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战后艺术:谁是背后推手

2016年01月25日10:33   新浪收藏   微博收藏本文     

  (原标题:西方战后艺术:谁是背后的无形推手?)

2015年战后及当代板块的高价成交作品2015年战后及当代板块的高价成交作品
苏富比战后及当代板块超过5000万美元成交榜单苏富比战后及当代板块超过5000万美元成交榜单

  导言:刚刚过去的2015年,中国艺术品市场仍处调整之势。然而大洋彼岸的西方印象派及现代、战后及当代板块却连创新高。自上世纪70-80年代以来,西方印象派艺术也一直占据市场至高点经久不衰。然而战后及当代艺术也紧随其后攻坚拔寨却令人大惑不解。有人认为,这其中很多作品看起来就好似小孩涂鸦,缘何迎合众多倾心者,并引领这一板块突飞猛进?到如今,战后及当然已成为全球市场成交额最大的板块,而波洛克、培根等艺术家的作品的价格已经攀升到足以与毕加索、梵高比肩……

培根培根
罗斯科罗斯科

  “战后”并不等同于“当代”

  当所有拍卖专场都将“战后与当代”并置时,总让人有混淆之感。邦瀚斯战后及当代板块负责人泰勒在接受雅昌艺术网采访时指出:“战后即‘Post-war’,并不是一个准确的艺术史方面的定义,多是西方艺术市场对一个拍品类别的称呼。顾名思义:主要指1945年后一些艺术家所创作的作品。但这并不是一个单纯的时间节点,想当然地认为1945年之后的作品都称为“战后”,更多地是指这些艺术家的创作或多或少受到了战争的影响。二战对于全世界来说是灾难性的,这场战争曾引发人们去思考很多问题。所以很多战后的作品不再单纯局限于架上,多媒体在这个时间段也获得爆发。同时各国家受战争的波及不同,使得战后艺术的展现也不尽相同。当下美国战后艺术成为艺术市场中的热门,主要表现为抽象主义和波普艺术。因为美国是战胜国,所以他们的战后艺术更多地表现出反法西斯的热情和维护世界和平的自信。而另一端的战败国家——日本和德国,则体现两个战后流派:具体派(Gutai)和零派(Zero)。由于这两个国家在战败后都遭受了巨大损失,所以更多表现重新建设的动因——战后什么都没有了,必须重头再来。”

  苏富比战后及当代私洽部门主管Miety解释道:很多人可能会误解,以为这是对二战之后艺术的总称。其实,1945-1970时间段,许多国家无论在政治上,或者经济上都在修复伤口。从某种程度上说,二战导致了许多国家重新洗牌,全球各国的强弱也重新进行了布局。反映在艺术上,非常多的流派在此时诞生,率先启动的是欧洲艺术家,如培根、博伊斯。随后美国的影响是压倒性的,诞生了如波洛克、罗斯科等艺术家。也许,“战后”更多地被运用于西方。虽然中国也有体现战争的艺术,但其更加自成一体。所以我们称为ACA(中国当代艺术),而没有将其化归战后的领域。而当代艺术是一个相当宽泛的概念,囊括了所有发生在当下的艺术。从战后艺术的前驱培根、沃霍尔,到今天依然健在的艺术家如昆斯、里希特。并且每一天都在诞生新的艺术家,这意味着每一天当代艺术都在发生着变化。

培根作品 8630万美元成交培根作品 8630万美元成交
波洛克作品波洛克作品

  毋庸置疑,战后艺术是当代艺术之中的重要组成。那么各拍卖行的图录却坚持将战后及当代艺术单列,而不是直接归入当代艺术呢?佳士得战后及当代艺术伦敦的主管Francey是这样解释的:这其实是一个好问题。战后确实是当代的一部分。把他们分开称谓有两个原因:首先当代艺术的市场兴起仅仅是近几年的事情,一开始的时候,主要就是战后艺术。但是随着时间发展,人们不光看战后,也开始看一些更年轻的艺术家的作品,所以战后这个概念不足以将其全部概括,便演变成了‘战后及当代’。之所以一直没有将两者统一称谓,我想也为了体现对‘战后’这一独特时期所产生的艺术的重视。很公平地说,无论从艺术史的角度,还是从市场角度,在当代艺术的概念之下,战后都是最重要的一个环节。”最新的数据报告显示:当代板块中,92%的交易均低于5万欧元,2%低于1000欧元,而该板块的高端品常常占据54%的销售额,这些战后艺术的高价拍品大部分发生在美国,其次在英国。

