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丹:真伪之辩(图)
朱洁树 编译
来源:东方早报
罗丹去世约一个世纪之后的今天,他已成为全世界被伪造最多的艺术家之一。这一方面反映了罗丹硕果累累的艺术创作,以及其令人垂涎的市场价值,另一方面,也与雕塑本身的创作方式,以及时代的背景休戚相关。关于罗丹的真伪之辩,不仅诠释了真品和伪作之间的永恒缠斗,而所谓“原作”的意义也在这个过程中发生了戏剧性的转变。
罗丹语录
“单凭灵感工作,即使再聪明灵巧,总是力有未逮的。一个人无法脱离自然而创作。艺术家是自然造就的——当他理解了自然,并把它表现出来时——与其说艺术家是创造者,不如说是具有效仿自然之才情的人。”
“所谓大师,就是这样的人:他们用自己的眼睛去看别人见过的东西,在别人司空见惯的东西上能够发现出美来。”
“最主要的是感受、爱憎、希冀、吟哦、生活。要做艺术家,先要从人做起。”
雕塑大师奥古斯特·罗丹(Auguste Rodin,1840-1917)的影响力不仅限于艺术圈,他的许多雕塑作品例如《思想者》、《吻》、《加莱义民》、《青铜时代》等早已享誉全球,散布在全世界很多美术馆、公园、街头或广场。然而,对于其中的绝大部分,有一个人从未亲眼见过,那就是艺术家本人。
生活于20世纪之交的罗丹,在一个世纪之后的今天,已成为全世界被伪造最多的艺术家之一。
这一方面反映了罗丹硕果累累的艺术创作,以及其令人垂涎的市场价值,另一方面,也与雕塑本身的创作方式,以及时代的背景休戚相关。奥古斯特·罗丹无疑是展现这种种脉络勾连的最佳代表。
关于罗丹的真伪之辩,不仅诠释了真品和伪作之间的永恒缠斗,与此同时,所谓“原作”的意义也在这个过程中发生了戏剧性的转变。
艺术家死后诞生的作品
“死人不会雕刻。死人不会签名。死人更不会在作品上标记序号。”2011年,当美国的坎特基金会(Cantor Foundation)在加州拉古那艺术学院举办罗丹雕塑展时,“艺术品打假专家”盖里·阿森奴撰文斥责,他激愤地表示,“罗丹死后诞生的作品竟然比他生前更多。”
盖里·阿森奴是一位来自美国佛罗里达州的艺术家和画廊主,但他在艺术界一个更有影响力的身份是“艺术品打假专家”。阿森奴矢志于揭露一切可疑的艺术行为,其中,坎特收藏的罗丹雕塑是其数十年如一日炮轰的对象。
这场争议的另外一个主人公杰拉德·坎特(Gerald Cantor,1916-1966)是一位美国商人,也是著名的罗丹收藏家。1945年,他在纽约大都会博物馆见到了一尊《上帝之手》的雕塑,并且深深为之吸引,自此以后,他便将自己的毕生精力贡献于罗丹雕塑作品的收藏和推广。杰拉德·坎特一共收藏了750件罗丹的作品,其中有450件后来被捐赠给全球70家博物馆。与此同时,这批收藏自1968年起在全球不断巡展,“使得全世界的观众都有机会欣赏到罗丹的艺术视野”,美国加州比华利山坎特基金会如是介绍。
而阿森奴认为公众被愚弄了。“坎特的收藏将罗丹推广至大众视野,但那些雕塑并非原作,而这一点并不会被挑明。”阿森奴表示,“我们本应依靠博物馆保护文化遗产、设立标准。当坎特将复制品送入博物馆,我们的文化机构和礼品店、主题公园还有什么区别吗?”
