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偏好式收藏不靠谱

2014年10月05日 08:40   大洋网-广州日报  微博 收藏本文     

常进 《长江上的船》   (中国画) 160cm×160cm 常进 《长江上的船》   (中国画) 160cm×160cm 沈勤 《园·张着嘴的石头》   (中国画) 138cm×69cm 沈勤 《园·张着嘴的石头》   (中国画) 138cm×69cm 张彦 《老挝万象》   (中国画) 45cm×34.5cm 张彦 《老挝万象》   (中国画) 45cm×34.5cm

  中国艺术品市场日益火爆,但“地方保护主义”依然存在,有专家指出——

  专题策划/吴聿立

  文、图/ 记者 金叶

  近日,记者调查发现,中国的收藏界和艺术圈有两个相互关联、又颇具中国特色的现象:一个地区的藏家通常会具有强烈的“家乡偏好”,同时又有数量众多的画家“故土难离”。他们在属于自己的世界里拥趸无数,被奉为“大家”,而一旦走出自己的天地,却要面临“无人喝彩”的窘状。有的藏家看准了地区间的价位落差做起了“倒买倒卖”的生意,有的藏家却在一味的“地域性收藏”中吃了苦头……这个高筑已久的“地域壁垒”,是不是到了该被打破的时候呢?

  藏家多有

  “家乡偏好”

  艺术经济学者马健很早就发现中国的藏家大都具有浓烈的“家乡偏好”。

  “天津的收藏者多喜爱孙其峰、孙克纲的书画作品;江苏的收藏者对傅二石、赵绪成的书画作品显得更感兴趣;四川的收藏者则对彭先诚、戴卫的书画作品青睐有加。而对于广东的藏家而言,关山月、黎雄才是最受推崇的对象……”

  与此同时,许多在当地名头十分响亮的大家,一旦走出自己的“地盘”,就面临“无人喝彩”的窘况。不过,这也给一些精明的买手提供了盈利的机会。中国书画藏家刘先生到现在还记得自己在艺术品领域掘得第一桶金的经历:2005年,他在南京某家拍卖公司看到一张曾熙的画作。作为湖南衡阳人的刘先生,知道这位“老乡”是书画巨擘张大千的老师,虽然在南京几乎无人知晓,但在湖南却很受欢迎。于是,刘先生花了4000元将这幅画买下来,到湖南一转手,赚了两万多元。

  “我经常会收到广州一些公司的拍卖图录,上面对外省画家的估价以及最后的成交价,明显低于画家在自己家乡的身价,这种情况不是广东独有。杭州西泠拍卖前段时间做了一场陈子庄的专场拍卖,全场成交,但前来买画的基本都是四川藏家。而这些藏家将在西泠拍得的陈子庄的画作带回四川,转手一卖,就可以获得更高的溢价。由此可看出,即便在这个信息交流非常便捷的时代,艺术家本地的权贵资本对于艺术家的认可度仍是最高的。”马健说。

  广州美术学院教授、著名画家周彦生最近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举办个展。作为客居岭南多年的河南画家,在展览现场,记者看到相当比例的观众都带有浓重的河南口音,很明显是周先生的老乡。“其实以周彦生今天的成就,他的作品早已被岭南乃至全国的市场充分认可,但他最忠实的拥泵,仍旧在故乡。在那里,一个地摊上卖古玩的小贩都知道周彦生,并且以他为荣。艺术家和故土之间的情感维系是如何都消弭不了的。”广州美术学院中国画院副院长张彦表示。

  “壁垒”源自地域审美趣味及“炫耀式消费”

  中国传统的绘画艺术都是在自己的土地上慢慢自然生长而来。无论是京津画派、金陵画派、江浙画派,还是岭南画派,一个区域孕育出来的画派及其风格,自然也同这个地区藏家的趣味更容易产生契合同共鸣。“文化的地域性是自然现象,正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我们国家幅员辽阔,一个省的面积相当于欧洲的一个国家。你能要求一个藏家对全国各个地区画家的艺术风格都有所了解并且喜爱吗?这太不现实了。藏家趣味具有地域性非常正常,很难改变,也没有必要改变。”广东省美协主席许钦松表示。

