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艺术要整装再出发

2014年11月19日 15:10   中国文化报·美术文化周刊  收藏本文     

  潇  然

  不久前,中国艺术家团队带有回顾性质的展览在美国纽约皇后区美术馆展出;同时,纽约另一处公共空间——中央公园费得曼广场,矗立着四座巨型“盲人雕塑”,作者是中国艺术家隋建国;几步之遥的古根海姆美术馆,则陈列着刚开幕不久的“汪建伟:时间寺”。千里之外另一个大陆上的法国,也不乏中国艺术家的身影:日常诗学——何多苓、林晓明、曾妮艺术展亮相卢浮宫卡鲁斯展厅;南法尼斯,“远望地平线——中国当代艺术青年之新音展”正当其时……

  如今,越来越多的中国艺术家有能力到国外展示作品,其中甚至不乏在国际一线博物馆、美术馆举办个展。但事实上,去海外做展览,远非看上去那么容易和光鲜亮丽,即便是官方背景的高规格展览,依然会遇到未曾料想的状况。

  首先是较高的运作和保险、人工成本。“日常诗学”的策展人之一、批评家管郁达坦言,作品运输到巴黎以后,情况跟国内完全不同,费了很多周折,费用远远超过预算。而一些金钱气息浓厚的展览,则模糊了学术和商业的界限,两者的妥协与博弈,让严肃的批评家、策展人和艺术家重新思考海外展览的价值和意义。

  在一位业内人士看来,近30年来中国艺术走出去的,主要有两大类作品,一类是认为“越是传统的,便越是世界的”,把从形式到内容都传统得不能再传统的作品送出去,结果只是自娱自乐。还有一类,是套用了一些西方模板的“中国当代艺术”,因创作手法和艺术形式让西方观众感到“似曾相识”,而作品本身传递的价值观又有意识地迎合西方,这一类作品的确在西方艺术品市场获得了一些关注,但其以偏概全的特点,远远不能代表中国当代艺术的全面性和深刻性。“其实西方一直在期待更有生命力,更有原创性,更具高雅格调的中国当代艺术走向世界舞台。”上述人士表示。

  “在新一代的当代艺术家中,中国的艺术家拥有无法比拟的信息资源优势,并且常常受到世界性事件的影响。他们的作品不再像以往前辈们那样,单单注目于中国、中国的历史,而是把一个本土的故事放到全球的视野下,为中国赋予新的声音以及新中国的身份。”K11艺术基金会创始人及主席郑志刚亦表示。

  管郁达则认为,当下中国当代艺术刚刚开始,如何在全球化背景下,将中国传统做一个创造性的转换,需要重新思考再出发。“中国这些年经济发展得很快,法国到处都是中国商人,把巴黎整条街买下来,让中国艺术家频频亮相国际舞台,那是不是能完全代表中国的文化和艺术?西方认同的中国艺术,是不是真正带有中国符号的作品?这些都需要深度探讨。其实双方对各自的想象和认知是有错位的,都把对方当做他者,当做乌托邦。”

  管郁达强调,好的艺术家是不分国界的,中国当代艺术如果能体现人类的共同关怀和普世价值,那就可以在世界任何一个地方做展览,同样的,也会有国外艺术家到中国做展览。如果这种事情成为常态,那么中国当代艺术就可以真正达到世界水准,不再是我们单方面地走向世界。

文章关键词: 当代艺术艺术家

分享到:
收藏  |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