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品保险:一项紧迫而又艰巨的任务
(文\张秀娟)
7月26日,艺术圈微博的热点,一定数得上凌晨策展人沈其斌在其个人认证微博上发布的一则通告:“本人策划的《当代艺术:中国进行时!》专场拍卖,在运输途中遭遇大火,大部分作品烧毁,特此通告。”一时之间,惋惜、惊讶、质疑,各种声音充斥在微博上。有媒体跟踪调查,火灾由车辆自燃引起,共有110幅左右作品在自燃事件中焚毁,40幅左右作品被成功抢救。而按照原计划进行的专场拍卖照常举行,成功拍得数千万元。这也让人对其被损毁的作品更觉遗憾,甚至推测如果没遭遇火灾,这批作品将是亿元之巨。然而,至关重要的一个事实遭遇火灾的作品并没有购买保险。这一损失已经形成,在没有保险的情况下也无可挽回。
尽管这一事件从传播伊始就伴随着“炒作”之类的质疑,但事故是显而易见的,艺术品的损毁更赤裸裸的呈现着。谁来保障艺术品的安全、谁来平衡艺术家的利得,或者是降低事故责任方的风险,或者缓解策展人、拍卖公司相关方面的忧虑焦灼?
正如部分媒体已经发出的声音,整个事件的首要缺席者就是艺术品保险。尽管早在2010年保监会与文化部就联合发布了《关于保险业支持文化产业发展有关工作的通知》,支持保险公司开始了用于商业目的的艺术品保险。但算来近三年的时间里,艺术品保险步履艰难。虽然承保某项目的消息不时见诸报端,但作为艺术品保险体系可以说并没有成型。投保资质标准、投保艺术品标准、艺术品定值、仓储标准、运输标准、展示标准等等基础体系都存在明显的缺环,这也是2012年以来艺术品保险机构与研究机构等第三方开展战略合作的主要原因之一。如2013年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与艺术市场研究中心的战略合作,以及8月7日双方联合举办的艺术品综合保险与画廊业发展研讨会,正是出于完善体系、促进行业发展的目的。从根本上说,商业保险的属性与艺术品作为特殊商品的属性并没有坚实的交汇基础,再加上我国信用体系的不健全,艺术品保险发展可以说是一项紧迫而又艰巨的任务。
在目前这一阶段,艺术品保险在中国发展缓慢,尤其是相关配套体系并不健全。尽管自2010年开启艺术品保险事业以来,有资格的保险公司已陆续承接业务,但显而易见,国内各个保险大家并没有形成一套成熟的标准体系,如运输标准、仓储标准、展示标准、安保标准等等。艺术品保险现在给外界或者说想要参保的人的整体感觉就是,艺术品保险在摸着石头过河,而且是摸到哪算哪。这一形势一方面导致了一些想给自己的藏品上保险的,保险公司因为诸如仓储不符合标准等诸多原因不能接;一方面导致有熟练经验的画廊、拍卖行等业内机构更愿意采用与运输公司合作、跟车押运等方式保障艺术品安全,而不采用并不熟悉的艺术品保险。
从根本上说,艺术品保险首先凸显的问题就是信任机制。在8月7日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与艺术市场研究中心联合举办的“艺术品综合保险与画廊业发展研讨会”上,受邀画廊业代表就表示,艺术品保险涉及程序多,需要提交的材料复杂,且保险公司有时会对有些提交的材料表示质疑,尤其是出现损失需要修复赔付的时候流程多、时间长、不利于画廊工作的开展。根据会上中国人保相关人员解释,实际上如果证据材料齐全可靠的话,相关赔付时间很短。从双方反映来看,实际上,不管是艺术品保险的投保方还是承保方都存在对对方的不信任。我国信用机制并不完善,在保险领域并没有足够的保证双方信用的合理方式和完善的体系。也许,当前我国艺术品保险发展从信用分级开始推广,是一条较为顺畅的发展道路。
艺术品保险是否能够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标准化体系,是接下来艺术品保险能否顺畅发展的一大关键。当前,国内缺乏成熟的标准体系,保险公司各自为政,保险环节各自为政,甚至艺术品物流、仓储等辅助体系都处于各自为政的状态。在缺乏信任机制的大环境中,缺乏标准无疑是艺术品保险前进的一大障碍。这一标准化不仅仅指艺术品保险流程的标准,更多的是辅助体系的标准化,一个能够让保险公司普遍认可的标准体系。实际中,我们发现,且不论国内非专业物流公司,仅就国内屈指可数的几家国际化专业艺术品物流公司来看,他们在操作流程、运输车辆、艺术品排列方式、艺术品包装方式、艺术品交接等等各方面均存在明显的差异。这些公司在强调自身专业性的同时,往往也侧面反映出其整体运作的个性化特点。实际上,这一个性化现象在仓储、展览展示等环节也都有体现,并没有形成规范化、标准化。这也就导致艺术品保险的推行中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时间去认定第三方的合理、规范性,以便厘清保险中的责任问题,同时,也难以在艺术品保险核保之初发现不标准、不规范操作带来的隐患。艺术品保险健康发展,标准化的建立至关重要。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