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艺术品电商的奇点战略

2016年04月11日09:52   界面  收藏本文     

  1970年,英国理论物理学家霍金等人提出“奇点定理”,证明当把广义相对论应用于宇宙学时,就必然会出现“奇点”,不仅大尺度宇宙会出现“奇点”,而且一个恒星的引力塌缩的最终结局也是“奇点”。

  我国的艺术品电商行业也不例外,我们同样可以找到这个市场症结的奇点,或者称之为痛点。打蛇要打七寸就是这个道理,倘若找不到七寸就打下去,一不小心就有肯能给蛇反咬一口的。

  一、行业奇点

  我们不可否认,中国的艺术市场逐渐冒出一些苗头,在一些“巨头”的主宰下,已经逐步走向了一种艺术“资本主义”,他们娴熟地利用手中的“资本”,操作着“高价拍品”、“天价艺术家”、以及造假古玩等,利用拍卖加媒体舆论炒作的方式,再以各种金融杠杆,实现“资本”的反转腾挪。

  我们认为,这些现象主要产生原因是几十年来引进的艺术交易制度和我国艺术传统文化之间的矛盾,任何一个新交易制度的产生到实行,都必须经历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磨合,西方交易制度已经有了上百年的沉淀,而且是和伴随着西方艺术文化的发展产生的,有一种天然的契合性。

  而我国有着自己上千年的艺术传统文化,一旦背离了传统文化直接嫁接新的交易制度,两者之间本性的碰撞和磨合需要很长时间,而且结果未定,这其中我们付出的代价是巨大的。

  所以,我们要说的是交易制度本身没有问题,关键是这些交易制度里的人有问题,毫不遵守艺术传承的人不搞那些唯利是图的事情才怪呢。

  在掌握整个行业“奇点”的基础上,我们要针对不同的艺术细分产业进行独立分析,结合优势资源进行准确定位,从过剩产能中找出市场的蓝海点、突破点。

  二、市场奇点

  纵观我国整个艺术市场产业体系,在这个交易链条上主要有四个环节,即创作、传播、展示、收藏,每一个环节都有不同的艺术市场参与者,经过几十年的沉淀,每个市场环节中都会沉淀下来一些市场“大鳄”。

  我国传统艺术市场的交易生态系统,以画廊、拍卖会、博览会、艺术经纪作为艺术市场的四驾马车驱动,几十年中一直畅通无阻,打造出了一个以商业利益为先的封闭系统空间。

  正因为他们有了极高的门槛,才导致极高的排他性,商业资本下的商业暴力让很多艺术市场的“潜规则”都不再开放,就像所有的大美术馆几乎都被大画廊、大收藏家所主宰。

  他们用远离公众反商业化模式建立了一个艺术生态顶层圈子,他们垄断了业界八成的资源、话语权和交易额,他们是二八法则中“榜样力量”的最佳体现。

  所以,创作、展示、收藏这三个环节需要很强的艺术专业知识,很难直接切入,但是传播这个环节比较容易突破,随着微博、微信、APP等互联网产品的出现,原有报纸、杂志、电视等垄断性较强的艺术传播手段已经减弱,各种新传播渠道是整个艺术互联网产业的突破口。

  三、电商奇点

  如今艺术电商既然带上了“艺术”二字,必然需要运营者对艺术行业有着非常深刻的理解,要知道,仅仅纯艺术类作品,就包括绘画、雕塑、装置艺术、水彩素描、摄影、影像、织毯、版画,还不包括古董、匿名文化财产、家具、陶瓷等收藏品、衍生品。

  而且,每一种艺术品的行业历史、知识、人群等也不尽相同,很难想象一个公司或者项目能够兼容并蓄,将这些一网打尽,因此,一些专注大而全的平台,如淘宝拍卖会、国美、苏宁等运营多年,终未能有所斩获。

  那么,现有艺术品电商到底是什么地方出了问题?是模式上,还是思路上?

  我们认为其中的原因是,他们忽略了艺术品、艺术行业中所蕴含的文化属性,艺术品并非一般的商品,而同时具有物质属性和文化属性两方面。

  现在,无论是画廊、拍卖会、乃至当前的一些艺术品电商企业,都在艺术品的物质属性上下功夫,那么问题就会接踵而来,物质属性必然和价格直接挂钩,然后就有了交易,艺术品在某种程度上就成了“财富”、“金融”的代表符号,没有了文化属性,也就失去了艺术品所蕴含的文化传承,艺术品逐渐成为了一些大资本玩家的“玩物”。

  而随之而来的是,人民大众对艺术品“敬而远之”,一方面是价格的“虚高”,遥不可及,另一方,艺术品大多已经成了各种“资本”的玩物,大众也难以接触。

  所以,请问,您在构建艺术品电商的交易流程的时候,考虑过这些问题吗?考虑过艺术品消费、收藏、投资等蕴含其中的经济学规律吗?如果不是,那就是闭门造车,还能奢望有很多人能够上你们的车吗?

  四、需求奇点

  如今的互联网已经演化成为地地道道的传统行业,移动互联网滚滚而来的浪潮才代表着一个新兴的产业力量。

  然而,我们发现了一个可怕的现实,一方面是艺术品电商哀叫找不到客户,没流量,少客户,另一方面是,由于传统艺术行业的互联网化程度非常低,基本上处于互联网1.0阶段,以信息展示为主,这远远满足不了人们对艺术品交易和分享的需求。

  于是,各种互联网社群应运而生,最初是论坛形式的多些,如今以微信群、微社区等为代表的移动互联网社群,进一步加剧了民间艺术力量的社群化,打破了原有地域限制,全国范围的行业社群慢慢的结集起来了,几万、十几万人的艺术“社区”、“社群”比比皆是。

  不过,这些社群在发展过程中也遇到了问题,活性降低了,单纯是线上的社群交流已经远远满足不少人们的需求,所以,无论是艺术品电商行业,还是艺术社群等新媒体,都要考虑建立自身用户群的线下“奇点”,促进用户之间的互动交流,而且还要形成自身的核心价值观,增加社群的凝聚力,这有这样形式一种“自运营”的机制,才能为主体保持源源不断的输血功能。

  所以,我们从行业上、市场上、电商上以及社群上找到了不同程度的“奇点”,这是做为艺术品电商行业破局的突破口。

  然而,找到点只是第一步,而第二步,是找到更多的城市“奇点”,逐步建立自己的用户“势力范围”,毕竟只有有了庞大的用户,艺术品电商的商业模式才能成立。否则,艺术品电商就只能是成为一座高高在上的“空中楼阁”。

  作者王槄,独立学者,艺术互联网大会主席

扫描下载宝库APP

扫描关注新浪收藏官方微信

文章关键词: 艺术品

分享到:
收藏  |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