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场馆的雄心与短板

2014年10月09日 08:12   新民周刊  微博 收藏本文     

  主笔|沈嘉禄

  47家美术馆,在离家不远的地方等你

  10年前,上海的美术馆数量还屈指可数,除了上海美术馆、刘海粟美术馆、朱屺瞻艺术馆及远在嘉定的陆俨少艺术馆之外,一般市民真想不起来还有哪些,如果要他说出国有体制外的艺术馆,那更可能一脸茫然了。而在前不久,上海市文广影视局局长胡劲军欣然向记者报出一个数字:47家。

  这个数字不能不令人稍有惊讶,要知道,美术馆不是饭馆,美术馆绝对是一项综合工程,更需要强大后劲来推动它正常运行,持续发挥影响力。要评估一座城市的精神气质、市民的文化水准以及国际影响力,美术馆是一个绕不过去的硬指标。巴黎牛、纽约牛、伦敦牛、东京牛,就牛在美术馆比别的城市多。更令人激奋的是胡劲军接着强调:“由公立、公助民办、民办非企、民办企业四类样式构成了公立、民营齐头并进的多体制、多主体格局。我们公立美术馆的数量已经在全球21座著名城市中名列第一。以中华艺术宫为龙头的多体制、多主体新格局已经确立,现在连周浦、崇明也有美术馆了。”

  世博会后,对世博会场馆的有效利用,一直是让主办国棘手的难题。2011年11月,上海市委、市府立足于上海国际文化大都市建设,决定将世博会的中国馆改建成中华艺术馆、城市未来馆则改建为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并于2012年10月1日开馆试运行。两馆的建立,不仅使世博会建筑遗产获得了最大化、最优化的利用,还填补了上海艺术博物馆体系的空白,使上海艺术博物馆系列形成完整格局。两年来,上海还建成了崇明美术馆、韩天衡美术馆、周浦美术馆等三家公立美术馆,刘海粟美术馆新馆正在紧张施工中,定于明年6月开馆。刘海粟美术馆定位于青年美术馆,与定位于近现代艺术的中华艺术宫和定位于当代艺术的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形成“三足鼎立”。16家公立美术馆全面对公众免费开放。

  作为对公立美术馆的有力补充与呼应,上海这两年来在公助民办、民办非企、民办企业三大类美术馆建设上也进入快车道,目前已建成开放的有龙美术馆(浦东馆和西岸馆)、余德耀美术等13家民营美术馆,使上海民营美术馆的数量突破30家,这个数量在全国也是遥遥领先的,上海已经成为全国民营美术馆的重要聚集区。这些民营美术馆积极发挥自身优势,展现了国际视野,成为美术馆体系中的新生力量,并展现了上海进一步开放的胸襟与气派。

  功能:展示、教育、研究以及推动旅游

  当然,美术馆的功能最终要落实在展示与教育等方面,这一点也是上海美术场馆最为着力的。两年来,上海的美术展览数量不断增加,从2012年的260个,上升到2013年的285个,今年到9月底为止,已经达到278个,年底突破300个没有悬念。全年观众人次从2012年的260万递增到2013年的360万,其中民营美术馆吸引观众人数近三分之一。

  胡劲军随后跟了一句:上海的观众人数居全球21座著名城市中的前6,但与巴黎相比我们还是有很大差距的。据悉,巴黎年均参观人数为2200万。在巴黎流连的观众,有相当多的是慕名而来的、目的性十分明确的全球游客,而来专程来上海观看双年展等大型美展的游客还不多,主要是一些专业人士和院校生。

  上海各美术馆充分发挥艺术家个人及策展团队的作用,在办展程式及学术水准的体现上努力与国际接轨,使办展质量不断提升。在主题展上最可考量策展团队的水平,而以中华艺术宫为主力军的上海美术场场馆,在主题展上获得好评最多,比如“生活·艺术——纪念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化座谈会上的讲话70周年上海美术作品展”、“海上生明月——中国近现代美术之源”、“上海历史文脉美术创作工程作品展”、“上海与巴黎之间——中国现当代艺术展”、“201年上海艺术设计展”等大型展览,在国内外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同时,上海美术展的品牌影响力不断扩大,海平线绘画雕塑联展、上海双年展、上海青年美术大展、上海艺术设计展、上海美术大展,都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越来越多的关注。同时,中华艺术宫的“同行”展、刘海粟美术馆的“大师从这里起步”美术教育系列展、上海中国画院的“丹青500年”系列展、“薪火相传·上海油画雕塑院艺术家系列作品展”也在品牌展中占有一席之地。特别是上海双年展,是吸引外地外国美术家和观众前来分享人数最多的大展。此外,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的“青年策展人设计”和巴塞尔当代美术馆“青年艺术家驻留设计”也相继地学术领域打造上海品牌。

