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封信引发的讨论

2016年03月07日08:04   南方日报  收藏本文     

  善言斋专栏

  2016年的春拍还在预热中,3月的艺术品市场还有点冷清。不过,书画家刘佑局先生日前给崔如琢的一封信,又恰是在沉闷的艺术圈点了一把火。在这封信里 边,刘先生毫不掩饰自己对崔先生近几年一些市场运营手段和舆论炒作方式的反对,且一针见血地指出,艺术家用这种方法赚再多钱,也跟其实际的艺术成就无半点 关系。

  在网络社交媒体的“帮助”下,这封信很快便在全国炒得沸沸扬扬。有位收藏大腕私下里对笔者说,这是第一次看到有内地成名艺术家在公共领域指名道姓地对另一 位画家的市场手段进行讨论。倘若在以前,这类讨论不用等到正式开始,就会有围观者马上站出来对质疑者的动机进行解读和抨击。但这一回却很奇怪,大家似乎更 愿意就话题本身阐述自己的意见。

  笔者认为,这或许说明了两方面的问题:一是,随着艺术品市场发展的不断成熟,以前那些过于粗放和夸张的营销手法已经开始刺激到收藏界主流价值观的包容底 线;二是,随着这几年市场调整的不断深入,艺术家群体内部也开始在面对一些市场潜规则的态度上显露分歧。至于市场是否会迅速倒逼学术界对当前的市场状况在 艺术层面上展开反思,则要看艺术家本身能够形成多大的共识。

  在善言斋的读者面前,笔者历来把艺术品当成一种特殊的商品来看待。因为对投资者来说,他们大多不具备参与学术讨论的知识储备和理论基础。现实的问题是,这 类买家现在又恰恰是整个艺术品市场的需求主体。有什么办法可以帮助他们避免用价钱买到名不符实的产品?这是所有投资顾问都要思考的一个重要课题。当崔如琢 先生说他创作的国画一幅值200亿元,笔者并不需要担心,因为绝大多数的买家都出不起这个钱。但是,如果有一个艺术家告诉你,他的作品值10万元或1万元 的时候,接下来的交易很可能就会有50%甚至更高的成交概率。因为在一线城市的房价普遍炒到每平方几万元的当下,拿得出1万元或10万元来买一幅画的人实 在是太多了。

  在买方需求旺盛而购买力又没有问题的情况下,卖方可以轻易把一些实际上没有任何投资价值的作品倾销出去。笔者就认识一位“画家”,他自己其实只会写毛笔 字,并不懂画画。他每天要做的事,就是从广州文德路买来大量那种没有签名落款的行画,签上自己的大名,再盖上自己的印章,然后当作自己的作品卖给那些不知 情的人。这位“画家”经常在报纸和网络上做广告,而且从各种来历不明的协会、机构给自己买了无数的头衔,自制的宣传册上还印有大量他和名人、领导的合影, 一些外行的买家自然对他的身份地位深信不疑,从而在交易中上当受骗。笔者到过很多位企业家朋友的会所,都能看到有他签名的画作。事实上,这么多年知道他在 招摇撞骗的业内人士不胜枚举,但为什么始终没有一个有威望的人愿意站出来戳穿他?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艺术圈的同行普遍坚守“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 上霜”的原则,不想多管闲事。

  崔如琢先生的运营方式有没有问题,还在等待公论。但刘佑局先生这封信引发的讨论,实是给艺术品市场提供了一个走出混沌的良机。从艺术家的角度来说,别人滥 竽充数可能只是混口饭吃,没必要为这点小事去砸人家饭碗。但是,对投资者来说,买回一堆没有任何价值的东西,损失的却不只是金钱,还有时间。

  冯善书

扫描下载宝库APP

扫描关注新浪收藏官方微信

文章关键词: 崔如琢刘佑局

分享到:
收藏  |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