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知名建筑师谈竹建筑

2016年02月01日11:50   新浪收藏   微博收藏本文     

  探索“低技术”在乡土建设中的各种可能

  葛千涛

葛千涛设计的景观桥

  国际竹建筑双年展从规划到营建,都遵循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原则,竹建筑从营建之日起,便融入了村庄,成为了村庄的一部 分,这个有着特殊意义的永不落幕双年展,从本质上探索了中国乡土建设新的路径,因其“在地性”的乡土实践,我们可以通过竹建筑在自然界中的变化,感受其生 命的演变过程,并在乡土践行中建立起一种动态的学术观念,总结、探索、提升“低技术”在乡土建设中各种可能,创新乡土建设作为一种个案的文化选择,以此, 开启民智重新认识身边美好的事物,如:竹、夯土、垒石、匣钵在当代建筑设计中的应用。借此,融入乡村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并以竹为载体营造具有文化内涵的乡 村社区,展示人与自然、人与建筑、人与环境的互动关系。

  竹建筑双年展所使用的方法是低技术的,如:竹的加工、夯土、垒石等,基本上是当地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但它是“升级版”的低技术。从设计构想到落 地实施的过程非常艰难。面对十一位建筑师天马行空的创造力,我们用了将近八个月的时间,对各类加工的工艺,进行数据的采集与实验,在没有任何参照与借鉴的 前提下,面对这个充满未知数的项目,只能一边学习,一边研发,一边施工,施工方必须对设计的实施具备二度创作的能力,践行过程好比翻山越岭,目前为止,需 要深化的设计方案、工艺研发、建筑实践依然都是同步展开,今天我们只能说:基本上形成了比较完善的“低技术”工法和各项工艺指标。假如将双年展的竹建筑形 容为艺术建筑或精神建筑,我想它是名符其实的。

  要证明竹的结构性能就如其外观与独特性一样出色

  Anna Heringer(德国)

Anna Heringer设计的酒店和青年旅社效果图Anna Heringer设计的酒店和青年旅社效果图

  我坚信这届双年展会产生一定的影响。随着地球资源越来越有限,仅仅只用钢材与混凝土为70亿人构建高质量的房屋是不可能的。为了持续稳定的发 展,自然材料的使用至关重要。在我们印象里,“竹”并不是天然建材的最佳选择。因此,我们需要像双年展这样的试点项目,来证明在当代建筑里,竹的结构性能 就如同其外观与独特性一样出色。通过使用非标准化、自然、本土化的建筑材料,城市与乡村的差异将越来越大,从而丰富中国当代建筑文化,保护地球生态系统。

  中国有极其丰富的工艺技术。龙泉那些闻名于世的传统青瓷,让我深受触动。在宝溪,当我看到这些青瓷的一瞬间,就想到用“竹”这种新兴材料来重新诠释它们,建筑便自然而然就形成了圆的器型。黏土是制造所有陶瓷的基础原料,就好像夯土墙是建筑物的核心结构。

  任何建设项目都有可能成为地方发展的助推器,其前提是该建筑能受益于人类。例如,我的项目采用了劳动密集型技术,承重部分选择了竹编与夯土结 构。泥是一种便宜的材料,但需要花费大量劳动力去搭建。大部分的施工资金用于当地工人以及工匠的开销,不会流入商人的口袋。由于我们使用了现代技术进行夯 土,工人便有机会亲自学习并提高他们的建造技术。

  接待中心的施工全部由中国工人完成

  Vo Trong Nghia(越南)

Vo Trong Nghia设计的接待中心Vo Trong Nghia设计的接待中心

  我曾建议组委会将我设计的接待中心交由越南的施工队完成。因为我的竹建筑均由原竹构成,其对技术工人的要求很高,从对原竹的选择、应用和工艺有 着非常严格的流程……最终接待中心的施工全部由中国工人完成,它令我非常惊讶,接待中心从整体到细节其完美远远超出了我的预期,对今年即将开幕的竹建筑双 年展,我充满了期待。

  学习当地文化与地方文脉

  能指引实现建筑“全球本土化”的平衡与创新

  国广乔治

  (George Kunihiro,美国)

George Kunihiro设计的传统青瓷作坊George Kunihiro设计的传统青瓷作坊

  通常情况下,只有一线城市才会在国际双年展或文化盛会这样的舞台上,将关于二三线城市发展现状的“乡村社区”主题推至聚光灯下。以“竹”作为双 年展主题,自然而然地让人们聚焦在林业及建材产业。同时,这也成为一个绝佳的机会,来吸引全球关注中国乡村建设。作为策展人,我希望强调说明的是,本届双 年展不仅仅是一次建筑展,更是中国及亚洲发展中国家“乡村社区”可持续重建的典范。

  竹是当地常见的植物,而作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其历史悠久。在建筑、园艺、家具等领域,竹还是一种结构材料。中国及亚洲文化里,竹化成意象被融入绘画、雕塑、诗歌以及音乐中。在这样的国际盛会里,竹这一日常植物布满整个社区,将逐渐形成文化自豪感。

  我认为,建筑便是地方文脉,而文脉即是生活、氛围与地方文化。20世纪现代派建筑提倡实用性。因此,现代人意识到笼统的方法已经不能解决具体问 题。理解“全球”与“地方”文脉,是在特定环境里创造优秀建筑的基础。我着眼于地方传统、当地材料及空间结构,来获得设计灵感。我坚信,学习当地文化与地 方文脉能指引自己实现建筑“全球本土化”的平衡与创新。