  以中华艺术宫、韩天衡美术馆为不同方阵代表的公立美术馆,以龙美术馆和民生美术馆为代表的民营、企业美术馆,始终将公共教育任务视作重大课题和社会责任,在深化“文教结合”的同时,开启多形式的跨界融合,着力打造“艺术服务综合体”。目前,中华艺术馆的展厅已经增加到35个,展示面积扩大到7万平方米,两年来举办各类展览67个,举办学术活动70余场,节假日最高峰突破36000人次。民营美术馆利用专业定位与自身优势,也使公共教育服务不断深化,并体现专业特色。

  两个痛点:谁来捐赠作品,谁是未来的专家

  “两馆”在两年前开馆时都提出了“三年行动计划”,这个计划的核心内容就是通过3年努力,让两馆成为“亚洲一流美术馆”。现在,两年既往,计划只剩最后1年,“两馆”离“亚洲一流”究竟有多远?

  依胡劲军的观点,上海市文广局为建设“亚洲一流美术馆”提出了25项指标,“以现在‘两馆’的进展来看,有的指标已经实现,有的指标在最后1年中可以实现,但有的可能无法实现。”硬件应该是“两馆”的名片,但就硬件而论,“两馆”足以称得上亚洲一流。软件方面也有不少值得骄傲之处。比如“两馆”的展览质量和观众人数,在亚洲已经名列前茅。而“两馆”的理事会、基金会和艺术委员会的“三会建设”,也是中国的公立美术馆引进现代管理制度的一次尝试。“两馆”其实离“亚洲一流”已经很近。

  “三会建设”最让人感兴趣的就是决定权在谁手里,亦即谁来评判一个美术展的质量,最终决定舍取?“两馆”建馆之初,就决定学习国际运行经验,实行“三会制度”。  通过两年的实践,学术委员会制度得到了完善,由30位专家评委组成了学术委员会集体讨论,最终投票表决一个美术展的取舍,从而避免了行政力量对展览的干预,艺术的事情交由专家决定,确保了美术展事的纯粹性的公正性。基金会主要负责向社会募集资金,两年来的工作卓有成效,已经募得5000多万元专门用于收藏艺术家的作品,没有一分钱用于行政开支。理事会是最高决策机构,现在面临组成人员的重构。胡劲军认为随着体制改革的深化,公职人员的兼职问题也有望在近期解决。

  两馆面临的另一个问题就是馆藏,在艺术市场方兴未艾的形势下,获得捐赠变得越来越难。中华艺术宫继承了上海美术馆的“遗产”,已有一定规模的馆藏基础,中华艺术宫建成的两年来,又新增藏品644件。而作为中国内地第一家当代公立艺术博物馆,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馆长龚彦认为,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应该有自己的立场,而不能再像以前那样以西方的眼光来设定自己的体系,因为仅从历史积累的角度看,才成立两年的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无法与数十年历史的法国蓬皮杜等世界知名当代艺术馆相比肩,同时又面临本土艺术家过早被众多艺博会与市场消耗等问题。如何解决吸引艺术家到博物馆来的困惑?只能从基础文献开始,并通过艺术展览来获得艺术家的捐赠,充实馆藏品。

  但与世界一流美术馆相比,最着急的差距还是集中在人才的欠缺上。中华艺术宫党委书记、副馆长李胜表示,中华艺术宫还需要建立美术专业人才的高地。而龚彦则表示,所缺的人才不仅是管理人才,还包括艺术家的缺失。“现在铺天盖地的展览大量消耗着艺术家。美术馆也应成为培养艺术家的平台。”

文章关键词: 美术馆

分享到:
收藏  |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