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大开放才有大文化

2015年10月14日08:15   大洋网-广州日报  收藏本文     

CFP供图 CFP供图

  付小为 (媒体评论员)

  10月10日是故宫博物院90年院庆,故宫推出的一系列文化盛宴也达到了高潮。汇集历代名画的“石渠宝笈特展”要更换部分展品,连日来观众离开武英殿时,都已是晚上10点以后。过去来故宫只能看三大殿的情形在今年秋天被彻底颠覆,密集的展览让观众大饱眼福。

  事实上,为庆祝90华诞,进入今年以来,故宫已经举办了一系列活动,包括18个展览,多个大型研讨会。而10月10日的院庆当日,故宫更以更多的展品,更大面积向公众开放的方式,为这场庆祝仪式画下完满句点。然而,这所有的尝试并不仅仅是为了一场隆重的院庆,更大程度上,它是作为文化机构的故宫博物院转型探索的一部分。

  据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介绍,现在的展览不仅仅是把家底拿出来晒一晒那么简单,展览之外的二次乃至多次传播更为重要。故宫逐步意识到必须多条腿走路。最开始是完善参观服务,从购票环节到休息座椅配置等方面,一点点细节性补充。后来意识到与故宫文化的接触未必只有亲临故宫来实现,就有了网络、社交平台上的藏品介绍、网上展览等,故宫还计划用3年时间,初步搭建起各种数据资源联动,增进交流的“数字社区服务”。

  目前来看,由于互联网平台还在搭建中,网络受众的反响还不能充分直观地展现,但仅实体展区的人流如织,足以让故宫更为坚定所有尝试的方向。除去管理、科技手段的引入,故宫自我改革的最大特点,其实是看到了公众对文化汲汲渴求,以及不同人群文化需求的多样性。就像此次“石渠宝笈特展”的观众,有来看门道的专家学者,有博物馆发烧友和书画爱好者,有为一睹《清明上河图》真容而来的观众,也有凑热闹加入“狂欢”的过客。

  过去我们说谈文化,总喜欢给文化分类,雅的、俗的、精英的、大众的,对应地,也有不同欣赏层次的受众,不仅圈子间有隔阂,一些有代表性的藏品或作品还深居闺院。品读文化,不啻为一次跋山涉水的朝圣。尤其对于门外汉,即便可资参观的去处足够丰富,如果得不到专业人士的帮助,不过是走马观花式的到此一游。要么是对外公开的文化品类有限,要么是文化解读不充分,形成无形的文化门槛,让不同人隔绝在彼此的文化圈之中,这样的状态,并不利于文化自身的发展、传播,进而扩大影响力。

  必须打破一个观念,文化并不束于高阁。许多国外的博物馆、美术馆,不过是普通生活场景的一部分,固然是回溯历史、艺术欣赏的场地,也是生活休闲的选项,大部分馆所,更以学生免费的方式鼓励更多人参与到这场文化盛宴中。而这种普遍的公众开放性,本质上是让文化进入所有人的生活,因为文化的最终目的,是实现人的自我完善。对于文化本身来说,最广泛的受众,意味着更多的解读,更多的讨论,更多创造力的碰撞,这些其实也让文化得以拓展得更深远,走得更长。

扫描下载宝库APP

扫描关注新浪收藏官方微信

文章关键词: 故宫

分享到:
收藏  |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