阿森奴口口声声斥责坎特的收藏是“复制品”,因为这些雕塑都是艺术家死后才诞生的。
1917年,罗丹去世时,留给世人的雕塑作品多达6000件,其中大部分都是石膏像,从未被浇铸成青铜雕塑,甚至包括伟大杰作《地狱之门》亦是如此。而在遗嘱中,艺术家将自己作品的制作权交给了法国政府,而坎特收藏的大部分罗丹雕塑都是由罗丹博物馆授权制作的。
尽管纯粹主义者的抗议之声不绝如缕,但艺术界似乎对此不以为然。
“理论上讲,所有经过罗丹或其继承者(即法国政府/巴黎罗丹博物馆)授权的青铜雕塑都是真品。”罗丹专家阿尔伯特·埃尔森(Albert Elsen)表示,他透露说,即便是罗丹生前的雕塑作品也不是由他本人签名的,“实际上,罗丹本人从未亲身参与其作品的浇铸工作,甚至据说他根本没有踏足过铸造厂一步。”
据说罗丹生前曾经与约20家铸造厂合作,很多铸造厂依然留有罗丹的签名,这使得在未经授权的情况下浇铸一件罗丹雕塑也变得简便易行。20世纪末的“居伊·海恩案件”或许是有史以来最大的伪造罗丹雕塑案件。
居伊·海恩(Guy Hain)于1962年收藏了第一座罗丹雕塑《吻》,此后,他以艺术商及出版人的身份接触到一些铸造厂,其中包括曾经为罗丹铸造青铜雕塑的鲁迪尔家族。
曾几何时,“Alexis Rudier”(亚历西斯·鲁迪尔)和“A. Rodin”(A. 罗丹)的签名是一件雕塑的双重保障。在亚历西斯去世以后,铸造厂由其子孙乔治(Georges)和伯纳德接手。
1990年代,法国高院专家吉尔·佩罗(Gilles Perrault)在调查“居伊·海恩案件”时发现,海恩在十多年里伪造了约6000件青铜雕塑,获利超过1820万美元。其中,仅有三分之一能够追查到下落。海恩通过荷兰马斯特里赫特艺博会、巴黎德鲁奥拍卖公司等知名交易机构将这些雕塑销售出去,一件《青铜时代》于1989年11月在德鲁奥拍卖公司以400万法国法郎成交。
尽管浇铸罗丹雕塑并不定然意味着犯罪,但佩罗认为海恩在整个过程中表现出了明显的欺诈意图。例如,当他与乔治合作时,常常会磨掉雕塑上“Georges Rudier”的标记,替换上“Alexis Rudier”的标记。后者曾与罗丹共事,海恩试图通过这种方式让买家相信这是罗丹在世时亲自授权的作品。
另一方面,根据法国的法律,艺术家可以针对同一件雕塑制作12个版本的青铜雕塑,超出12件的作品属于“复制品”,“复制品”字样必须出现在雕塑上。(但实际操作过程中,很多“复制品”即使有标注,也只是在不显眼的地方以微小的字体进行标注。)而海恩制作的青铜器从未标注过自己是复制品。
艺术家的签名、铸造厂的标记都不能成为罗丹雕塑真实性的证明。而雕塑作品可复制的特性使得问题变得更加错综复杂。
罗丹的艺术市场同样受到复制品和赝品的侵袭,因此一旦有任何作品可以充分地自证身份,其价值会水涨船高。1999年,一件拥有翔实历史记录的罗丹作品以480万美元成交。2008年,一尊名为《爱娃》的雕像出现在纽约佳士得拍卖会,以1890万美元成交。
时至今日,巴黎罗丹博物馆始终不懈地在与伪作进行抗争。而实际上,伪造的问题在罗丹在世时便已经初露端倪。
回到罗丹的工作室
罗丹从小便有成为艺术家的志向,但因为家境的原因,加上考学不顺,他在年轻时候一度作为工匠担任大型工程项目的小小螺丝钉。这段经历也使得他后来驾轻就熟地驾驭一整个团队来完成他的艺术创作。在他艺术生涯的晚期,当订单如鹅毛般从全球各地纷至沓来,罗丹依然可以利用这种现代工厂般的明确分工方式,及时地完成主顾的订购要求。
