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艺术联手园区能否双赢

2016年08月21日08:38   中国文化报·美术文化周刊  收藏本文     

  公共艺术进入城市空间,因为涉及城市规划、市政建设等复杂的背景,相对来讲比较困难。而艺术区为公共艺术进入城市公共空间提供了一种新的通道。无独有偶,近期“棉3·天津当代公共艺术计划”,民间资本首次与天津美术学院共同介入城市公共环境的提升计划落地。那么,公共艺术将为园区产业化的进程带来怎样的机遇与挑战?

  □□裴刚

  近年来,有近40家画廊机构相继搬离北京798艺术区。相比画廊机构的经营惨淡,餐馆、服装店、礼品店、瓷杂文玩店却在旅游效应的作用下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同时,各种材质的雕塑和装置也纷纷入驻园区公共空间。“棉3·天津当代公共艺术计划”将通过一个以年度为单位的周期持续的艺术体验活动,向广大市民介绍诸如当代绘画、雕塑、装置、设计等艺术门类的最新思潮,举办学术论坛、讲座、公开课、艺术市集等活动,全面立体地向广大市民展示当代艺术的魅力、创新精神与时代气息,普及当代艺术知识并提高市民的艺术鉴赏水平。在让更多艺术家参与并介入的同时打造新兴艺术产业基地,为青年艺术家们提供优质的展示平台与产业孵化器。

  公共艺术成为文化产业先行者

  天津美术学院院长、“天津当代公共艺术计划”主席邓国源表示,这次天津美术学院与棉3创意街区(由原天津棉纺三厂旧址改造而成)的公益项目的合作,目的在于进一步丰富天津的文化艺术氛围,提升城市文化层级,打造与国际化大都会相匹配的文化艺术活动。

  从民企与学院合作前景和共同的期望中,可以看到艺术园区的转型给艺术家及公共艺术创作提供了一个多维度视野和平台,而艺术园区的产业化与“艺术的出走”并不是一种必然关系。天津美术学院雕塑系教师、美术学博士黄文智从艺术家的角度观察,认为人为炒作和追求暴利是很多艺术家工作室和画廊被迫离开的主要诱因。艺术家们都不愿意看到艺术品中那些虚假的炒作和恶俗的审美取向大行其道。通过园区内艺术相关企业的推广和宣传,会有更多的艺术品在公众视野中出现,其产业化的过程,本身就是对艺术创作的积极推动,当然也包括公共艺术。

  邓国源希望类似“棉3·天津当代公共艺术计划”的公益项目能切实有效地推进当代艺术在天津的发展,虽然天津没有苏荷、没有展览路,但仍可以期待“天津棉3创意街区”和“棉3·天津当代公共艺术计划”。

  园区产业化与公共艺术的双赢

  天津棉三创意企业管理服务有限公司总经理刘征介绍,棉3创意街区投入了大量经费,对现有的展示空间进行了修整,为青年艺术家和艺术院校的毕业生营造出独立的作品展示空间,为艺术品的未来价值提升做好了铺垫。

  目前,60件中国当代雕塑和公共艺术作品,在迂回的廊道、中心广场公共空间、1921艺术中心等核心区域展示。老厂房的改造中,通过大量节能环保技术的应用,满足了现代办公、商务活动的需求,已经吸纳了设计、文化、装饰、创意类近70家企业进驻,适应创意设计、新媒体服务、商务咨询、艺术展示、文化休闲、人才培训等等企业对空间功能的需求。

  天津美术学院雕塑系副主任谭勋作为“天津当代公共艺术计划”艺术总监和总策划,首先考虑的是关注园区的整体环境,其中包括人文建筑和自然景观,特别需要考虑前者的建筑风格和空间布局,这对于艺术品的陈设和展示尤为重要。其次要分析园区内活动的主体观众,他们是观赏艺术品并与艺术品互动的受众群,观众的群体特征,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园区艺术品的审美取向。选择作品的标准,首先要考虑的是选择能够参与到公共空间的作品,然后就是综合考虑园区环境和受众群体的文化属性。

  从展览的策划执行过程中,谭勋认为,公共艺术的创作,还涉及诸如场地、经费和宣传的问题,这些都需要外部力量的推动。另一方面,园区的产业发展,也需要一些人文因素注入,才能增强企业活力,提升企业形象。企业支持公共艺术的创作与展示,不仅是对后者的推进,自身也能从中获益。

  艺术区是公共艺术进入城市公共空间的通道

  青岛天泰美术馆馆长梁克刚说:“现在各地大量出现的艺术产业园区、文创产业园区确实成了公共艺术进入城市空间的通道和缓冲地带。”

  梁克刚认为,公共艺术普遍意义地进入城市的公共空间还有一定难度。因为不仅原有的城市雕塑系统还在运行,而且涉及城市建设和管理的各方面复杂因素。所以,现在有很多公共艺术借助了艺术园区才能够呈现。因此,艺术园区在各地的发展实际是给公共艺术进入城市公共空间提供了机会和平台。现在已经出现了一种趋势:公共艺术开始进入城市空间,大部分是从艺术园区、文创园区开始,而园区也愿意让整个园区的外部环境呈现一种艺术特质,这是两方的共同需求。

  但艺术园区的产业化必然会造成一些问题,造成一些租金的高涨,这也会导致一些早期入园的艺术机构或者艺术家逐步地迁离艺术园区,随着产业园的发展和产业化的提高,租金价格的上涨造成了早期进入园区的艺术家和重要的艺术机构纷纷迁离艺术园区,这也是很难避免的现象,包括部分政府的直属公司开发的城市艺术园区已经意识到问题,开始尝试制定一些新的向艺术机构和艺术家进行倾斜的政策。

  公共艺术介入艺术区发展的独特性

  谭勋认为,艺术区既包含园区内从事与艺术相关的企业,也与这一区域经常举办艺术展览有关。因此,艺术区的文化属性,是区别于一般产业区的重要特征。如果产业化发展能够和公共艺术创作形成良好的合作关系,以此形成园区的显著文化属性,必定会推动该园区及周边区域的旅游和商业文化机制。

  谭勋从艺术园区与公共艺术作品间的关系分析,认为有两种情形:一种是长时间陈列和永久展示的,另一种是适应短期展览需要的。前一种情形,一般是根据公共空间的需要而定制的作品,这与其他城市公共空间的艺术品并无区别。后一种情形,是相对短时间内展示不同艺术家的作品,还可以经常更换作品,这样一来就能为大众不断制造新鲜感,给园区注入长久而新鲜的文化血液。

  梁克刚认为,公共艺术与艺术园区的结合是一个比较好的尝试,而且彼此也有这种需求。但是,早期艺术产业园区在进行策划和规划设计的阶段,就考虑公共艺术的进入,还显得比较生硬。现在的园区基本上都是建成之后根据自身的营销需求,引入一些现成的公共艺术品。这样的结合难免不够紧密,艺术作品的选择没有完全根据园区的空间特点,针对性比较弱,造成一种临时性的状态。因为城市中有艺术区的存在,公共艺术的作品才真正有机会逐渐进入到城市空间和城市生活当中,这不仅是一个好的趋势,而且在未来可能会产生更大的影响。“棉3·天津当代公共艺术计划”是一个积极的信号,也是天津美术学院包括当地艺术家群体主动介入城市公共空间,参与城市文化审美环境提升和改造的开端。

扫描下载宝库APP

扫描关注新浪收藏官方微信

文章关键词: 当代艺术

分享到:
收藏  |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