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文人画到美人图:高居翰的学术转型及其意义
万青屴曾给高居翰(James Cahill)画过一 幅小像,用古代绘画的概念来说,是一幅“行乐图”,图中的高居翰一身长袍,手拿线装书,俨然一位传统文人。我们所熟知的高居翰,正是在阐释中国文人画传统 中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撰写于上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初的《隔江山色》、《江岸送别》、《山外山》、《气势撼人》几部书,系统讨论了13世纪至18世纪的 中国绘画,奠定的是一位对于文人精英绘画有精辟看法的学者形象。
高居翰在学术生涯的后30年倾心于那种被许多中国学者认为是俗不可耐的美人画。事情的起因是一幅名为《河东夫人像》的画。1971年因为办《无尽山川: 晚明绘画》,他去哈佛福格美术馆看到了这幅画。起初他接受了这是一幅上流女性肖像的观点,但之后同样构图的绘画在其他博物馆发现,他开始觉得,这应该是一 幅模式化的美人画,与真实人物无关,画中人可能是理想的妓女形象。
一幅女性画像,究竟定名为《柳如是肖像》还是《美女图》,为何引起高居翰持续30年的兴趣?要知道,高居翰研究的陈洪绶的几幅画像,其实也并不是陈洪绶真实面相,而是模式化的高士呀?
细细爬梳高居翰有关“美人图”的所有研究,会发现,他开始大量撰写相关论文,是在1994年南加州大学的盖蒂讲座以后。
恰是在1997年,高居翰参加了俄勒冈大学举办的《亚洲艺术的收藏与鉴赏》研讨会,并宣读了论文《中国绘画收藏的异域与本土传统》。这篇并未正式出版的 论文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新的角度,来看待美人图研究之于高居翰的意义。他的基本观点,是认为对于中国绘画的研究与认识与收藏观和收藏传统直接相关。中国本土 的收藏传统其实是精英文人的收藏霸权,它过滤和排斥其他的多样化的绘画。这些被排斥的绘画,在异域的收藏观中常被当成主流,如日本对于禅画和浙派绘画的珍 爱。而美人图则是被排斥的绘画中一个最好的例子,她们等待着被发现,被重新写入绘画史之中。
正是意识到收藏行为和收藏传统在塑造中国美术史中的关键作用,高居翰把目光投向了与他所认为的明清时代中国绘画发展主线——体现为写意和临仿的背离自然 的风格化倾向——背道而驰的美人图,这种绘画类型强调视觉真实感,满足市井大众的通俗趣味,并常有色情意味。沿着这条道论,高居翰也发展出了他对于收藏史 的独特研究。
恍惚之间,对收藏的研究已然 成为国内外中国美术史和汉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面向。就在最近数年,有关中外收藏家、古玩商、鉴赏家的优秀的成果不断涌现。而高居翰所提出的问题依然很有力 量。无独有偶,从耶鲁大学退休后的班宗华(Richard Barnhart),一位宋画和明代浙派绘画的专家,也是高居翰最重要的论辩者之一,在最近几 年,也在进行一项《晚清时期对于宋画的再造》的研究。这十分好地说出了高居翰学术转型及其内在思考的意义。
(黄小峰,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美术史系副教授) 来源:美术报
扫描下载宝库APP
扫描关注新浪收藏官方微信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