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品与金融联姻还要打基础

2016年07月25日10:11   南方日报  收藏本文     

  作者:冯善书

  这几年艺术品行业有个怪现象,市场在持续调整,新建的私人博物馆却一年比一年多。从投资的角度来想,场内资金是买涨不买跌的,为什么场外的资金却表现出如此高涨的热情?

  前不久我跟一位艺术家去一家私人博物馆联系展览的事。这家博物馆的老板原来一直从事健康产业,由于在大城市拥有一处面积很大的物产要物尽其用,这两年自己摇身一变就成了大收藏家。在他的私人馆里边,摆满了各个时期的瓷器、青铜器、玉石和古钱币等稀世珍宝,从夏商周开始,上下两千年的历史文物摆满了几个大厅,每一件据说都价值不菲。在艺术圈里玩的人都知道,我们身边近五六年来确实多了很多私人藏馆。这些藏馆普遍都有类似的特征:规模大,藏品多,而且藏品的档次都可以直接与一些公办的博物馆PK。

  早在20年前,著名收藏家马未都,在北京创建了以展出中国古代瓷器和家具为主的观复古典艺术博物馆。据说这是国内正式注册的第一座民间博物馆,意味着民间收藏开始得到国家政策的承认,从地下转向了地上。新世纪以来,私人博物馆像雨后春笋般涌现。根据国家文物局的统计,仅2014年新增的私立博物馆就有171家,接近当年新增博物馆的半数,。而广东民办博物馆的年均增长率甚至达到了27.7%。与此同时,私人博物馆建设潮中出现的掺水问题也引发社会广泛关注。

  为什么企业家如此热衷建设私人博物馆?其实,这背后既有国家文化产业政策的推动,也有企业家个人对艺术品资产未来发展前景的憧憬。

  近十年来,文化产业被上升为国家战略,并将在2020年打造成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一系列国家顶层设计的出台使艺术品行业迎来发展的春天。在这个大背景下,艺术金融、艺术基金、艺术银行与信托、艺术品按揭与抵押等一些新业态,开始在这个行业不断试水,并成为投资人士眼里的关键词。

  春江水暖鸭先知。企业家历来是投资领域最敏感最活跃的群体。所谓重微观赚小钱,抓大势赚大钱。面对文化产业投资升温,哪能没有他们在前面冲浪。

  在笔者看来,企业家抢滩艺术品行业,金融资本与艺术品产业联姻,是好事也是趋势。只不过收藏,顾名思义是用时间来换空间,而资本的根本目的就是追求利益最大化,这种天生的趋利性,决定了企业家群体不可能安分守己去参与一场持久战。在欧美,艺术品与金融资本联手早已司空见惯,瑞士联合银行、等历史最悠久的银行,都涉猎并已形成完整的艺术银行服务系统。

  然而,笔者与国内金融人士交流却发现,他们面对艺术品资产的大军压境,似乎并没在资产评估、鉴定和仓储运输等方面做好准备。若基础还未夯实,却让项目走在了前投,一些无法预测的风险很可能就会潜流暗涌。

扫描下载宝库APP

扫描关注新浪收藏官方微信

文章关键词: 金融艺术市场

分享到:
收藏  |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