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高华:读李汉平金笺画

2016年03月16日10:36   新浪收藏   微博收藏本文     

  当千万个画家沿着一种“主流”的画风苦苦探索、竞相追逐的时候,八十高龄的画家李汉平却独辟蹊径,迷上了“金笺画”,让人眼前一亮。“金笺画”的功底是工笔重彩。落笔在丝织的绢上,我们称其为“绢画”,落墨在金箔的纸上,我们称它为“金笺画”。

  “金笺画”笔工、色重。金灿灿,气荡漾。山叠云绕,富贵阳光。

  这种画法,当今已不多见。

  画为心声。中国传统文人,苦难多,怨气足。往往借画消愁,题跋抒怀。他们喜欢泼墨以显浩然之气;习惯简约以表清雅之风;倡导疏朗以写孤傲之骨。画家李汉平的“金笺画”,却逆时而动。他的画面没有凄凉、萧条之感,生机勃勃,金碧辉煌。给人以一种积极,亮堂,高亢的感受。在画面的控制上,富丽而不显媚俗,响亮而不失沉着,工整而不失灵动。偶尔漂浮几朵云彩,点缀几块重绿,起到了提亮与醒目的作用。

  喜庆,贵气。是“金笺画”的特色。

  是画家的经历缺少“苦难”吗?八十高龄的画家,与国家的苦难紧密链接。他的先辈链接着辛亥与五四,他自己经历了抗日、内战、反右、饥饿、文革、开放……一生生活在政治和动荡的阴影里。可是画家平静地对我说:“画家虽苦,但画面要美。因为这是艺术,不是诉状”说得真好!画家的话揭示了艺术创作的两种途径:一种为直抒胸襟,批评、讽刺、倾诉,嬉笑怒骂尽在其中,这叫表达现实世界;另一种虽然历经沧桑,仍然挺住,不说!此谓描绘心中希望。

  “用灿烂之心,描绘绚丽之色”。在金色的画面里,我读懂了画家的心。

  “金笺画”,近代已经衰落。从汉代帛画,到唐宋的重彩,无论是皇宫,还是民间,“工笔重彩”一直是职业画家或画工的主要表现手法,也是当时的“通俗画法”。题材有民俗民风,人物山水,佛教壁画,无所不包。但是,到了明清以后,文人士大夫逐步占据了画坛的主导地位。文人掌握着绘画的评价体系和评判标准。职业画家被文人挤出了主流社会。画画成了文人的附属品,成了文人士大夫评头品足,附庸风雅之事。“金笺画”等工笔重彩也就逐步淡出了人们的视线。

  曲高,是文人画追求的境界;和寡,是大众与“主流”审美的距离越来越远的事实。当代画家没有家产,也没有土地。既不是“士”,又当不上“大夫”。如果不考虑大众的审美,不关心艺术的市场。也就只能在“艺术的道路”上走自己的独木桥了。

  “金笺画”的回归,还原了大众喜爱金色、金泊、金条、金砖的心理。向往富贵,是因为我们还不曾拥有。这种心理,是今天的“文人士大夫”所体会不到的。而老画家李汉平的“金笺画”不发牢骚画希望,不吐怨气画金色。既表达了画家乐观的生活态度,又恰好触动了大众渴望富贵的那根神经。向美,向富,是人类的本能。画家把曲折的经历留给自己,把绚丽的金色奉献给大家。

  李高华于北上海边角斋

  2013-9-7

扫描下载宝库APP

扫描关注新浪收藏官方微信

文章关键词: 李汉平文人重彩

分享到:
收藏  |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