在艺术史中,只有早期的雕刻家会亲自创作独一无二的雕塑作品。例如多纳泰罗和米开朗琪罗会亲手在木头或石头上进行雕刻,而本韦努托·切利尼和后来的安托万-路易·巴里会亲自参与青铜雕塑的铸造。除此以外,大多数的雕塑家都会制作最初的模具,将成品的制作拜托给专业人员。罗丹亦是如此。
罗丹丰沛的创造不仅基于其个人的不懈努力,也多亏了市场广泛的需求,以及助手辛勤劳作。
协助罗丹完成《罗丹艺术论》的保罗·葛赛尔曾经见证了罗丹在工作室的创作方式:
在他位于大学路的工作室,我们常常看到光着身子来回走动的男女。他付钱给他们,让他们在自己眼前晃悠。一旦某个姿态某个动作打动了他,他会立刻要求模特站定不动,然后迅速地用泥土塑造出一个小雕塑。他由此创作了大量习作。他会选择其中最喜欢的一些放大。……罗丹工作起来非常迅速。他的手极大,手指极短,但有力。他有时会迅猛地揉捏,将其揉成球、拍出凹陷,熟练地运用手掌、手指,仿佛在泥土上弹奏钢琴。时而粗暴,时而轻柔,将泥土捻成手臂、腿脚,或者轻轻抚摸出一片嘴唇……他热衷于品味这种瞬息间捕捉到的神韵,不喜欢缓慢斟酌下诞生的无聊成果。一旦他觉得某个部分不尽如人意,他会毫不犹豫地毁掉这个部分,工作室里充满了缺手断脚的人像……他停下创作,将雕塑静置在角落;他开始第二件雕塑;他又开始了第三件。在工作室里,有大量正在进行中的雕塑作品,他完全根据感觉来推进进展。大量作品从未完成。客户会感到不耐烦,但他毫不在意。
最初的泥塑已经能够充分表现出罗丹的创作特色,然而艺术家需要一整个团队来协助他完成艺术作品。
一旦罗丹觉得无法在泥塑上增减什么了,他会喊来自己的助手——例Montagutelli兄弟,或者Guioche父子——为其制模。助手会制作多个石膏模型。至于罗丹最初制作的泥塑,那些小型的可能会被烧制成陶塑。根据卷宗记载,这些陶塑在之后可能在放大时做参考。不过,罗丹的助手,特别是那些负责做石雕的人,更喜欢参考石膏像,因为陶塑在烧制时会因为脱水而缩小。大型的泥塑就不会烧制了(一则因为体量过大,二则因为其内部可能有金属支架),它们会直接被毁掉。
通常,一个泥塑会制作6-12个石膏像,即便是一些片段例如一节手臂也会制成多个石膏像。这些石膏比较脆弱,万一毁坏了可以替换。每一套石膏像中至少有一个会被纳入罗丹的“解剖博物馆”,作为以后的研究素材。罗丹的解剖博物馆逐渐发展为拥有7000多个石膏像的举世瞩目的个人博物馆。
而今,公众并不会将罗丹的石膏像视为最终的艺术品。石膏像被视为一种过渡状态,与青铜像相比,既无吸引力,同时,也不易保存。罗丹偶尔也会说些轻视石膏像的话,但他依然将其视为艺术作品,他曾经展出它们,出售它们,赠送它们。
“罗丹对于青铜雕塑或者大理石雕塑并没有特别的喜好,他关心的只是形式和形态。事实上,他更喜欢石膏像。”罗丹的秘书雷内·卓鲁(Rene Cheruy)曾经写道,“他唯一的遗憾就是石膏像太脆弱了,而且会变脏。他希望有朝一日有人能够发明一种不会坏的石膏像。”
有时候,罗丹会让亨利·勒波斯(Henri Lebosse)将石膏像放大或缩小。
利用阿奇·库拉( Achille Collas )的缩放仪,一件广受欢迎的作品可以轻松缩小并大量生产。罗丹不仅是一个有天赋的艺术家,也是一个聪明的商人。他曾委托巴伯迪耶纳(Barbedienne)铸造厂大规模生产他自己的雕塑《吻》和《永恒的春天》。1898年至1918年间,铸造厂生产了4种不同尺寸的总共319件《吻》的青铜雕塑。