  在马健看来,不同地域的文化趣味差异客观上筑就了一座“文化壁垒”,使得普通藏家最终只能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去做选择——收藏本地,就成为这个前提下最理性的选择。“比较初级的收藏者购买书画,面临的最大风险是买到赝品。而藏家对本地书画家无论是艺术风格、用笔技巧以及个人特点都更加熟悉,所以风险最小。而出于降低交易费用的目的,收藏者在转让书画艺术品的时候,通常也会遵循‘就近交易’的原则。所以本地书画家的作品显然要比外地书画家作品在当地市场上的交割能力更强。”

  同时,马健也不否认,“家乡偏好”当中也掺杂着藏家进行“炫耀性消费”的因素。“许多收藏者购买书画艺术品的深层次动机是炫耀性心理。显而易见,同样的成本,购买一件为本地人熟悉的书画家作品要比购买一件对于大多数本地人而言闻所未闻的外地书画家作品的炫耀性消费价值大得多。”

  中国书画长期以来的重要用途——“礼品”市场,也在很大程度上推波助澜,加剧了藏家的“家乡偏好”。赠送本地书画家的作品在文化、地区和市场上都更具认知度。艺术爱好者赵先生游走全国各地,在河南、山东、山西等地都曾见到一些令人哑然的“怪现状”:“一位地级市博物馆的馆长,工资不高,却开着豪车来上班,因为他同时是一位书画家,在当地美协担任重要职务,算是小有名气的文化名人。在当地追捧者无数,日子过得十分舒坦。”这样的“地方名家”,中华大地上下不知道有几千几万。即便走出狭小的天地,就无人知其大名,可这并不影响他们在自己的世界中名利双收。

  “中国是一个宗法社会,社会交际非常重要。很多艺术品就充当了社交的‘信物’。事实上,目前在全国范围内能有很好交易的艺术家不超过一百个,所以,大量‘地方性画家’仍有存在的必要,尽管他们做的事情其实和艺术没多大关系。”广州华艺廊总经理张向东说。

  “家乡偏好”式收藏

  难以经受考验

  在敏锐的买手利用同一画家在不同地域间的“差价”获利的同时,也有藏家以自己的亲身经历证明了将收藏局限于地域其实并不十分靠谱。

  著名古代书画藏家朱绍良就对记者表示,在他初入藏界的时候,因为在广东工作,所以“近水楼台”地大量购买过岭南画派的书画。“主要是从香港买,高剑父、赵少昂、黎雄才我都买过,而且都尽量买最好的。但这些作品后来并没有给我带来很大的回报。我发现岭南画派在北方乃至整个华人市场上的号召力是比较小的。所以我渐渐就把它们都卖出去了,并慢慢转到古代书画收藏领域。我的经验是,还是得从艺术本体出发,只有收藏真正的经典之作,才能经受得起艺术史的检验。”

  而目前华人世界最活跃的藏家刘益谦,作为上海人,也在初入行时大量收购海派画家的作品,这也被刘益谦认为是他收藏履历中的一道“败笔”:“我现在对海派是一点信心都没有了,海派文化不是中国的主流文化,所以最后肯定被边缘掉。十年前嘉德拍卖中海派画家的书画比例是很高的,今天几乎没有了,因为卖不出去。‘扬州八怪’多大的名头啊,但能卖钱的就是前面两三个,排在后面几个现在几十万都卖不了。”而刘益谦现在的收藏标准很简单,就是要买最好的,买“封面”。

