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艺术在当下的意义

2014年12月18日 10:35   新浪收藏  微博 收藏本文     

  传统,从字面上看,“传”是自上而下、时间性的长度,“统”是自点及面、空间性的广度。我经常在想,如果谈到21 世纪中国画,以及中国文化的多元,弘扬传统无疑是最为重要的一元。

  前人曾说“士夫气磊落大方,名士气英华秀发,山林气静穆渊雅”,“心清则气清”,就是讲作者心灵品质是什么,画面上便反映出什么气息。“善学古人之长,毋染古人之短,始入佳境。再观古今画家骨格气势、理路精神,皆在笔端而出,惟静穆、丰韵、润泽、名贵为难。若使四善兼备,似非读书养气不可”(清·松年《颐园论画》)。讲到后来,便就又讲到了一个读书的问题。张大千先生曾说:“画欲脱俗气,洗浮气,除匠气,第一要读书,第二要多读书,第三要有选择,系统地读书。”这就是讲底蕴,讲内涵,讲文化含量,讲文化传承。

  “艺虽小技,可达乎道”,但我以为“神乎其技,才可达乎道”。要想有“神”,就不是哪位美术老师可以教的。画中国画,不妨多一些中国文化的修养,这样实际一些。我自己喜爱中国的文史,是想有机会能够重新再去系统地“补课”。

  我初学画时,是以宋元花鸟入手的,尤其对道君皇帝赵佶心仪。看晋唐宋元的墨迹,气象多为雍容博大、堂皇典雅,时或平淡天真、静谧清幽,总体的胎息是雅正从容。笔法有放逸简率,精神或许是轻松不经意,但气象上是精严整饬,看似不经意处,实则穷神尽气,惨淡经营。反之,即使是极重要的,局部的描绘,也往往率略简易,笔简意工,如入化境,传递出博大、豪迈而又蕴藉的气象。中庸有度,含蓄内敛,但又绝不是琐屑、僵滞、纤弱、拘谨、呆板,全然是一种气度和修养。我们看晋唐宋元乃至明清晚近,诸多前辈大师之中,各科各法兼擅的大师作手数量并不少,而且很多人真的是在各个领域里都有扛鼎力作在流传。

  学习晋唐宋元,绝不是要回到晋唐宋元,恰恰相反,晋唐宋元的辉煌正应该是明清的酸颓、民国的混乱、今天国画界的浮躁的最好的强心剂。晋唐宋元那“十日一水”、“五日一石”,一丝不苟,九朽一罢的敬业精神和职业道德;不矜不伐、中正平和、豁迈达观、潜心渐修的创作心态和人格操守,恰恰是明清末流文人画家所摒弃并在我们这个时代画人中间渐渐湮灭的“古人之心”。

  越是精深博大、源远流长的东西,越是不可避免地会有精华糟粕,玉石并存。这就需要分析、理解、归纳和扬弃。历史上数次大型的复古运动:韩愈、欧阳修、北宋末期绘画领域和稍后赵孟頫提倡的复古运动,甚至西方的文艺复兴,都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和成绩。相反,破坏传统的“焚书坑儒”、“打倒孔家店”都是以短命而告终。

  学习的目的和态度明确之后,还需要有一个正确的方法,要结合自己的性格、笔性等自身因素去选择师法的对象。“融会百家,集大成,自出新意”,是中国画家的极则,但是要达到这一境界,谈何容易。“取法乎上”是必要的,不能忽视渊源,溺于湫浍。我选择晋唐宋元为向标,而仅把明清作为参考,其实也是有很多别的原因,比如说古典的审美意趣以及个人的文化价值判断在起作用。

  我自己是比较喜欢画高士这一类的题材,因为从小格外喜爱这方面的典故和书籍,也觉得其中有很多人生的启示。中国古代伟大的几次文人雅集,从来都是绘画和美术创作最好的题材。兰亭文会、竹林七贤、竹溪六逸、桃李园夜宴、香山九老、西园雅集等,画这些题材,需要考证,引经据典,练习驾驭大题材和章法的能力。各个时代的衣冠器物、礼仪制度都有区别差异,需要准确,所以又要去温习彼时的画作和时代的气息,每次都有一些收获。我自己更偏好魏晋时期,有时候会画峨冠博带、木屐。开面喜欢白皙、美容色。其实,这也是时代风气,是魏晋风度的一个特点。当时的士大夫讲仪表风度,也有品评人物的雅习。《世说新语》里专门有一篇《容止》谈这些高士的“姿色”,当时的士大夫都有敷粉、化装的习惯。具体到创作每一个具体的人物时,除了一定的夸张之外,考证和研究有时反而更加重要。

  学习是一辈子的事情,“上穷碧落下黄泉”,只有阶段,没有止境。画家一定要有广博深厚、艰苦精微的吸收、积累,可以长于此,短于彼。我得承认自己是在许多画科里学习,汲取营养。各种题材其实并非是孤立的,相反,彼此又常会起到相互影响的作用。我自己创作的人物和花鸟画比较多,种类也可以说不少;但其实我最喜欢作山水画,因为最不长于此。有时我会不厌其烦且周到地刻画环境,比如一个茶炉、一柄如意或拂尘,配置得宜,往往会更好地烘衬人物的特性。当然火候的把握至关重要,有时过犹不及。但任何时候,虚实主次的关系调整好了之后,服从于整体,恰到好处的局部描绘,都会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中国画倡导与自然融合、和谐。玄学和老庄思想,是对中国画影响最深刻的思想,不求闻达,无为而治。儒家所谓的“游于艺”,今人谓“玩水墨”、“玩抽象”……有时候难免会给人一种错觉,认为搞艺术就可以不认真。当代中国画家从来不缺乏游山玩水、莳花养鸟、丝竹管弦的小情调,而恰恰缺乏米开朗基罗那样对待艺术的时刻做“殉道者”的准备。“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画家还是要用自己的作品去说话。孔子说:“不在其位,不谋其政。”画家要讲职业道德,“用敬之道”,“画不惊人死不休”,这就是画家应有的自尊,也是时代赋予画家的责任。

  历史上许多杰出人物都比我早成得多;我的路还长。但的确,有些成绩还是来得太早,自己是读圣贤书长大的,也不想违背初衷。无论如何,时间是无可替代的,就像酒的藏陈;传统的力量也是无可替代的,即便短视的我们只活在当下。

    来源:中国艺术投资网

文章关键词: 传统艺术

分享到:
收藏  |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