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君度:丑书是背离传统的病态书法

2015年11月06日11:57   南方日报   微博收藏本文     

梁君度近照。 梁君度近照。

  南方日报记者 杨逸

  现在的书法越变越丑?近年来,一股不约而同地在各地书坛兴起的“流行丑书风”,正在引起书法界人士的激烈争论。有评论家指出,部分“名家”展出的作品,错字率竟然高达70%,大部分都是作者生造的“草书字”。

  然而,令人百思不得其解的是,一些被传统书法家目之为“丑书”的作品竟然登上大雅之堂,部分展览、大赛甚至出现了“不丑不入围、不丑不入展、不丑不获奖”的怪现象,无形中形成了引导书法家“以丑为美”的恶性循环链条。日前,香港养生书法研究会会长、香港书法家协会会员梁君度接受了本报记者采访,对“丑书”横行的乱象作出辨析,并对传统书法脉络进行一次正本清源。

  唯美书法是传统书法主流

  南方日报:您早年师从著名书法家麦华三,研习书法数十年,可否为我们介绍一下传统书法的发展脉络?

  梁君度:中国文字始于夏代陶片文。从出土的陶片看,起笔落笔都是尖尖的,根据研究,这些文字应是用羽毛尖端,蘸着颜色先画上去,再用刀刻的。后来从发掘出土的殷代甲骨文中,还可看到写而未刻的遗迹。由此可知,陶片文和甲骨文均是先写后刻,而且都是象形文字,具有绘画性。它们奠定了日后“书画同源”的原则。秦汉以后,随着毛笔形制的完善便产生了起笔、收笔和行笔时的提、按、顿、挫,线条的无穷变化。书法遂发展成一门传统国学,大放异彩。

  南方日报:您如何看待传统书法审美追求的目标?

  梁君度:“道法自然”是传统书法的原始美学原则。大自然中,最常见的几何形状是方与圆。方与圆的对立统一产生的自然美,在书法的用笔中被发挥得淋漓尽致:方笔俊利挺拔,斩钉截铁;圆笔锋芒含蓄,圆满多姿。通过方圆交错对比,一种韵律便油然而生。隶书的“波磔”就表现了我们祖宗崇尚大自然的朴素美学思想。

  唯美书法一直是中国传统书法的主流。自南朝以来,历代书评无不推崇“二王”书法。南朝羊欣在《采古来能人书人名》中赞扬王羲之“古今莫二”。唐代著名书法家欧阳询、虞世南、颜真卿、柳公权均师法“二王”。由此可见,他们都将“二王”书法视为传统书法的最高美学典范。

  南方日报:在传统书法中,“古拙”也是书法审美的一种追求。在您看来,传统审美的“古拙”与当代流行的“丑书”有何不同?

  梁君度:“古”和“拙”本是两个不同概念。用“古拙”来形容书法,含义极广:“古”凸显朴,“拙”源于奇。无疑,古拙是美学中的另一种境界。清代书法家傅山就曾提出:“宁拙毋巧,宁丑毋媚,宁支离毋轻滑,宁真率毋安排”,以鼓励书法家致力研究“古拙书法”。

  “古拙书法”源于北碑。北碑用笔浑厚,方圆兼备,攲正相生,纵横有象,“大巧若拙,气魄豪雄”。而“古拙书法”结体造型千变万化,大小正侧,疏密收放,表现天真烂漫,不拘一格。其字点画粗细长短、结体正侧大小、章法疏密虚实没什么固定标准,书写时有即兴性,但往往有“出奇制胜”的效果。

  然而,书法要达到古拙浑朴的境界绝非易事。一些根基尚浅的书者,每每追求古拙浑朴不成,却因火候不足而堕入平庸,唯有以丑代拙。更有甚者,不愿老老实实练好基本功,不学古人,不学经典,不临碑帖,不懂笔法、结字、章法,胡涂乱写,越丑越好。这种“丑书”只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和“古拙书法”有天渊之别,却被这些书者标榜为现代书法,简直贻笑大方。这种背离传统的病态书法,与古拙书法背道而驰,可谓东施效颦。

  新书法探索应给人带来美感

  南方日报:有人认为,随着社会的发展,书法也应当“与时俱进”?您又如何看待书法的“创新”?

  梁君度:有人认为,“书法形式是感情的物化”,“书法家的使命就是要想方设法去创造新形式、表达新感情”。谈到书法的形式和感情的表达,我们可以先来看看被誉为“天下第二行书”的颜真卿《祭侄文稿》。坊间评价此帖:“通篇用笔之间情如潮涌,书法气势磅礴,纵笔豪放,一泻千里,常常写至枯笔,更显得苍劲流畅,其英风烈气,不仅见于笔端,悲愤激昂的心情流露于字里行间。”因此,如何用形式表现感情,颜鲁公一早就已向世人作出最好的示范,但他所写的决非“丑书”。

  事实上,“丑书”算不上什么新形式。最初学写字的人写的都是丑字。如果我们抛弃唯美书法,为了要表达所谓“新感情”而创出所谓“新形式”。那么,这种“新感情”又是何种感情?我们很难从“丑书”中看出有什么高尚的、积极向上的、激励人心的感情,相反,倒是感觉到颓废的、局促的、狭隘的感情。这些故作姿态的书法不但不能带来视觉上的享受,反而是折磨。再说,“新感情”也可以有很多种,为何必须划一地用“丑书”来表现呢?

  南方日报:对于书法界抵制“丑书”的泛滥,您还有哪些建议?

  梁君度:中国书法是华夏炎黄子孙创造出来的文化瑰宝,并为历代人民大众所喜爱,而那些以丑为美的病态书法,则是对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亵渎。中华文化上下五千年,历来崇尚“真善美”,而非“真善丑”,更不是“假恶丑”。2011年教育部出台了关于中小学开展书法教育的意见,就是要让学生通过学习书法,继承我们民族的优良传统,培养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怀。习近平主席也一贯强调要继承和弘扬我们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在去年的文艺座谈会上,他批评了文艺界一些不良现象,其中“以丑为美”榜上有名。因此,我们可以断言“丑不胜美”,割裂传统文化的丑书在“书法江湖”立足不会超过100年,迟早会被人视如败履而弃之。

扫描下载宝库APP

扫描关注新浪收藏官方微信

文章关键词: 颜真卿柳公权虞世南书法

分享到:
收藏  |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