《思想者》原本是《地狱之门》中的一个重要人物,罗丹将其单列出来,并且放大至184厘米,最终成为最受欢迎的单个雕塑作品。据悉,罗丹和勒波斯会在制作过程中不断讨论。罗丹有时候会发现小型雕像的瑕疵随着尺寸的变大而放大了。这些瑕疵也许只有艺术家本人才能感觉到。他会将新雕像中不完美的部分打掉,留下的部分成为一个新的雕像。
罗丹的大部分作品都仅仅停留在石膏像阶段。因为他只会根据客户订单的需求将石膏像进一步浇铸成铜像或者凿刻成石雕。
当有需要浇铸铜像时,罗丹会委托不同的铸造厂,例如巴伯迪耶纳、亚历西斯·鲁迪尔、阿德里安·埃布拉尔(Adrien Hebrard)等。铸造厂会将送来的石膏像翻制成不会损坏的铁铸件,并将其翻制成多个模具。
如果顾客想要一尊大理石雕像,罗丹手下具有天赋的雕塑师夏尔·德斯比奥(Charles Despiau)、安东尼·布尔德尔(Antoine Bourdelle)等人会来完成这项工作。值得一提的是,罗丹的情人卡米耶·克洛岱尔(Camille Claudel)也曾经一度是为他制作石雕的一名干将。尽管罗丹本人也是一位非常娴熟的雕刻家,但他依然将大部分的雕刻工作交给了助手完成,1967年,艺术史学家雅典娜·斯皮尔斯(Athena Spears)质疑罗丹几乎从来不碰大理石。
罗丹通常会选择一个石膏像去参加各类展览。送展的石膏像会打扫干净,去除灰尘,有时候,甚至会涂上铜像的颜色,例如《大思想者》的石膏像就曾经被涂成铜像的颜色摆置在先贤祠前面,来考察它与建筑的关系。如果罗丹想赠送一个作品给相熟的客户或友善的评论家,他会送一个石膏像,并在其上面签上亲笔签名。罗丹赠送出去的石膏像可能比他售出的青铜像更多。
罗丹的助手乔治·马瑟(Georges Mathet)曾经透露,罗丹给助手的待遇并不是很好。罗丹有时候会赠送石膏像给助手,或者将一些石膏像留在助手的工作室里。这些石膏像在罗丹去世以后产生了很多问题,因为法国政府继承了罗丹作品的授权,但流落在外的石膏像常常会不经授权地制作出青铜雕塑或石雕。
事实上,罗丹在世时就开始为前助手私自复制他的作品的琐事所困扰。而在1919年,即罗丹去世后不久,继承了罗丹雕塑的知识产权的法国政府重拳出击,将一些罗丹雕塑的制作者告上了法庭。法国政府通过这番举措整肃了罗丹雕塑的乱象,或许也正是因为这番乱象的影响,罗丹的雕塑作品在其去世后艺术地位曾经一度低迷。
即便如此,依然掩盖不了罗丹雕塑中透露的生命激情,以及艺术家跨越古典和现代的永恒魅力。几十年后,他的声望逐渐恢复。
另一方面,从现代的眼光再来回溯过往,一些专家甚至认为,罗丹引领的工作方式与其留下的非凡雕塑一样,都称得上是他留给后人的重要遗产。
艺术批评家罗斯琳·克劳斯(Rosalind Krauss)认为,与罗丹的艺术创作相比,他所引导的这一整套复制系统——各不相同的名称、版本和完成度,他对于碎片的使用,他雇佣了数十人的艺术工厂,也许同样是罗丹最重要的成就:即现代主义的发明。
对于罗丹以及十九世纪很多雕塑家来说,雕塑不仅是一件艺术品,同样是一项分工明确的工程。在本雅明看来,罗丹的雕塑是“当时的技术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罗丹专家汉斯·德·鲁斯(Hans de Roos)致力于《思想者》在全球分布状况的梳理。在他看来,“原作”的意义因而发生了改变,“原始的模具不再是最终的成品,而是一整套复制系统的起点。”
《思想者》的多重生命
巴黎罗丹博物馆网站的中文版不久前上线,“提醒收藏者注意真实性的观念”板块尤为引人注意。
博物馆在网页上特别以中文注明,提醒收藏者:“注意区分青铜原作和复制品!”
