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易斯·比格斯:艺术需要挖掘背后的价值

2014年11月29日 09:20   21世纪经济报道  微博 收藏本文     

  文/曹俊杰

  在今年8月,英国肯特郡福克斯通(Folkestone)外港海滩上因为一项名为“福克斯通寻宝”的活动而广为人知。

  这是艺术家和策展人携手打造的一个艺术行为,艺术家迈克尔·塞尔斯托夫在沙滩上埋下30件24K金条,金条被埋的地点只有在落潮时才能进入,这意味着探宝者们每天只有很少的时间寻宝。这些金条从10克到20克不等,总价值约10000英镑。这引起众多游客前往疯狂探宝。昔日人烟稀少的海滩一下成为度假热门之地。

  策划这个疯狂项目的策展人刘易斯·比格斯曾是英国利物浦双年展总监、利物浦泰特美术馆馆长和日本爱知三年展联合策展人,同时也是英国福克斯通三年展策展人。日前,这位独立策展人、艺术评论家在上海接受了21世纪经济报道的专访。

  《21世纪》:在福克斯通海滩引导人们挖金条创意是如何而来?

  比格斯:这是艺术家赛尔斯托夫的主意,主意的主要部分是让更多人参与。他想让福克斯通的人来做雕塑,而不是艺术家本身做。当然他可以选择材料用木头或金属都可以,但他还是觉得让人们自己做更有意思些。唯一做的是,他做的金条壳子,埋下去,像大地艺术做了一个地图的图案埋下去,潮水来了可能要冲走。这个小地方原来只能靠海边的旅游业,有沙滩,但此前人们已经不去玩了。这个挖金条的项目就是文化的作用,有了这个艺术,同样给沙滩带来了这样的活力。

  《21世纪》:在这样一个艺术行为背后,作为策展人,想到了什么?

  比格斯:这也就引起了后面的问题,当人们挖到了金条,是藏给子孙,还是送去拍卖,这就产生了一个价值判断,让人们讨论艺术的价值问题。如果送去拍卖,是当作金条的价值,还是艺术的价值呢?这个艺术价值也说明了,看人们相信了什么,如果相信了这是艺术,它的价值就不止金条的价值,因为对于你的子孙来说,这个金条给这片沙滩带来了故事,也带了很多的想法。

  《21世纪》:在整个事件中,有没有与之前预料不一样的情况发生?

  比格斯:基本上在预料之内,我们之前就认为会有很大的反响。对于艺术家来说,基本上有很多人都去。关于这些价值的问题,是策展人想的,而不是艺术家想的。至于金条有没有完全都被挖走,至今我们也不知道,有些人即使挖到了金条也不会告诉你。但这种遐想的空间会一直存在,仍然会吸引人们拿着铁锹来度假。

  《21世纪》:作为曾经利物浦双年展总监,您现在参与很多亚太地区的文化项目,为何焦点放在亚太地区?

  比格斯:我本人对亚洲的关注其实有30年了,在泰特的时候就做过韩国的艺术。因为利物浦与上海是友好城市,所以我与上海也有很好的链接。艺术的很多关注,其实和经济文化有关。比如我在七八十年代经常去纽约。而现在中国经济实力的发展,自然会引起人们对于其文化艺术的关注。我的一个艺术家好朋友肖恩·斯库利,他说自己住在纽约,但其实住在上海更好。我也赞同这样的说法。

  《21世纪》:您这次来上海,也是作为21世纪民生美术馆要颁发的国际评论奖的嘉宾,对于这个奖项以及参与者您怎么看?

  比格斯:因为这次我不是评委,不好过多评价奖项本身。这个奖的初衷还是看到中国的艺术评论还是不够好,我在泰特曾经做过一个调查,发现英国的艺术评论也不怎么好。所以需要这样的努力,让更多的年轻人参与到艺术评论中来。艺术评论到底为什么?没有好的艺术评论,就不会研究艺术作品背后的思考。如果光跟着市场走,艺术品的价值不会被体现。如果引导观众,引导人们思考,那么有助于艺术在创造性方面提升。这就像是一块糖,这个糖有多好,不在于人们怎么去说糖,而是在于糖本身。

  《21世纪》:中国近年新建了很多民营美术馆,21世纪民生美术馆是上海开幕的第9个规模较大的美术馆了,众多美术馆短期同时建立是否是一种美术馆的泡沫?

  比格斯:是的,这就是民生银行来资助国际艺术评论奖聪明的一点。因为只要有评论就会留下记录。不管这是好还是坏,这种留存就是对艺术发展的一种支持。对于一个美术馆来说,有时候关键不在于它里面展示的东西是什么,而在于人们怎么评论它。

  《21世纪》:在上海最近的一次拍卖中,夏加尔作品700万人民币没有人举牌,赵无极作品550万流拍,可是一些年轻艺术家的作品,甚至超过这个价格,你怎么看市场?

  比格斯:我对市场不太感兴趣。市场就是对那样想赚钱的人而言,艺术对每个人想法不一样的。对我来说,我更关心艺术背后的意义是什么?而有的人可能关注的是钱和数量。包括我也注意到上海现在有了越来越多的艺术博览会,博览会众多某种程度代表了一种多样性,代表了多样性的人也卷入当中,也代表了多样性作品。有更多的人来看待艺术总是件好事。

  《21世纪》:您之前也参加过上海双年展,带来利物浦双年展作品来上海双年展展览,您怎么看本届上海双年展?

  比格斯:每一个双年展特点都不一样,上双我每届都来,这届我总体觉得蛮好的,带来更多的人,国内外的人来看,从这点来看,是好的。其实就跟批评性的写作一样,一个双年展会引发更多背后的思考,而不是作品本身。对于中国艺术家,我还是建议有更多批评性的思考。(编辑 曹俊杰)

文章关键词: 艺术家艺术双年展

分享到:
收藏  |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