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州窑白釉剔花菊花纹大罐:技术娴熟 纹饰生动

2016年07月25日15:00   新浪收藏   微博收藏本文     

  这件元代磁州窑白釉剔花菊花纹大罐,高约29.8厘米,口外径约13.7厘米,颈部高约4.4厘米,底足外径约16.4厘米。

  罐口为梯形口,口沿平外折,短粗颈,圆肩,鼓腹,圈足,土褐色瓷胎,施白色化妆土。通体施白釉,剔花装饰,多层纹饰呈横向带状分布:肩部上层为如意云纹,纹饰带宽约4.3厘米;腹部主题纹饰为剔花菊花花叶纹,花叶肥硕饱满,纹饰带宽约8.7厘米;肩部花纹下边、腹部花纹上边各有一道较窄的白色带状纹饰,在这两条白色带状纹饰中间,为一圈踢掉化妆土露出瓷胎本色的纹带,这条纹带宽约1.9厘米;腹部纹饰下方,为一圈较窄的白色纹带,再往下,又一圈宽约5.4厘米的白色纹带,再往下,又有一圈较窄的白色纹带,其下为一圈莲瓣纹,莲瓣纹饰宽约6.3厘米。莲瓣纹的下方为两道旋纹。此大罐施釉及底,足底不施釉,底足外壁有一圈斜削痕。

  罐口及颈部不施釉,可能是因此罐个体较大,分量较重,施釉时方便用手提溜口部、颈部的原因。

  此大罐剔花技术娴熟,纹饰生动流畅,流利洒脱,剔刻较深,充分展现了磁州窑白釉剔花产品较强的艺术魅力。

  元代磁州窑剔花器物的主要工艺特征:一是使用化妆土。这个时期,磁州窑的瓷胎练泥较为粗糙,当地土质不像高岭土那样纯白,因此,工匠们经过多年的实践,把较细的陶土或瓷土用水调和成泥浆,薄薄地涂在瓷胎上,称为“陶衣”,也叫“化妆土”“装饰土”“护胎釉”,用以改变坯体表面的颜色、掩盖坯体的粗糙及缺陷等。磁州窑比较讲究的作品一般都要在瓷胎上外加一层经过提练的化妆土,然后在化妆土上进行作画或书法。

  二是剔花技术娴熟。古代是纯手工制作坯胎,工匠拉坯技术熟练。剔花时,是使用竹木类工具,工匠手艺精湛,剔刻痕迹流畅,下刀深,刀锋犀利。磁州窑剔花产品主要有两种:(1)白釉剔花。先在半干半潮的胎坯上施一层白色化妆土,在瓷坯和化妆土的湿度恰到好处尚未干透时,划出图案纹样,然后,将图案纹样之外的化妆土剔除去,露出瓷胎本色,之后,再施透明釉入窑烧制。这种产品主要流行在宋金时期,元代明显减少。本文鉴赏的剔花菊花纹大罐用的就是这种工艺;(2)白地黑釉剔花。这是剔花中的高档品。其工艺是先在瓷胎上施一层白色的化妆土,稍干后再施一层黑釉,之后,用竹木类锋利工具刻划出纹饰,再剔掉花纹以外的黑釉,露出白色化妆土,但又不伤及白色化妆。

  三是纹饰繁密,层次丰富。我国陶瓷文化源远流长,其上的动物、花卉等图案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特点。元代大型器物的纹饰一般布局繁密、层次丰富、主次分明,在瓶、罐等琢器上,纹饰一般呈横向带状分布,并有多个层次,不同的层次之间,以卷草、锦纹、弦纹、回纹、钱纹等辅助纹饰隔开。所采用的植物纹饰题材广泛,花卉类纹饰最为常见,主要有牡丹纹、菊纹、莲纹、蕉叶纹、栀子花纹、卷草纹等,都比较注重现实与写意相结合,风格比较粗犷、大气。总体上看,器物纹饰布局整体比例协调,美观大方。比如,元代陶瓷肩部多用如意纹装饰图案,本文鉴赏的菊花纹大罐肩部就是如意云纹,腹部主题纹饰是菊花。元代菊纹画法简洁、粗率,一般为2至3层,花蕊用一个网状圆圈或者是一个同心圆来表示,外部接以留白花瓣,围绕成圈,从而构成了花的整体,菊花略微显得有些扁圆,因此也被称为“扁菊纹”。

  四是独特的器形特点。(1)元代罐子类的大件器物,较为明显的特征就是腹部饱满浑圆,下部逐渐收紧明显。(2)上狭下宽的梯形口。尤其是梅瓶,明代梅瓶口部已改变为直而稍翻唇,绝无梯形感。(3)大多器物底部不施釉,唯玉壶春瓶有的足内施釉。底部可见璇坯痕。(4)罐、瓶、壶等大件器物均为分段成型,器物内部可见明显的接胎痕,接口比较糙。(5)圈足修足不规整,有弯曲、不平现象,多采用斜削修足,削痕明显。

  作者简介:

  江志君,出生于河北涉县,正高级经济师(正教授)、国家二级会展策划师、副编审。中国文物学会会员、中国文物学会收藏鉴定委员会会员、人民日报人民网会展频道专栏作者、中国编辑科学论坛秘书长、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研究员、中国秘书科学联盟常务理事、河北省会展经济学会副会长、河北省会展业发展规划小组主要成员、河北省作家协会会员。

扫描下载宝库APP

扫描关注新浪收藏官方微信

文章关键词: 剔花磁州窑菊花

分享到:
收藏  |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