  战后及当代:最值钱的板块

  在过去的10年里,纯艺术(Fine Art)在市场中受追捧的程度要明显大于装饰艺术品或者古董,在高端市场尤为明显。近年来,现当代艺术的受青睐亦远高于古典大师。全球艺术市场成交额的最高点发生在2007年,主要是由现当代艺术板块所带动的,而战后与当代艺术板块更是超过了印象派及现代艺术板块成为了全球成交额第一高的板块。泰勒表示:“战后及当代艺术起初曾与印象派及现代艺术归为一个部门,统称为现当代艺术,大概在2000年前后,几乎所有的拍卖行不约而同地将战后及当代单独分离出来。虽然只有十五六年,但是它却成熟得非常之快。”

  TEFAF(欧洲古董艺术博览会)2015年报显示:2014年,销售额最大的板块是战后和当代艺术,其销售额高达59亿欧元,占纯艺术拍卖市场销售额的近一半(48%),比上一年增加了2个百分点,比上一年增长了19%,达到历史最高记录。虽然现代艺术品的销售额虽位列第二,却仅占28%。TEFAF指出:战后及当代板块从2003年至2007年的时间段里开始成为全球收藏者和投资者的主要目标之一,该板块的销售额增长了将近500%。然而,作为最具投机性的板块之一,它在经济衰退中也遭受过最严重的打击,在2007年至2009年的两年时间里销售额锐减60%。然而,从这个低点开始,市场再度迎来快速扩张,销售数量迅速增加300%多。有趣的是,2014年,这一板块交易数量的增长并没有那么快,事实上,尽管销售额大幅上升,成交数量却减少了6%。从2009年到2014年,成交量的增长也只有70%多一点,说明销售额的大部分增长来自于快速升高的价格。只有极少数的一群艺术家能为自己的作品争取到最高售价,如安迪•沃霍尔、弗朗西斯•培根和马克•罗斯科,他们每个人的作品在过去的几年里总能达到或超过2000万欧元的高价。

罗斯科作品罗斯科作品

  艺术品经纪人Anna介绍说:战后和当代艺术市场在过去的30年里经历了惊人的成长,从之前只有前卫艺术商人和离经叛道的收藏者才光顾的极微不足道的板块,一跃变成了市场销售额最大的板块,也成为新手和成熟艺术品买家最青睐的类别。在1980年代,销售额最大的板块是印象派和现代艺术,而战后及当代艺术规模很小,而且被认为是高风险的板块。即使是最早的投资驱动型收藏者,如英国铁路养老基金也拒绝在战后及当代艺术上投资,因为它们的价值在当时被认为是非常不稳定的。自1990年代开始,战后和当代艺术的受欢迎程度急剧飙升,价格也水长船高,至2014年,无论是销售额还是成交量,战后和当代艺术都是份额最大的板块,并有继续成长之势。

  “观念”超越“视觉” “商业”取代“经典”

  正如经纪人Anna所言,战后和当代艺术市场在过去的30年里经历了惊人的成长,从之前只有少数前卫者愿意去探索的领域,到如今投资收藏者的首选,甚至超越了印象派及现代大师的经典,这当中到底发生了什么?

  佳士得战后及当代艺术伦敦主管Francey道出其中缘由:相比经典艺术,战后及当代一没有真假鉴定的问题,门槛较低;二表现当下人的生活,更符合当代人的理解和审美;加之经典艺术更多地沉淀到了美术馆中,而战后及当代却能源源不断提供货源。

  Anna说:有一点是非常肯定的,收藏群体在扩大,在新增加的藏者中,更多的选择了当代。这跟市场的供需量不无关系。上世纪70-80年代,画廊曾占有主要的话语权,那时很多人为了买一幅画而不惜在清晨就开始排队,这样的场景恐怕不会再现了。收藏一直是个小圈子,东西不多,藏家也不多。但是随着战后经济的复苏,想买画的人大幅增加,这就导致了库存紧张。那个时候的收藏还主要是经典画作,显然没有那么大的库存。即便是毕加索这样高产的艺术家,也不足以让每一百个人可以拥有一副!新贵们满怀热情的揣着钱来,市场当然不能把他们赶走,于是便引进了一个新的门类——战后及当代——并且有着源源不断的库存。大概也就是从那时起,战后及当代开始了市场的萌芽,到迅猛发展应该在2000年之后。

