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传统文化要有产业思维

2016年01月03日07:56   新浪收藏   微博收藏本文     

  摘要:“中国功夫”通过以李小龙、成龙为代表的影视产业走向了世界;陕北绥德的“黄馍馍”也因为《舌尖上的中国》这样的传媒产品而享誉全国;“乡村基”借鉴了“肯德基”的管理和营销模式之后迅速扩展。由此可见,如果产业不发展,市场就无法扩展。

  “圣诞节”的火热又把“洋节”的话题拉入了人们的视野。“圣诞”与“春节”所代表的不同文化对青年人的争夺,让许多人感叹“洋节日”不断走红而“传统节日”日渐式微,并为传统文化的前途感到忧心忡忡。有人甚至认为,传统文化正在失去它的根基和“市场”。事实果真如此吗?当2016年的“春运”又从抢票当中开始,当那么多的人归心似箭准备回家过年的时候,我们很难武断地下结论说,国人不重视传统节日或者“春节”已经让位于“洋节”。

  当中国以坚定的步伐改革开放、以博大的胸怀拥抱世界时,中国的大门无疑将敞得更开,不同文化的碰撞与融合也必将更加深入、更加激烈。对待以“洋节”为代表的外来文化,我们予以尊重的同时,更应思考“洋节”为何能在近二三十年的时间里席卷具有五千年文明的中华大地?为何外国的年轻人没有对我们的“春节”等传统节日抱以同样的热情?

  仔细分析会发现,在国际化进程日渐加深的中国,各种“洋节”早已被现代市场经济打造成了酷炫的商业“图腾”,中国的年轻人过“洋节”更多是一场场消费的狂欢。正是这种商业的力量赋予了各种“洋节”强大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可以列举出千百条理由来说明将传统文化发扬光大的“必要性”。但只从价值层面讲“必要性”而不讲操作层面的“可行性”,只能是纸上谈兵。因此,弘扬传统文化,我们需要寻找新鲜的视角和有效的路径,比如借鉴各种“洋节”传播中的商业思维和产业思维。

  文化产业可以助力文化传播吗?答案是显而易见的。“中国功夫”通过以李小龙、成龙为代表的影视产业走向了世界;陕北绥德的“黄馍馍”也因为《舌尖上的中国》这样的传媒产品而享誉全国;“乡村基”借鉴了“肯德基”的管理和营销模式之后迅速扩展;甘肃庆阳的“香包”也只有从一种地方小手工艺品变成一种畅销全国的特色文化产品,“香包文化”才开始超出了庆阳一地的范围……

  从更宏观的视角看,包括“传统节日”“非物质文化”“少数民族文化”等在内的诸多传统文化所遭遇的式微和传承难题,无不是受其偏安一隅或故步自封的观念的影响。越是不敢与世界碰撞,世界就越是对其感到陌生;越是在传媒面前深居简出,就越会失去受众市场。我们的节庆文化不妨也动动脑筋,除了抢票还要多讨论一些关于孝道、关于乡情、关于亲情、关于传统民俗的话题,也不妨以推销“商品”的思维,把具有传统文化精髓的文化商品加以包装推广出去。

  实际上,传统文化在走向现代化的过程中,需要凭借现代化的载体和手段。这个现代化的手段,包括文化工业和文化经济。一种文化的扩张固然与一个国家的政治、军事等紧密相关,但文化的传播也与传媒和商业环环相扣——这是文化传播载体的“一体两翼”,也是西方文化攻城略地的产业依托。

  由此可见,要发扬光大传统文化,必须直面如何做大做强相关产业的问题。如果产业不发展,市场就无法扩展,文化的载体就无从谈起,受众也必然十分有限。可以设想,如果我们的身边都是“圣诞帽”“肯德基”,而不见任何承载中国传统文化的商品,那么,除了望洋兴叹,还有什么别的选择吗?

  (文章来源:光明网 王晓刚,作者单位:电子科技大学党委宣传部)

扫描下载宝库APP

扫描关注新浪收藏官方微信

文章关键词: 传统文化产业思维肯德基节日

分享到:
收藏  |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