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中国艺术如何推动眼福事业
林明杰
如果你家里来了穷亲戚,饿得面黄肌瘦的,你怎么招待他们?当然应该大鱼大肉招待他们。别什么废话大鱼大肉对健康不利,这是对大鱼大肉吃得太多的人说的!如果你请平时难得有机会吃到鱼肉的穷亲戚吃素斋,纵然是绿色食品,纵然有昂贵的鸡枞、松茸、燕窝,乃至天山雪莲,对方也不会领情,只会觉得你这个城里的富亲戚太小气了!
写到这里我发现自己写错了,现在在乡下亲友眼里,我们才是来自城里的穷亲戚呢!
打个岔,话再说回来,这个话题和艺术有什么关系?有。虽然现在很多人有钱了,甚至很有钱了,但在艺术面前,大多数人还属于连大鱼大肉都没怎么吃过的穷亲戚。
在刚刚落幕的上海艺博会上,我见到这么个场景:在一幅冷军的油画前,里三层外三层地围满了观众,有探头探脑细细看的,有拿着手机一个劲儿拍的。现在已很少在画展上看到观众对艺术这么热情的了,为什么?我也探头一看,明白了,原来这是幅画得酷似高清照相的美女图,连镂空毛衣上的每根毛线几乎都惟妙惟肖地表现出来了。有的观众还非常有兴趣探究镂空毛衣下面穿什么。
这就是当下中国艺术大餐中的大鱼大肉,周围围满了打娘胎里就饿到现在的人们。
我看了某家大拍卖行组织的青年新锐画家拍卖专场的图录,类似于装饰画、行画的低俗玩意儿大量充斥其间。这算哪门子新锐?新在哪儿?锐在哪儿了?
但商家没错,错的反而是不屑于此的我们。因为这就是国情,这就是嗷嗷待哺的市场需求。
艺术圈、学术圈往往看不起那些“惟妙惟肖”的、甜腻的商品画,总是追逐西方的“当代”,唯恐被人笑为落后。然而忘了最重要的一点,艺术是人性真实的表达和满足。西方的艺术走到今天,那是因为过去“大鱼大肉”吃得太多了。你跑到欧美大大小小的博物馆,那些惟妙惟肖的写实绘画就像是大鱼大肉的海洋一样把你淹得透不过气来。这样吃下去,西方人不要得审美脂肪肝吗?他们能不改变食谱,转而吃吃抽象、行为、装置、观点等新潮菜或素斋吗?
连画得像的东西还没看够,你让人看画得不像的;连漂亮的色彩都没看够,你让人看素雅的。这就如同你请只有过年才能吃上点肉丝儿的穷亲戚吃素斋一样不解风情。没有经历过唐代的华美绚烂,哪能抵达宋代的清雅高逸之境呢?
提高中华民族的审美素质,不要忘了中华民族审美断层这一现实,要从让每个中国人“大饱眼福”着手。不用讲什么大道理,美术普及教育的重点不是教孩子画画,而是首先要着手让中国人从小多见识古今中外艺术史上的各种精彩,不管是通过学校、博物馆、出版物、报纸、电视还是网络。政府和社会有志之士何不动动脑筋来推动这项“眼福”事业?!
来源:新民晚报
扫描下载宝库APP
扫描关注新浪收藏官方微信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