  真正的大艺术家足以凭借艺术造诣打破“地域壁垒”,或者说,如果一个艺术家只能在一个狭小的区域里有所作为,或许只能说明他并非是一个出色的艺术家。“齐白石是湖南人,一辈子都说一口地道的湖南话,可他最终还是被北京所接纳了。你说他算什么画派呢?”张彦说。不过,他也承认,这样的艺术家毕竟凤毛麟角。“我不否认,真正的大艺术家因具有更强的跨地域交割能力更具有收藏价值,但市场是需要分层的,尤其是在艺术品市场如此蓬勃的当下,很多地方上的二三流画家作品也有人追捧,是市场的需要。毕竟对于大多数收藏者来说,他不可能有实力和有机会去碰最拔尖的大家之作。”

  艺术品经营机构高度发达有助打破“地方壁垒”

  马健表示,跟过去几年相比,“地方壁垒”事实上已经随着信息沟通和交通的不断发展而变得更加薄弱。而要想彻底突破这种壁垒,其实关键是艺术品经营机构的高度发达。只有这样才可能深入发掘出更多的地方实力派书画家,使其从“地方粮票”变为“全国粮票”。

  事实上,一些艺术品经营机构已经在行动。老牌拍卖行西泠印社大概在四五年前就开始做岭南画派的专场。这源于其“掌门人”陆镜清偶然在广东系统地接触到了大批黎雄才的画作,遂对岭南画派进行了深入梳理,并将其中已经突破“地域风格”的佼佼者引入到西泠拍卖的拍场中。“我认为一个藏家建立自己的收藏体系有一个发展过程,一开始接触到区域性的、身边熟悉的画家或者画派,随着他对艺术的进一步了解深入,必然会打破地域性的束缚,成熟的藏家会希望在更广泛的范围内探索更多富有价值的艺术品。”但陆镜清也不讳言,西泠的岭南拍卖专场,吸引到的相当一部分藏家仍旧是来自岭南。

  广州的华艺廊则是广州本地做外地艺术家最多的艺术机构。“我们推艺术家从来不按地域,也不按照画派,觉得好就去推。‘地域壁垒’主要还是因为艺术影响力不够,而影响力的背后则是艺术成就和水平的问题。”张向东表示:如果想做一个长远性的、负责任的收藏,那还是应该关注艺术本身,眼界开阔是必须的。而他的理想是,可以向市场做适当妥协,但还是要努力把“更丰富、更优秀”的艺术拉进广东。

  但实际的效果却并不十分尽如人意。张向东坦言,做外地画家,不仅令他“得罪”了一些本地画家,同时也令成交额受到一些影响。“和北京、上海的藏家相比,广东藏家的趣味还是较初级,更倾向于传统和地域性,本地、写实、漂亮、意头好、(画家)有来头的作品最受欢迎,这其实是一种惰性。历史上,有各种以地区区分的画派,是因为受到信息传播和交通的限制。而在这个时代,我们还在谈地域,以此作为选择的标准,我觉得是很可笑的。”

  张向东告诉记者,其实仅仅三四年前,除了北京在文化包容方面一枝独秀之外,广州和上海无论是艺术创作生态、艺术品收藏市场等诸多方面都很相像。但最近这几年,上海的步伐突然加快了,各种“国际范儿”的拍卖、画廊、艺博会以及大收藏家建立的民营美术馆一下子涌现出来,这背后甚至不乏政府部门做“推手”。“然后,我们就自然发现,‘地域壁垒’开始土崩瓦解。事实上,‘地域’这个概念很大程度上是和传统艺术以及审美趣味捆绑在一起的。一旦现当代艺术得到蓬勃发展,‘地域壁垒’必然消解,现当代艺术本身就跟地域性没有关系。”

  张彦则表示,虽然目前在某些地区,的确存在“一些有话语权的地方画坛领导人,可能因为个人心胸的问题,对外来者冷眼相看”的情况,但在交通和信息传递都十分便捷的当下,身处地方对于艺术家的成长和创作并不构成特别明显的障碍。“无论是到全国乃至全世界各地去采风、交流、办展览,对于地方画家而言都不是难事。地方画家并不会因为偏安一隅而在创作格局上被限制住。”

文章关键词: 藏家艺术家艺术画家

分享到:
收藏  |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