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改20多次的大展:石渠宝笈并不仅仅是晒家底

2015年10月14日11:54   新浪收藏   微博收藏本文     

  从《伯远帖》、《游春图》、《五牛图》到《清明上河图》,再到董其昌、四王以及清代帝王的书画,“毫不夸张地说,这可是晒家底的展览,但也绝不仅仅是晒家底。”

  故宫博物院书画部主任曾君谈“石渠宝笈大展”策展思路

  从《伯远帖》、《游春图》、《五牛图》到《清明上河图》,再到董其昌、四王以及清代帝王的书画,“毫不夸张地说,这可是晒家底的展览,但也绝不仅仅是晒家底。”“石渠宝笈大展”的主要策展人之一、故宫书画部主任曾君在接受《东方早报·艺术评论》对话时介绍了其策展思路。

  从《伯远帖》、《游春图》、《五牛图》到《清明上河图》,再到董其昌、四王以及清代帝王的书画,“毫不夸张地说,这可是晒家底的展览,但也绝不仅仅是晒家底。”“石渠宝笈大展”的主要策展人、故宫书画部主任曾君在接受《东方早报·艺术评论》对话时介绍了其策展思路。

  介绍《石渠宝笈》这部书,也介绍其最亮点

  艺术评论:这次“石渠宝笈大展”火爆与受欢迎程度可能在故宫是史无前例的,观众最长要排6小时队,以至于前些天第一批观众都要百米冲刺跑进故宫,昨天新闻报道后听说单院长开始改革观展方法,实行开门前排队领号参观的措施,这样应当会保证上午的观展秩序。

  曾君:今天参观秩序确实挺好的。确实,以前我们没有经验,以前没有办一个展览出现过这么受欢迎的情况,从来没有过。

  书画展厅需要恒温恒湿,各方面的条件具备,所以有些观众都不理解,他们说故宫那么大地方,为什么跑到那个小地方去展呢?那廊子底下多大啊,就在 那摆呗。他们不太知道这些国宝不能见强烈的阳光,展厅需要恒温恒湿啊。但话说回来,这次如此轰动我觉得可能跟咱们观众的素质的提高是有绝对关系的,因为 2005年的时候我们也做了一次展览,当时并没有这么轰动,就10年前。当时是余辉领衔,我认为我们当时做得还蛮细的,把《清明上河图》和同时期的宋代的 风俗画进行比较,同时还把明清的仿本,大概有七八本都拿出来做纵向的比较,在延禧宫楼上楼下展览——当时也有人来,但不像今天这样,万人空巷的感觉。我也 很惊讶,十年前我在做这个展览的时候,没有这种效果。

  艺术评论:可能跟现在很多新媒体的发达有关,APP、微信微博的传播起来是几何级的。

  曾君:没错,现在是很多年轻人过来。2005年资讯没现在这么发达。

  艺术评论:回到策展的话题,这次策划,当时的思路是什么?

  曾君:这一次我们想从两方面介绍这个展览,首先大家要知道《石渠宝笈》是怎样的一本书,我们把它介绍一下,这个是我们在延禧宫的部分,后来呈现 在大家面前的编纂篇,就是目前呈现的样子。还有就是关于重点藏品的经典呈现,就现在正殿那些。最初的时候,其实要说起来这个,我们筹展组开了二十几次的 会,推翻了一个又一个的方案,最初的时候《石渠宝笈》不是分三编嘛,就按初编、续编、三编进行展示,然后找出它们之间的不同,同时再展示国宝,最初是这样 的思路。想把三编放在延禧宫,因为延禧宫相对武英殿还小一点,而且它是嘉庆时候编的,我们就想把乾隆这两编放在武英殿,然后又有人提出意见,我们筹展组就 说书法呈现的也少,那咱们就把书法拿出来吧。后来我们又有一个方案说把所有的绘画放在武英殿,把所有的书法放在延禧宫,又做了一版,我们大纲就做了好多 版。我们筹展组一共八个人嘛,大家说这个“国宝沉浮”也非常重要,尤其是萧院长提出来,因为他说要配合除了《石渠宝笈》本身这件事以外,我们这个展览是配 合九十周年的,故宫建院九十周年,要体现出来故宫人所做的工作,要体现一些成绩,所以我们就把“国宝沉浮”又单拿出来了,就是二进宫的东西,好多是东北 货,出宫又回来的。后来我们就说那我们把“国宝沉浮”的部分就放在延禧宫吧,其他部分放在武英殿,又出了一版。一厚本一厚本的大纲出了好多版,把“国宝沉 浮”放在这里,其实它很多都是后来进来的,武英殿又相对分量轻了,这怎么弄啊。