具体派具体派

  英国艺术批评家因瑟认为,除了供需关系发生变化,驱动战后及当代发展的主要原因归功于互联网及商业运作。“历史上,人们总是收藏经典。18世纪会追求15以致更早的经典。这个传统被打破是印象派,印象派作为当时的‘当代艺术’一度引起轩然大波。当然,印象派本身就是颠覆性的。但其实除了印象派本身,拉动这一门类的最重要的原因我认为是工业革命和火车的广泛应用。当人们的生活方式被彻底颠覆,看世界的角度也不一样了。而现在我们来看互联网,互联网真正开始普及也就是2000年前后,互联网真正实现了‘地球村’,让信息泛滥,又一次颠覆了人类本身的认知,也给艺术家很多的机会。现在很多艺术家年纪轻轻就已功成名就,这从前是不可想象的。”泰勒也持同样的认识:“但是互联网只是一个便捷的渠道,从印象派开始,商业运作已经彻底颠覆了艺术市场。以往人们购买艺术品非常单纯——因为喜欢,或者为了装饰。但是现在艺术品的价格已经成为一个无形的推手。”因瑟指出:“艺术家的地位其实在当代空前衰落了,即便他们或许很年轻就已经出名并且很有钱。从‘印象派’开始,到后来的现代艺术的产生,出现了一个新的价值体系开始与‘学院’抗衡:那就是‘市场’。面对‘学院’手中高举着‘美’的标准,‘市场’则悄悄回应以‘钱’的效应。就是说,与‘学院’的标准相平行,出现了‘市场’的标准:美不美管不了了,能卖掉换钱是‘硬道理’。不再是‘学院’院士们的独统天下,画商们开始登场,艺术品随即成为‘商品’ ”。

  因瑟认为: 艺术不再是由原先做艺术的人做了,而是由那些展示艺术的人做了:即博物馆馆长、艺术官员、收藏家、评论家和赞助人等。所以是先有伯乐而后又千里马。观念性在艺术中开始萌芽或许从印象派开始,但是到了战后及当代,视觉性已经越来越弱化,“观念”开始超越“视觉”,甚至取而代之。以前强调艺术靠作品本身说话,然而在“当代艺术”里面,更强调“理论诠释”。格林伯格之于“抽象表现主义”,沃尔海姆之于“极简主义”,雷斯塔尼之于“新现实主义”,切朗特之于意大利“贫穷艺术”……理论家几乎能包装出了一个个“艺术”流派!那么我们回到原先的问题,你问什么因素在驱使战后及当代?传统艺术已经盖棺定论,市场已经经过几百年的经验,如果你要商业运作,难道当代不是首选么?为什么现在战后最贵,因为相较其他的当代艺术而言,战后被运作的最早,自然市场体系也就是最成熟的。

  美国60-70年代的艺术市场非常活跃,曾促使人们开始探讨,究竟是艺术史决定了市场,还是市场决定了艺术史。到了今天,人们似乎又在思考:市场终究要回归艺术史的。但是泰勒认为,就战后及当代板块而言,艺术史和市场还是有很大的偏差。众所周知,二战之后美国成为了文化输出大国,加上拍卖、画廊在美国的活跃,使得战后艺术在市场上的表现几乎压倒一切。当然,我们不排除一些重要的欧洲艺术家,如培根也有非常理想的成交价。但是艺术史上同样重要的零画派、具体派、Azimuth、伦敦画派的重要艺术家作品的价格远不及波普艺术中二线艺术家的价格。当然这几年,美国战后艺术在走向市场最高端之后,很多人开始关注其他领域的战后艺术。所以如果你让我对这个市场做预测的话,我认为之前被低估的很多德国、日本的艺术家应该会有不错的表现,同时,在战后领域其实也有很多出色的女性艺术家,我非常期待她们的价值回归。

  (来源:雅昌艺术网)

扫描下载宝库APP

扫描关注新浪收藏官方微信

文章关键词: 波洛克当代艺术毕加索梵高板块

分享到:
收藏  |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