实际上,关于雕塑的“原作”问题始终富含争议。根据法国现有的法律规定,艺术家是否“原作”与雕塑家的参与度并没有必然联系。如果雕塑家生前一件作品并没有制作12件青铜雕塑,那么其继承者依然可以继续浇铸,并且指定其为原作。
鉴于青铜雕塑制作费用高昂,而罗丹始终是按需制作雕塑的,所以而今大部分的罗丹“原作”都是在他去世以后,由罗丹博物馆授权制作的。事实上,罗丹博物馆“勤勉”地进行授权制作,因此在罗丹1917年去世之后,其作品数量大量增长。
鉴于青铜复制品的复杂性,法国政府于1956年颁布了法规,限制原作数量最多不超过12个——这是由艺术家的石膏模具铸造但可被视为原作的最大数量。
然而,法令颁布的时候,少数几件艺术品已经超过了12件的数额。除了20年内做了319个大小不一的《吻》以外(从这个案例来看,罗丹真是艺术衍生品的开创性人物),全球14个城市拥有《加莱义民》,而《思想者》更是达到了20多个的数量。
那么,《思想者》雕塑的“原作”分别都在哪里呢?
罗丹研究网站penseur.org创始人汉斯·德·鲁斯对于《思想者》的版本进行了整理研究。在他的网站上,列举了早期由埃布拉尔、亚历西斯·鲁迪尔及乔治·鲁迪尔的铸造厂铸造的20多个罗丹雕塑的情况。
《地狱之门》是罗丹为一座从未建起的博物馆设计的一件从未实现的雕塑杰作,在他有生之年没有被浇铸成青铜雕塑。在《地狱之门》上有180个人物造型,而后来的“思想者”是端坐于门楣之上的核心人物。
他俯视着地狱全景,并且陷入沉思。从他低垂的头颅,到他弯曲的脚趾,其身体维持着一种张力。肌肉紧致的右手托起沉思的头颅,左手张开,仿佛随时会抓住眼前之物。
起初,《思想者》被命名为《诗人》,描述的是《神曲》创作者但丁,象征创造这戏剧性场景的智性力量。最终,罗丹将他单列出来,塑造成一个具有普世性意义的创造者形象。
1888年在哥本哈根展出的第一个“思想者”有71.5cm高。1902年,亨利·勒波斯开始着手将其放大,1.84米高、纪念碑版本的《思想者》于1903年完成,并首次于1904年巴黎春季沙龙上展出。
1904年,《思想者》诞生之初便由埃布拉尔首次以失蜡法制作,送往美国路易斯安那世博会。当时的雕塑被美国收藏家亨利·沃特斯(Henry Walters)买下,目前展示于路易斯安那大学。酒商卡尔·雅各布森热爱收藏雕塑,他于1905年11月在德国慕尼黑看到一尊思想者的铜像,写信给罗丹订购了一件大思想者。作品于1906年夏天完成并入驻丹麦哥本哈根的嘉士伯古代雕塑展览馆。与此同时,在罗丹的故土巴黎,艺术媒体出版人加布里埃尔·莫雷也组织公众为“全体巴黎人”认购一座《思想者》雕像,这尊雕像从1906年至1922年在先贤祠广场上伫立了16年,最终被搬迁至罗丹博物馆。
鲁斯将以上三件雕塑归于埃布拉尔铸造厂名下,埃布拉尔铸造厂以失蜡法浇铸的雕塑颇为罗丹喜爱,这种雕塑方法虽然更加细致精美,但价格稍嫌昂贵,且在当时质量不是很稳定。亚历西斯·鲁迪尔的铸造厂以砂型铸造法与罗丹维持了更为深入持久的合作关系。