  艺术评论:其实还是要突出武英殿的东西更重要一些。

  曾君:对,因为武英殿的展览条件更好一点。后来反复商量,就是之前比较成型的大纲就做了三版,一个是按照三编编,一个是按照绘画书法编,一个是 把“国宝沉浮”拿出来编。最后呈现出来是现在这样子:两个展场分别是典藏篇和编纂篇。既要表现让普通观众知道《石渠宝笈》是怎么一本书,同时还要把它最精 彩的东西拿出来,所以当时我们也是下了很大的决心,这么多的国宝同时拿出来,也很难得。

  艺术评论:其实之前是九期历代书画珍品展的轮换。

  曾君:对,九期其实每一期也都有很多好东西。这样我们既照顾了国之重宝,像王珣的《伯远帖》、米芾的书札、《清明上河图》,就是现在正殿呈现的 这些。同时我们还顾及“国宝沉浮”的部分,这是现在(武英殿)西配殿里面的。还有是社会上对《石渠宝笈》有一种迷信,特别是一些市场拍卖,身价特别高。所 以我们也给大家一个客观的认识,《石渠宝笈》的这些藏品经过不断的研究,我们对它的认识也不断的深刻,当时有一些误定的,别看乾隆是皇上,但是即使他见到 的东西,可能还不如现在我们见到的多,因为现在全世界都出版了,你都能看到影像,过去在私人手里你可能就看不到,所以经过不断的研究,我们有这个辨伪的部 分。同时我们在正殿里面也是有逻辑的,我们正殿按照《石渠宝笈》主要是分三个大部分,宸翰(皇帝的书法)在前面,然后是列朝(历代的);然后是本朝(清代 的)。我们本来想按照《石渠宝笈》呈现的形式在正殿给摆出来,但感觉皇帝写的字和清朝的部分不能占的比例太多,我们在正殿主要两个大的部分,一个是历代比 较好的东西,同时还有清代的部分。清代的部分,也就是说有皇帝,五个皇帝,还有清代的一些书画,反映宫廷的,包括写得画得好的有特色的都呈现出来。我们在 设计的时候,筹展组不断地开会、碰撞,经过很多的讨论,大概有二十几次的会,每次会回去都会改,回来又改,就这样。

  艺术评论:就像写一篇大文章一样,不断修改。最后出现这样一个最长达到十多小时排队的状况,这是故宫历史上第一次。90年前故宫博物院成立第一次展的时候,那也是万人空巷,据说也是要排队看的。故宫这次举办这样的展览,似乎是各种戏剧性的因素都出现了。

  曾君:是,而且像“编纂篇”(延禧宫展区)我们也是很讲逻辑性的,首先讲藏品来源,有接受明代宫廷的部分,还有是大臣进献的,还有抄家没收的,大藏家他们好的东西进入宫廷。

  我们这批展品283件其实分两类,一类是所谓国之珍宝,真的特别特别好的,在中国美术史上绕不过去的东西;还有一部分是资料性极强的,就是它有 非常高的历史价值的,你可能看一个学者的画像、他的书画本身品级并不高,但他为了说明问题,资料性特别强,第二部分是讲学者讲编纂人员。第三部分讲编纂体 例,初编、续编、三编它在不断地完善,我们讲它是怎么完善的。第四部分讲收藏地点,殿座,因为有很多的殿座章,就告诉你故宫主要是哪些殿,画出地图来。这 个我们筹展组工作人员做得很艰苦,因为好多殿座的名字跟现在不是特别能对的上,经过跟古建部的同事请教,最后我们把那图都做出来了。第五部分,版本与鉴藏 宝玺,故宫有特别好的石渠稿本和抄本,有乾隆、嘉庆皇帝当时用的玺印,都展示出来。我们在延禧宫的部分是分五个单元,分层次讲清楚《石渠宝笈》是怎么回 事,它重点的部分来阐述一下。其实我总体筹展理念是这样的:我们一定要做一个有主题有内容的展览,过去可能大家偏重做精品展比较多,就是拿好东西出来,拼 一下,反正我东西好,就是硬道理。但我一再跟筹展组的同事说,咱不能说拿出来好东西,燕窝、鲍鱼、鱼翅全是好东西,往那一摆,我说这可不行,咱们一定得有 个做法,是红烧还是清蒸的,我要有自己的特色,做出自己好的品质来,我们不是完全用这些重器吸引观众,要有一个内在的逻辑,要通过这些文物来说明问题。即 使是说这个文物本身级别不高,二级品、三级品,甚至没定级都没关系,只要能说明我们这个问题,我们就用。所以其实我们这次展览283件并不全是宋元的,清 代的还是很多。

