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能否更好成为文明教育基地

2015年05月13日 08:50   东方网  收藏本文     

  昨天,拜读了东方网网友郭文斌的评论《别再让“海星被乱摸而死”》一文,意犹未尽,再谈一些看法。

  博物馆是一个国家展示人类文明、传播历史和科学文化知识的重要场所。在呼吁游客文明参观的同时,博物馆能否在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陶冶人们情操,提高民族文明素质中更好发挥作用,更好成为文明教育基地?

  博物馆能否提高工作人员的专业水平和业务能力?据国家文物局的一项调查显示:全国博物馆从业人员中,大学本科以上学历的职工仅占13.5%左右。即使在我们上海也不容乐观。比如,拥有140多人的中国航海博物馆,文博专业出身的也不过寥寥3人。人才不足,自然专业水平就会上不去;专业水平上不去,摸死海星也就不足为奇了。这次,上海自然博物馆为了让参观者有更亲近的体验,在展馆的活体养殖区设有海星海水触摸池和淡水触摸池。通过互动,让展品活起来,使观众心灵感受与动手体验统一起来,在参与中体现学习。这是很好的。那么,既然设立海星触摸池,不就是为了让游客去摸吗?至于在大客流下,海星承受能力有多大?不知工作人员了解吗?现在出现了海星被摸死的现象,这是否说明博物馆本身不够专业?

  博物馆能否提高工作人员的管理水平?去过自然博物馆的游客都知道体型长达两三米的巨蜥就匍匐在走廊旁边,与参观者近在咫尺,中间只隔着一道玻璃隔栏,高度稍稍超过“巨蜥”背部。5月8日早上开馆后,它的一根脚趾被发现断开了,经检查应该是人为弄断的。原来,玻璃隔栏并没有彻底封闭,还留有一些空隙,或许个别参观者将手穿过缝隙去摸“巨蜥”,不慎弄断了它的脚趾。这是不是说明博物馆布展科学性还不够,管理工作也没有到位?

  博物馆能否提高文明引导工作?在活体养殖展区,这里有标识,提醒不要把海星从水中取出;更有志愿者站岗,但是,依然出现海星被摸死的现象,这或许说明博物馆标识不够醒目,工作人员的劝导还没有到位。能否提高文明引导工作,更有助于维护博物馆良好的参观秩序?关键要让游客找到释放能量的正确地方。据媒体报道,当年在北京举办达?芬奇科技展时,从意大利运来的原装模型都不能动手触摸,但主办方为了让孩子了解每件机械的工作原理,都配有一台可以动手的小模型,效果就很好。

  其实,博物馆恰恰是一个帮助社会提高个人文明素质的地方。参观博物馆后,游客不仅应当吸收历史、文化的养分,更应该在博物馆精心的布展、讲解中,潜移默化地提高个人的文明素质。再过一周时间就是“国际博物馆日”,今年的主题是“博物馆致力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一座博物馆,不仅仅成为城市中的地标建筑,也理当成为社会教育、文明教育的基地。

  来源:东方网 作者:徐新明

扫描下载宝库APP

扫描关注新浪收藏官方微信

文章关键词: 博物馆

分享到:
收藏  |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