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如何展陈以利观看

2014年12月22日 11:48   中国文化报·美术文化周刊  收藏本文     

  如何“展陈”以利“观看” ——从首届湖北美术馆论坛说开来

  本报记者  严长元

  “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展陈与观看是其中重要的环节,对美术馆尤其如此。12月5日,以“展陈与观看”为主题的首届湖北美术馆论坛在武汉举办。来自美术馆界和艺术界的17位专家学者,围绕藏品、策展、公众等展开了探讨。

  华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皮道坚认为,美术馆作为公共空间,它和娱乐消费型的城市文化公共空间的不同之处,就在于它的知识性、精神性,而专题陈列展就是有效使用美术馆的收藏、实践美术馆社会功能的一个重要手段。没有藏品,展陈与观看就是无本之木。香港M+视觉艺术博物馆、视觉艺术高级策展人皮力以18世纪以来西方博物馆的陈列与展陈演变史以及该馆的收藏实践表明,美术馆在规划建设之前就应该立足于公众的观看,启动收藏与策展事宜。中国美术馆研究员徐虹以“农民·农民”展的策划与展示为例,讲述了藏品对于展陈、观看的重要意义,以及有引导和独特设计的展陈对于吸引公众观看的重要作用。

  “纽约犹太美术馆的馆长、曾任加州美术馆馆长的霍夫曼认为,美术馆的展览主要使艺术公共化,因此他十分强调展览制作的质量和水准,并力求为观众创造一种特定的、戏剧化的体验,他的这个观点让我很受启发。”皮道坚说,展陈要强调视觉效果,处理好灯光、空间感、舒适度、展场氛围等问题。其中,如何创造新鲜感,永远是展览设计考虑的首要问题,只有这样才最能调动观众的兴趣和热情。

  北京画院美术馆馆长吴洪亮以齐白石系列研究的展陈实践,以及丘挺手卷展、江汉繁星展在引导观众看展方面的探索,传递了一个很重要的信息——展陈无极限,关键是我们怎么用创意和思考接近它,这也是一个能产生无限惊喜的过程。

  湖北美术馆副馆长冀少峰做了一个简略的统计:开馆以来的7年间,湖北美术馆一共举办了170个展览,其中传统类的展览121个,当代类展览35个,国际交流展22个,涉及地域美术史书写的14个,品牌展4个,藏品展6个,非遗类4个……“这是一个多元化的时代,美术馆也要用多元化的展览满足多元化的观众需求。”这里还包括展览档期安排的用心问题。而观看则构成了观众与美术馆之间重要的沟通桥梁。他认为要做到最佳的展陈与观看效果,一定要与各美术馆自身的定位相契合。“湖北美术馆的办馆宗旨是立足本土,面向世界,兼顾历史,重在当代。我们的服务始终坚持以人为本、观众至上,以普及教育为本,服务为先,争取贴近本土、贴近生活、贴近大众。”他说。

  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王端廷针对当代艺术发展的现状与趋势,延伸了视觉艺术的概念而提出了“多觉艺术”。他认为,就像无法收藏温度、气味一样,有些作品是无法收藏的,当代艺术发展对作品展陈带来很大挑战。《天津美术学院学报》副主编高岭围绕美术馆主题展进行了阐述,他认为,即便是美术馆的长期陈列,也应该注意与博物馆的陈列性展览相区别。他主张要做具有前瞻性和探索性的展览,以推动当代艺术走向广阔的公共空间。深圳雕塑院院长孙振华认为,就好比优秀雕塑的重要现场不在美术馆,很多鲜活的艺术不一定在美术馆发生。因此,不要把展陈和观看模式化,应持发展的观点,勇于吸纳更具挑战性、更鲜活的艺术进入到美术馆展陈体系。《文艺研究》副主编陈剑澜从MoMA现代艺术馆推出的阿布拉莫维奇个案入手,引入了“观看和凝视”的重要概念,并从哲学意义上予以解读,对于展陈设计具有启示意义。

  如今美术馆已不只是一个展览场所,更重要的是它已越来越显示出在知识生产、文化生产等方面的独特作用。深圳关山月美术馆学术部主任张新英以该馆关山月系列展览的实践为例,总结出从“现象总结”到“知识生产”是美术馆由展览陈列馆向当代美术博物馆转变的一个质的飞跃,而“知识生产”在机制和功能上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在展览策划和陈列的过程中强化学术思维和问题意识,通过展览来呈现学术研究成果,阐释学术理念。同时通过展览陈列及其与公众互动的环节,实现知识的转化与再生产。

  法国卢浮宫因扩张品牌理念所需,有意将其收藏的中国古代绘画出借给中国长期陈列,美国大都会博物馆也着手做东西方比较研究展览……中华艺术宫学术部副主任卢缓援引上述例子,提出在新的文化格局中,美术馆面临从“文化生产”到“文化再生产”的转型。也就是说,以展览为中心的美术馆,是否能够实现关于文化生产的概念转换,特别是从学术展览策划开始建立一种艺术史观,提出一个新的艺术问题和互动方式,进行新的知识应用与研发,再通过公共教育和公共关系的拓展建立新的出版物的开发和传播,并最终形成国际交流和跨界互动的文化再生产。

  皮道坚还特别提出了“开放的历史观”概念:“要在参与沟通和互动中营造开放的历史观,以鼓励公众发现和创造。”美术馆的教育不是耳提面命,也不是居高临下的教育与灌输,而应该是共享知识、提出问题、启发思考。在他看来,“营造公众参与知识共享是第一位的工作。相对于我们的已知,我们的无知才是永远的,常识永远包含谬误,历史从来不总有一种解释,真理和共识是在论辩中完成的。这就是开放的历史观。”

 

文章关键词: 美术馆博物馆展览

分享到:
收藏  |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