精神良药”,代表作品有“流动药房”,寻魂系列等。2007年建立了南京药艺术馆,并在此策划并举办很多有关艺术跨界及寻魂实验性的国际化展览。BBC探索发现频道曾对黄药和他的艺术馆拍摄了专题纪录片。他个人及药艺术馆先后出版了7本有关艺术家关注社会和精神问题方面的丛书。2013年在南京慢城建立世界艺术村,让艺术走进自然,显现灵性。黄药认为艺术是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在残忍的现代社会,艺术可以为那些感到与灵魂脱节的人们提供精神疗伤,可以治疗或缓解人们的心理,思想和身体的问题,提供一个自由抒发情绪的避难所。
“灵魂的尖叫”是他本次展览的一件作品,表达动物也有灵魂,且动物发出的声音更自然和原生。
郭海平
是推动中国精神病艺术的先锋。2010年起创立了南京原形艺术中心,中国唯一家为精神病艺术办展并进行研究的艺术馆。郭海平对“边缘艺术家”的关注来自两个方面。一方面他参与各项研究并与社会各界广泛合作改善精神病患者的生活状态。另一方面他通过绘画来表达他的想法。他是一位为了中国边缘化人群而战斗的勇士。
他的艺术作品非常出色,充满了明亮的色彩和热情。这次的展览他选择展出一个装置艺术,用自制的旗子降半旗“为死去灵魂的人降半旗”。
三毛
生于1959,江苏南京人。她的一生历经坎坷。三毛出生于一个军人家庭,为了寻找自我她经历了许多困难。在多年身为一个社会边缘人人士后,她终于发现了自我治疗的方法并能够让他人一窥她早年经历的生活。三毛两年前开始了她的绘画生涯。在她的绘画作品中她融入了她的自身经历;她让她内心的焦虑和希望都栩栩如生的呈现在了画布上。她的绘画充满了感情,色彩丰富,放浪不羁,交织的人物都在努力释放自己的内心,这些画作被她称为灵魂绘画。
刘绍隽
1984年他开始对艺术创作感兴趣。1985年中国先锋艺术运动开始发展,刘绍隽见证了中国30年来艺术发展的过程,从发展初期到扩张时期。这么多年来他保持着他独立自由的艺术创作方式。他的作品深受德国表现主义作品的启发,再混入现代的内容和多媒体方式,他给了表现主义一个新的方向。在他的作品中他融入了他对中国人性扭曲的政治社会现状的强烈观点。他2012年出版了“内伤:一个表现主义画家的心灵史”。在本次展览中刘绍隽将有一个现场表演。在表演中他将参与一个艺术驱魔活动,将人从恶魔中拯救出来,让冰冻的灵魂重获新生。
孙大量
一毕业后就无法适应这个社会现状,这使得他的人生走了一小段下坡。为了保持自我他决定在南京附近扬子江上的一个小岛生活。他在这个小岛上生活了8年。每当夜幕降临的时候,他都会想象他自己是一个孤独的灵魂。他大大小小的画作都像他孤独灵魂的影子,有着一种独特的寂静和奇怪的氛围。他大多数的作品都在揭示当今社会人们的秘密。
在本次展览中他的行为“我的血馒头”深刻表达了他内心深处的感悟和能量。
妙禅师是一位佛教僧人。他通过绘画来找寻和保持内心的平衡。没有任何艺术上的教导,他的画全部来自于他的内心和灵魂。内修禅定,外展无我。以禅画弘法度人,以画笔描绘甚深禅定境界之般若妙识,被中国佛教协会名誉会长一诚长老,以及现任中国佛教协会会长传印长老高度赞扬为“禅画之境界、弘法之妙心”、“禅画第一僧”。他的艺术不拘常规,超越传统表达技法,超越具象与抽象,笔中有禅,直指本心。
文章关键词: 灵魂艺术小组
相关专题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