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塑博物馆日渐流失的尊严感

2016年08月09日14:14   新浪收藏   微博收藏本文     

  来源:深圳特区报

  作者:徐新红(深圳博物馆从业人员)

  日前,中国国家博物馆副馆长陈履生做客深圳市民文化大讲堂,以《美在博物馆》的主题讲座让人受益匪浅。作为一名从事展陈设计的博物馆人,听了此次讲座深有感触,同时也引发了我对于展陈设计的思考。

欧洲的一家博物馆欧洲的一家博物馆

  由物的关注到人的关怀

  陈馆长高屋建瓴,从博物馆的建筑之美、收藏之美、展览之美、教育之美、休闲之美等几个维度论述了博物馆的美,可谓“大美”。尤其是“休闲之美”的提法让人耳目一新。陈列展览是博物馆基本职能之一,也是博物馆实现其社会功能的主要方式。展陈设计包括三方面的内容:展陈内容、展陈手法和观众研究。在过去的展览策划中,内容设计和形式设计成为主导,观众研究被长期忽略。陈馆长说“评价一座博物馆的好坏,不仅仅看它的藏品、展览,还要看它的茶馆、咖啡厅”,他在现场展示的PPT里提到“博物馆与公众”时说,博物馆的教育、审美、休闲三大功能,都需要人的参与,博物馆应该加强与公众的联系。这种思维打破了传统的固化,提供了一种评价标准的可能性转变,即由物及人,从器物展示到观众体验。博物馆的功能是藏品大于观众,还是观众大于藏品,一直以来都是博物馆界争论的话题。没有藏品,博物馆就失去了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陈馆长说,没有藏品依托的博物馆,即使建起来也只是一个展览馆而已。没有观众,博物馆的存在就没有意义。参观展览的观众数量、观众对展陈的反应、展陈对观众的吸引度、满意度、获得信息量的多少等,都直观反映了展览设计水平。利用有限的财力、物力使一个展览发挥它最大的价值,它的价值最终导向是“人的设计”,这是陈列设计所追求的终极目标。

  博物馆直面群众且免费开放,属于一种公益性的社会服务单位,除了收藏、保护、研究和展示等基础职能外,社会教育职能越来越被广泛关注。由重视博物馆藏品的研究,转变为以提高参观者的文化知识、注重公众的活动参与为重点,这也是博物馆实现对公众教育这一重要职能的体现。

  艺术设计与历史文化并重

  博物馆与美术馆,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历史博物馆与艺术博物馆,他们的设计泾渭分明,前者缺乏后者灵活多元的呈现方式,在“美”的话语权上,有着不可逾越的鸿沟。展线路径的设置,展览对于大众的易达性,展陈的风格、基调、色彩、灯光、字体等设计元素,能否做到表现、烘托和演绎展品内容的同时,呈现出“美”的艺术效果。公众的兴趣不仅是历史,还有艺术。艺术与历史并重,这是博物馆策展人亟须努力的方向。陈馆长认为,博物馆与美术馆应属同一体系。他在回答如何建立设计主题的博物馆时说,引进城市设计展览、开办设计活动并不能从根本上说明我们的设计水平,强大的文化之撑才是设计的根源所在。博物馆是文化的教堂。我们总强调说,要把博物馆建设成一座城市的地标。深圳市在2003年确立“文化立市”战略,并把文化产业确定为四大支柱产业之一。在这个文化背景下,2008年12月7日,深圳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球创意城市网络,成为中国第一个、全球第六个“设计之都”,也是发展中国家中第一个获得这一荣誉称号的城市。荣膺“设计之都”是深圳创意文化产业发展的一个新起点,是深圳迈向国际化城市的一个新标志。

  再权威的考古专家也可能对艺术设计一知半解,再高级的美工也可能对文物一窍不通。博物馆的发展固然受限于体制,我们自身的知识短板才是关键。博物馆陈列的形式设计要服从、服务于内容方案,要用设计语言全释陈列内容,从材料、色彩、空间布局等全方位地揭示展品的历史价值、研究价值和鉴赏价值,要把科学性和艺术性、趣味性有机结合,构成一个整体的系统文本。没有对藏品的认知和文化积淀,这些所有的形式都会流于呆板的程式化;没有对艺术的感知和设计手段,这些所有的内容都只能是文物圈老学究故步自封的“故纸堆”。

  创新思路,重塑博物馆的“尊严”

  陈馆长现场展示了世界各地博物馆的现场观众照片,对比发现国内博物馆的“尊严”几乎不复存在。大声喧哗、闪光拍照、玩游戏机的个人团体屡见不鲜。长此以往,前景堪忧。对于博物馆事业的发展,他说,特区的精神就是改革,就是创新。

  在博物馆的发展和建设中可以考虑创新举措。比如取缔“免票入馆”,采取门票政府采购制度、固定人群派送的方式,如学校、社区等。一方面,可以提高参观质量,另一方面,也能重塑国内博物馆日渐流失的“尊严感”。如何让观众从博物馆里获得认同,甚至依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陈馆长创新性提出可以在博物馆举办婚礼,利用这种开放与包容,让大家产生一种博物馆情怀,子子孙孙的文脉传承。这当然都是假设性建议,但是哪一次改革不是从大胆假设到大刀阔斧实现的呢?

  “一流的城市要有一流的博物馆,只有有了一流的博物馆,才称得上一流的城市”,陈馆长一句话指出了博物馆对于一座城市的重要意义。他强调,对于深圳这样的移民城市、商业城市,如何让市民走进博物馆和美术馆,建立市民与其之间的文化依赖,是需要我们正视的一个问题。尽管深圳的文化基础还很薄弱,但是深圳人的勤奋可谓全国领先,从深圳图书馆座无虚席到深圳中心书城席地而坐、挤满书店的群众,再到市民大讲堂的爆满,深圳人对知识的渴求可见一斑。相信深圳以文化博发展,利在当下,功在千秋,未来可期。

扫描下载宝库APP

扫描关注新浪收藏官方微信

文章关键词: 博物馆公益服务尊严感

分享到:
收藏  |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