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工纸生产应恢复
2015年04月01日 15:27 和讯网 收藏本文
【 观点 】
赵嘉福
我们总说民国时期的书籍难以保存,主要原因在于当时国内正是从手工造纸到工业造纸的过渡期,机械化程度不高,技术比较落后,添加的东西又多,结果纸的寿命很短。一般民国时期的报纸保存年限为60年,杂志能存100年,好一些的书籍保存200年估计也就到顶了。相反,宋版书如果保存得当,纸张放到今天都跟新的一样。因为当时是纯手工造纸,将树皮放在山沟沟的小河中泡、洗,腐烂成浆,不讲效率,也不计成本,添加的东西少,所以纸张非常好。现在添加很多化学物质加速腐化,出来的纸质量远不如前。所以,正是因为有“千年寿纸”——宣纸的存在,我国大量的古籍珍本、名家书画才得以保存至今。如果作品本身的纸质不怎么样,装裱技术再高,也难以妙手生花。
传统的手工纸技术含量低,用料货真价实,用棉麻、树皮等材料,靠手工捶打后泡在水里让其腐烂,再捞出纸浆,晾干成为纸张,这样做出来的纸比较厚,有点发黄,甚至有些气味。但由于纤维质多,而且没有经过漂白,不含化学成分,存放上千年不会变脆,也不容易烂掉。现在工艺水平高了,纸浆经过漂白,又要减小臭味,还要手感细腻,所以添加酸、碱等化学物质,在保存上就成问题了,有的没几年就泛黄发脆。不要说几百年前的纸,就是“文革”以前生产的宣纸,跟现在的纸感觉都大不一样。
修复古书画强调整旧如旧,对补上去的纸,要求很高。用现在的宣纸做旧,想做得跟过去的纸一样,难度太高了。以后书画修复和古籍修复,纸张都是一大问题。所以,应该多恢复一些手工纸生产,继承传统工艺,这对中国书画的发展和保存,具有非常大的意义。
现在安徽一些农村地区,还有部分家庭作坊在进行手工造纸。但由于工具所限,只能生产出一两尺大小的纸。国家古籍保护中心每年会拿一部分经费购买这类纸,分发给全国各大图书馆,这是好事。但单靠这样的扶助,对于中国书画的发展和保存,还是无法完全解决问题。■
(陈若茜综合整理)
来源:东方早报艺术评论
扫描下载宝库APP
扫描关注新浪收藏官方微信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