  乡村生活应该审视当下环境

  李晓东

李晓东设计的竹产品设计及研发中心李晓东设计的竹产品设计及研发中心

  乡村生活应该审视当下环境,因地制宜地发展,而不是一味地复制城市生活。

  双年展必定会产生某些影响来复兴乡村,它从一种独特的视角看待建筑,以及那些与众不同的材料。

  呈现一个全新的可持续化宝溪

  前田圭介

  (Keisuke Maeda,日本)

Keisuke Maeda设计的陶艺家工作坊Keisuke Maeda设计的陶艺家工作坊

  竹,是中国的典型材料。在世界各地,双年展不计其数,在21世纪,国际竹建筑双年展却以在地的方式,强调场所精神,通过对本土材料的运用和升级,对当代可持续建筑产生深远的影响。

  我从宝溪的乡村风景、山川、乡民、动物、空气、竹林等自然美景中获取灵感。我要向世界呈现一个全新的可持续化宝溪,它在大自然的祝福中衍生而出。同时,我认为,宝溪将会成为全球“再造魅力乡村”的典范。

  在创新美学观念的同时,又能产生经济效益

  西蒙(Simon Velez,哥伦比亚)

西蒙设计的精品酒店西蒙设计的精品酒店

  我的灵感总是来源于世界各地的建筑文化。其中,最能启发我的,还是那些源自中国的建筑文化。

  乡村建设一直是我最为关注的课题。作为一名乡村建筑师,我将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这个课题。

  如果竹建筑双年展在创新美学观念的同时,又能产生经济效益,那么双年展便会成为一个声名远扬的典范,让人们争相效仿。

  中国的乡村正依照自己独特的文化理念进行建设

  隈研吾

  (Kengo Kuma,日本)

隈研吾设计的当代青瓷艺术馆隈研吾设计的当代青瓷艺术馆

  比起城市,在农村举办这样的双年展更有意义。它向我们传达了一个信息:中国的乡村正依照自己独特的文化理念进行建设,而非千篇一律的城市建设。

  我希望通过竹建筑双年展、学术研讨会等系列文化活动,使这些建筑能不断地为外来参观者与当地居民提供交流平台,成为在地艺术——非临时性的双年展。

  到目前为止,世界上其他国家应该都已经察觉到中国强调要发展城市化建设,人们将聚集到城镇追求城市生活,但是,我也看到他们的兴趣与价值已经开始转向乡村生活。中国有如此多样的文化与地貌,每个区域都需要发挥自己独一无二的优势去重新吸引观众。

  在21世纪的全球化时代,富有地域特色的自然、文化、技术,都逐渐成为关注的焦点。我有很多正在进行中的项目,都涉及地域特色。

  我欣喜地看到,发生在宝溪乡的竹建筑双年展,已经形成真正的“在地”的乡村建筑实践,同时产生了非常有价值的影响力。

  揭示全新的竹应用技术

  Mauricio C。 Laverde

  (意大利)

Mauricio Cardenas Laverde设计的低能耗示范竹屋

  竹建筑就同周围的竹林一样,与当地紧密相连。作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竹融入进食物、工艺、艺术、音乐等领域。竹的应用,随处可见,但或许,建筑 是唯一一个还未广泛应用“竹”的领域。工业化的迅速发展,让其他建筑技术涌进中国市场,而竹技术却被遗忘在一旁。因为耳熟能详,竹建筑能自然而然地被吸收 进当地文化,让人们接纳。同时,作为新事物,竹又会给人们带来惊喜,所以双年展的原创设计将揭示一种全新的竹应用技术。传统技术与创新技术的联姻,会让我 们耳目一新!

  随着经济的迅速增长,作为世界人口大国的中国,正面临巨大的环境及资源压力。城市发展迅速,人们来到这里寻找“美好生活”。中国有机会成为环保 及可持续发展的全球典范,但这需要从乡村建设开始;当代文艺复兴,将要在那些至今还留存着地方传统、传承着原始文明的中国乡村兴起。我能想象中国未来的乡 村生活,它在环境与发展、传统与创新、文化与商业中平和发展。

  竹从自然的垂直形态变为水平形态,融进自然

  WISE ARCHITECTURE

  (韩国)

WISE工作室设计的竹坞餐厅

  随着时间的推移,龙泉国际竹建筑双年展将从其他建筑双年展中脱颖而出。竹通过自身所蕴含的巨大设计潜能,变成富有魅力的建筑材料。中国并不是唯 一一个使用竹来作为建筑材料的国家,双年展却告诉世界“竹”要成为中国的代表性建筑材料,引领环保、独特的建筑趋势;以此,让人们知道,这是龙泉的一个转 折点。

  竹在龙泉是很常见的材料,用这种日常材料来创作建筑,极富挑战性。竹建筑双年展是一项国际建筑活动,向全球展示了乡村可持续发展的例子,并迫切寻找可持续发展模式。龙泉人正在实现这一愿景。

  通常情况下,首先要做的是现场研究工作,但这次有点不同,需要去现场参观并感受其周围环境,这能帮助我获取个人灵感。一进入宝溪,就有一种强烈 的层次感——重重叠叠的木堆、石头、竹林。在我的设计里,富有象征性的竹条清晰地表达出线条感。因此,只要将其融入背景层次里,就能与周围环境化为一体。 在设计时,最有趣的部分便是将竹从自然的垂直形态变为水平形态,融进自然。

  来源:东方早报艺术评论

扫描下载宝库APP

扫描关注新浪收藏官方微信

文章关键词: 建筑双年展建筑师

分享到:
收藏  |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