同样是在1904年,亚历西斯·鲁迪尔完成了第一个思想者青铜雕像,该雕像曾于1904年11月26日被送往德国莱比锡展出,并由马克思·林德医生(Max Linde)收藏。1922年,林德将其出售,而今该雕塑收藏于美国的底特律艺术中心。之后有两件雕塑分别被瑞典王子和美国商人收购,而今分别位于斯德哥尔摩尤金王子瓦尔德马角博物馆和旧金山。罗丹逝世前不久,又有两件思想者诞生。其中一件于1917年9月被安置在罗丹妻子罗斯·伯雷(Rose Beurret)的墓穴旁。当年11月,罗丹去世,也入葬其中。时至今日,这件雕塑依然守护在法国默东的罗丹夫妇墓穴旁。另一件雕塑遭遇了多舛的命运,1916年8月4日,该雕塑被收藏家购入并捐赠给美国克利夫兰美术馆。1970年,这件雕塑在恐怖袭击中受到严重损坏,雕像的下肢和基座完全损毁。咨询了专家阿尔伯特·埃尔森之后,美术馆方面决定继续以损坏的状态展出雕像。
除此以外,根据鲁斯的资料,另外有多件《思想者》雕塑位于世界各地,例如比利时布鲁塞尔拉肯皇宫、德国比勒费尔德美术馆、俄罗斯莫斯科普希金美术馆、阿根廷布宜诺斯艾利斯国会广场,以及日本东京西洋美术馆、京都国立博物馆和名古屋市立博物馆,还有不少《思想者》现存于美国,包括费城罗丹博物馆、纽约哥伦比亚大学、巴尔的摩美术馆、新奥尔良美术馆、休斯敦美术馆、萨斯城尼尔森美术馆、纽约坎特雕塑中心、丹佛科罗拉多储蓄和贷款协会、斯坦福坎特视觉艺术中心、帕萨迪纳诺顿·西蒙博物馆等。
早期浇铸的雕塑未见得都有清晰的脉络,铸造厂家各不相同,也不会标注时间或号码。近些年来新诞生的《思想者》毋庸置疑都属于“复制品”的行列。
20世纪之交的时候,一些机构又使用失蜡法制作了多件《思想者》,远销以色列特拉维夫、韩国首尔等地,其中有一件雕塑作品被中国的联洋集团收购,而今安置在上海浦东的联洋广场。
“青铜雕塑是一种可复制的媒介,所有经过授权的作品都是真品。”埃尔森表示,从理论上讲,“第一件复制品并不比最后一件更‘真’或更好。”
随着机械复制技术的不断进步,各种艺术门类都受其洗礼并焕发新生。例如,加拿大钢琴家格伦·古尔德更倾向于通过唱片与乐迷交流,而非一遍遍亲身在音乐厅中演奏,但乐迷依然能够在每一张唱片中捕捉到艺术家的独特个性特征。与其类似,尽管罗丹的创作方式将“原作”这一收藏者原本趋之若鹜的基石化解甚至取消了,但由其雕塑复制品组成的重重序列依然携带着他的创作之伟大基因,如阳光雨露般播撒于地球每一个角落。这些作品环绕着罗丹之大名散发出的光晕,时至今日依然被世人热爱与赞赏。从这个角度来说,与其说罗丹雕塑作品亦真亦伪,不如说,他的雕塑在这个时代里获得了多重的生命。
扫描下载宝库APP
扫描关注新浪收藏官方微信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