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是沉醉人间的天问

2015年07月31日10:26   新浪收藏   微博收藏本文     

《世界艺术史:艺术发轫》
艾黎·福尔 著
张延风、张泽乾译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5年6月   《世界艺术史:艺术发轫》 艾黎·福尔 著 张延风、张泽乾译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5年6月

  胡艳丽

  法国著名艺术评论家、艺术史与历史学家艾黎·福尔,历时20余年时间所著的《世界艺术史》(五卷本)为世界艺术领域的百年经典作品,至今仍不断被翻印再 版。《艺术发轫》为该套图书的第一卷,作者从史前艺术起笔,从幽深的洞穴到地下陵寝宫殿,再到古老的通天巴别塔,其思绪纵横于古老的东西方艺术之间,在回 望人类文明之初的艺术时,更加侧重于对人性的挖掘。

  艾黎·福尔的文字拥有令人不忍释卷的魔力,而他迷醉世人的语言就同如一座巨大的迷宫,在他 的洋洋巨著面前,欣赏语言之美与艺术之美竟是不能同时完成的事业,若想再品味其对艺术、社会、人性的独到见解,又要翻卷重来,而若想完成与其的心灵对话, 则更是难上加难。在智者的心灵独白面前,他人对艺术片言只语的感悟总是显得苍白、乏力,而静静地倾听、品读是享受这场艺术与文学双重盛宴的最佳方式。

  人类艺术是借由艺术家的眼睛、心灵不断去表达人们的希望和无法用语言描述净尽的情感。这是一个情感、思想不断积蓄、沉淀、升华、再积聚、再爆发的过程。 艺术家不仅付出自己整个灵魂,甚至不惜以燃烧自己的生命为代价,若非如此纵是天赋异禀,也难以完成人间这最极致,以至永恒的表达。

  艺术不应脱离生活,在福尔笔下史前艺术分明就是当时人类的生活现场,动物是艺术作品中当之无愧的主角,它们是英武的男人猎杀的对象,但同时又是人们感恩膜拜的对象, 人们以这些动物为神明,供奉在山洞的深处,渴望得到它们灵魂的庇佑。而它们的形象一旦被固定在洞穴幽深处的石壁、石台之上,籍着黑暗的力量,似乎便拥有了 某种神力,足以慰藉在动荡生活中不安的灵魂。“我们看到驯鹿的千姿百态:有的休憩或者徐行,有的低头吃草,有的扬蹄飞奔,有的迎风嗅味,还有的被猎人追 逐……”这是怎样生动、鲜活的生活场景,艺术的余韵荡漾千年。或许,那是人的自然生命力最顽强,人与天地神灵离得最近的时代吧。

  史前时代,人 类社会发育和艺术发展皆是缓慢的,时光的沉淀、生活的打磨,令“古代人”的艺术水准更接近天启,质朴粗犷中,自有一股勃勃生机。福尔认为“当代原始人”其 智力发育水平远不及“古代人”的水平,当代儿童的艺术原发状态也无法与“古代人”相类比,但在书中,作者却没有解释具体的原因。笔者以为当代儿童无法比拟 古代人的艺术水准是可以理解的,人本能中对物态的描募、对形象的勾勒并不代表任何意义,但“现代原始人”为何不能产生类似古代人的艺术智慧,为何不能在艰 难的生活中产生艺术表达的强烈欲望,并转化为喷涌而出的艺术果实,这点仍是令人费解。或许只是我们还未读懂属于他们的艺术和文明。

  书中用了较多篇幅书写古埃及,对以宗教与丧葬为主体的古埃及艺术赞誉甚重,甚至写到在埃及的地下陵墓群中,蕴含了千百万的形象,它是孕育世界一切艺术的子宫。就我个人而言,相较于地下的、封闭的、内敛的,与死亡如影随形的古埃及艺术,我更喜爱温暖明媚的古希腊艺术。在古希腊神话中“神是神化的人,无论是神或激愤或勇 敢,或残酷或虚伪,都不过是人把自己内心的冲动推向极致”,在每一个古希腊神明身上,我们都能看到人的性情,凡人的痴贪怨念在他们身上一样不少,他们中的 某一员,就是我们心中理想化的自己。身无可至,却不会阻止人们心向往之,人心人性千古不变,这也恰是古希腊神话及其艺术作品魅力永驻的奥秘所在。神人同性,神才能住在人的心中,而神唯有住在人的心中,才能永生不老。艺术作品唯有深入人心、体现人性,才能拥有永恒的魅力,在时光中历久弥新。

  回望人类艺术发展之路,就如同审视我们生命、灵魂的来路,那里潜藏着“我”之所以为“我”,人之所以为人的秘密。艺术,于无声无字处铸就全世界跨越千万年的语言,那些古老的壁画、雕塑、建筑、廊柱、面具,承载了这世间最久远、最朴素的情感,读懂它们,无异于一场穿越了千万年的时空旅程。这世间没有比艺术更持久、更凝练的语言,艺术是沉醉人间的天问。

  来源:佛山日报

扫描下载宝库APP

扫描关注新浪收藏官方微信

文章关键词: 古希腊艺术语言

分享到:
收藏  |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