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刻雅器如何重生
徽派竹雕传承人洪建华在接受收藏周刊记者专访时称,从事竹刻是个寂寞的事业,一件完美的作品至少要几个月的时间才能磨成。图为洪建华(左)在徽雕艺术馆中介绍他收藏和创作的徽雕作品。(资料图)
顾问
潘 鹤 杨之光 吕伯涛
刘斯奋 许钦松 陈永锵
专家
单小英 卢延光 陈少湘
楼 钢 刘志勇 黎 明
方 土 雷 敏 许鸿飞
(排名不分先后)
“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这是宋代大文豪苏东坡的名句。竹寓意正直、纯洁、谦虚,文人墨客最爱将其比喻人的风骨。而文人与竹刻的关系之密切,在陈继儒的《太平清话》中将“刻竹”置于二十四目“一人独享之乐”,与“焚香、鼓琴”等并列,便可以看出,刻竹对文人而言,已不止于“器”而上升为“道”。与中国工艺史上的各门类比起来,竹雕的历史很短。正是在文人雅士的推动下,竹雕才渐由实用性转为偏重艺术性。
竹刻艺术发展到清初,有典籍记载的竹刻名家近200人,还有无数被淹没在浩瀚历史洪流中的无名之匠。
随着时代的发展,机械化程度的快速发展,手工竹刻技艺已经濒于失传,现代竹刻传承面临着种种现实的困难。正如广东竹刻老艺人陈根所担忧的,竹刻效益低,少有年轻人愿意从事竹刻艺术;徽派竹刻代表性传承人洪建华也告诉收藏记者,一件精美的作品需要几个月的时间,现在少有年轻人耐心钻研其中。
不过,正是有着像陈根和洪建华这样醉心竹刻的艺术家,数十年如一日地坚持着传承和创新,竹刻正折射出耀眼的光芒,体现着新时代竹刻艺术的面目。(收藏周刊编辑部)
■统筹:李世云 ■采编:陈福香 韩帮文 梁志钦 曾贵真
扫描下载宝库APP
扫描关注新浪收藏官方微信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
猜你喜欢
请用微博账号登录,推荐效果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