  艺术评论:尤其是延禧宫中,编纂的部分确实是比较多的。但是对一些普通观众来说,我估计有八成以上只为《清明上河图》,还有一到两成可能对别的 有兴趣,还有大概2~5%对编纂感兴趣。现在排队时间长的主要原因是《清明上河图》,你们筹展时为什么不把《清明上河图》单独排列出来,当时有没有考虑这 方面的因素?

  曾君:我们可能更多地考虑它有一个内在的逻辑,是我们呈现一些展品的时候,还是要把它放在筹展的主题里,不是孤立的。关键是它很长,你也知道受 到古建筑的限制。而且它确实很长,本幅5米多,题跋有7米多,古建它的展厅受限制。你看我们现在东西配殿都是用过去的展柜,都是很短的,它展不了。而且实 际上我们后来也考虑了,这么多能不能调整一下。其实你放到哪都得排队,而且如果说我们把延禧宫一层留出来给它,但排队这么多的观众,你连门都关不上了。还 有是配殿现在的展柜都特别短,最关键是我们还是想呈现比较完美的一个状态,你把“国宝沉浮”“考订辨伪”都呈现出来,如果单独出来的话,它就支离破碎了, 你整个的思路就断了。所以后来我们碰到排队这种情况,我们领导也召集我们多次开会。

  从“故宫跑”的解决到如何面对公众

  艺术评论:这次大展排长队后,我看你们内部发了很多通知,比如说甚至不允许职工带家属进院参观。

  曾君:确实是很严厉的。

  艺术评论:故宫现在在筹备北院,那么如果建成以后书画是放在武英殿还是北院?

  曾君:我们目前书画没有迁到北院去的意思,因为它的条件目前还不具备。

  艺术评论:即使建好了也不会迁过去?

  曾君:就可能有一些大型的会迁过去,比如特别大的画轴,我们现在没有条件展示,你要再去延禧宫你观察一下,它的高度不是很高,比如马远《踏歌图》根本展不开,大的高的就展不开。还有,我们有一些地毯类作品,特别大的东西可能会挪过去,还有特别长的轴子。

  艺术评论:回到《石渠宝笈》。这次研讨会,你觉得有没有达到你的目的,包括这次的效果你怎么看?

  曾君:我觉得这次研讨会非常顺利,特别好。我是2011年做过兰亭学术研讨会。我们这次研讨会其实也是在2011年兰亭研讨会的基础上有一些办 会的经验。我们列了几个题目,还有是个案研究的,像这次个案研究,鉴定的文章也非常好。我们围绕这些主题请专家来写稿,所以他们准备得都比较充分,以前好 多研讨会是急就章嘛,但这次都是扎扎实实的文章出来了。尤其是国外的学者,业界对故宫的会也很重视,点评的人都很厉害,学者也很厉害,其实都是暗地里较着 劲的,所以其实都会呈现一个很好的状态。

  艺术评论:今后北京故宫在书画展览上,会不会以学术为抓手,从具体的切入点,再策划一些主题性的展览与研讨会?

  曾君:小的研讨会我们一直都在开,一直都跟学术结合的,只是有的太小众了,比如碑帖的我们都开过两次了,但可能大家都不太知道,清宫藏碑帖啊这 些。以后还会把这种形式延续下去,我们几乎是一两年都有一次的,只不过有的太小众了。我们以后还会继续结合展览开研讨会的形式,一直都这么做的。同时我们 也会在这种形式上继续加强,过去我们从2008年开始历代是一年展三回,三年展九期就展完了。武英殿是属于常设展览,但现在我们可能更注重主题展览,所以 我们调整了思路,从今年开始吧,我们九期历代书画展以后是一年展一次,过去比如说观众三年可能把九期看完,现在可能看完要九年。

  艺术评论:我个人才看了五期,还有四期没有看到。

  曾君:如果武英殿一年有两个好的季节做展览的话,一期是做常设展览,九期里面循环,还有一期是做主题性展览。

  艺术评论:这个设想非常好,也是体现故宫书画研究的一个成果,明年有什么计划?

  来源:东方早报艺术评论 顾村言

扫描下载宝库APP

扫描关注新浪收藏官方微信

文章关键词: 故宫大展

分享到:
收藏  |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