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类书籍的阅读门槛在哪里

2016年04月30日10:36   新浪收藏   微博收藏本文     

爱德华·马奈 埃米尔·左拉像 1868年 布面油画 爱德华·马奈 埃米尔·左拉像 1868年 布面油画

  来源:美术报  作者:李心释(重庆)

  读书还需要门槛吗?我指的不是在教育体制里的读书,那已经变成一个词了,这里的“读书”强烈地抵制成为一个词,是个既可以分离又可以结合的短语,它意味着自由、无时间、没有任何外部约束,仅出于心灵的渴求。这样的读书难道还需要门槛吗?是的,教育体制里的读书有种种门槛,那都是无稽之谈,实为社会里的符号游戏,真正的读书门槛反而被彻底掩盖了,我写这篇短文的目的就是想使这被遮蔽的东西透透气,看看能不能活过来一些。

  中国传统的房子都有门槛,跨入门槛的人,必是与房子关系密切的人,或相反,如强盗之类,对于后者,门槛已经没有意义。书籍不啻一座座房子,当一个人拿起一本书,须得先有亲近感,否则与强盗无异。而完全可以设想,你若非这房子的主人(或书的作者),你是否会在跨入门槛之前踌躇片刻,掂量掂量自己的来意和分量?对书也应有类似的敬畏感。

  这谈的还只是门槛的形象,阅读不同类别的书,会有具体不同的门槛。艺术类书籍的门槛对普通读者来说会高一些。艺术含有技艺的意思,既然是技艺,就不是随随便便能懂的,在海德格尔将艺术与真理联系在一起后,艺术更显深邃了,但后现代语境中,艺术与非艺术的界限打破了,似乎理解艺术完全不必做一番功课,可这是国人特有的误解,其实那个界限的消失只是在艺术表现手法上,艺术本身依旧岿然不动。把art译成美术,修辞学或美学的意味出来了,门槛亦自现,毕竟美不是一般人能把握和理解的。不过,这个翻译有误,误在日本,我们只是从日语中借入(直接移用汉字),依汉字字面意思,art是与美有关的人造品,但事实上艺术最重要的本质与美不美无关,美可能是艺术给人们的一个幻觉,“美术”这个词也便越来越低龄化,成年人一般不讲“美术”,更乐于谈“艺术”。

  水墨画家茅小浪说“虚无之有是艺术的最高原则”,恐怕没有几人能明白“虚无之有”是啥意思,恐怕更会有人斥责其太玄学,故弄玄虚。不懂的人若轻易反对,将其拒之门外,就失之肤浅与封闭了,如同不懂禅宗、中医、道家、易经、新约传道书、海德格尔、巴塔耶、列维纳斯的人,拿最流俗的科普知识——一套固化的概念化语言系统来高调批判,实在太离谱。能否体验虚无就是一个进入艺术的门槛,只是它设得有些过高了,对于书籍的阅读来说,这个门槛更是与房子比高了,但不能反对有人这么设定。门槛只能是读书之人自设的,高低不论,有没有却是个分界线,没有门槛意味着没有判断力,没有判断力,读不读书便没有区分的意义了,读书成了一个姿态而已。

  说到判断力,阅读今天的国内艺术类书籍,尤其艺术批评方面的,若丧失判断力,对于一个人的阅读几乎就是一个大灾难。艺术创造需要直觉,艺术批评呢?那应该是对直觉的分析,然而大量作品根本忽视直觉,只有所谓的“分析”,以学术观点争论的名义,将大量的人际、事件挟持进去,创造出一种严肃的道貌岸然的“八卦”作品。那么如何判断一个伪艺术批评家写的一种书呢?须先从对艺术特性的认知着眼,艺术本质上是指示的,指示意味着既显现又隐匿,两者不是对立关系,而是双重性,双重性是所有类型艺术的标志,显现而不可抵达,如同天边的晚霞,就显现而言,艺术是表达,就隐匿而言,艺术是沉默,所以艺术永远是非范畴化的,准确地说,是无法被范畴化的,即便是现成品艺术,如果称得上艺术的话,也必须在特定语境中形成一个言说与沉默、显现与隐匿之间的距离。当一个批评家无法直面艺术的这个特性,或无法对之做出严肃的反映,而只在现实的、制度的或知识形态的层面喋喋不休,必是伪的,为了争夺话语权而产出文字垃圾。

  对于人文学术而言,好的书籍都是开放的作品,那种靠19世纪最肤浅的理性思维建构起来的逻辑神话,已变成笑话,然而,越是开放的作品,其门槛越高,当然你愿意当强盗也行,那些伪艺术批评家确实已在其列了。

扫描下载宝库APP

扫描关注新浪收藏官方微信

文章关键词: 艺术类

分享到:
收藏  |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