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观念艺术正在加速前进 但叫好难叫座

2016年09月16日08:20   中国商报汽车导报  收藏本文     

  来源:中国商报   作者:王嘉祎

  原标题:国内观念艺术加速前进 收藏有待发掘

伊夫·克莱因 《无题》伊夫·克莱因 《无题》

  近日,“观念艺术”一词的热度正在业内攀升。8月14日,“常青藤计划2016启动展”在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举行,当天,全新开设的展览项目“社会现实剧场”围绕一场行为艺术表演展开,饱含冲击性与观念性的演出引来了观众的层层围观。紧接着,8月27日2016年第六届“青年艺术100”启动展于北京开幕,现场呈现了影像、装置、行为等多种观念艺术形式,其中也有不少作品需要观众的“互动”来进行,改变了观念艺术一贯为公众留下的“高深莫测”的印象,而呈现出一种亲和力。

  值得注意的是,这一热度并不仅限于在国内蔓延。今年5月10日,在佳士得纽约春拍中,中国藏家以330.1万美元(约合人民币2149.5万元)竞得伊夫·克莱因作于1956年的“无题单色蓝”。克莱因是世界著名的观念艺术家之一,首创家喻户晓的国际克莱因蓝和身体艺术。而在10月21日,英国泰特利物浦美术馆还将为这位法国艺术家举办大型个展,据介绍,这将是20多年来在英国境内首次举办的博物馆级克莱因作品展。

  现状:有地位 欠人气

  1917年,马塞尔·杜尚在纽约莫特(Mott)铁制品公司买下了一个男用小便池,并在上面签下“R.Mutt”的化名,将其送去参加“独立艺术家沙龙展”。自此,观念艺术萌芽了,并于20世纪60年代被定义为一个术语而得到广泛使用,杜尚也由此成为了其鼻祖和灵魂人物。

  那么和观念艺术在西方的发展进程相比,中国的观念艺术真的输在起跑线上了吗?对此,有业内人士认为,随着20世纪90年代经济全球化的到来,国内外在观念和技术上更加相近,在观念艺术的创作上也可以平等对话。但由于展示和宣传的不充分,使得国内公众对观念艺术的认知度不足,相关学术研究也属薄弱。

  谈及观念艺术在中国的发展,著名批评家、策展人高名潞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中国兴起观念艺术是在20世纪80年代,当时主要体现为两种倾向,一种是以文字为表现载体,如徐冰、谷文达、吴山专等艺术家;另一种是从哲学出发,如黄永砯。他们将中国的禅宗、道家和艺术表现形式结合起来,运用的还是古代东方文化的符号,再将其转换成画面,画面中的形象、构图表现的是东方哲学理念。”

  可以肯定的是,观念艺术在中国已经发展出了独具东方特色的话语权。那些早期的观念艺术家时至今日已被业内熟知,并在国际艺术界为中国的观念艺术打下了一片江山,他们的作品所具有的市场价值也相当可观,这对于年轻一代的艺术家而言无疑是一种鼓励。然而,在国内,业内对观念艺术存在的担忧、公众对观念艺术的不理解和难接受,依旧让其发展之路充满考验。

  担忧:反艺术?不买单?

  说到当代艺术,在国内,不少人的反应都是“看不懂”,而这“看不懂”的部分又往往是那些“五花八门”的观念艺术作品。自兴起至今,在业内,一直存在着对于观念艺术是否威胁到了艺术创作的“门槛”这一问题的担忧,因为从某种角度来看,观念艺术是对传统美学的颠覆,而且民众对观念艺术的“不买单”也让这类作品难以激发信心。

  对于降低创作“门槛”的问题,高名潞认为,“这要从两方面看,观念主导艺术创作后,对传统的绘画性、技巧性、风格性的要求肯定会降低,但另一方面,它对图像所承载的社会符号意义反而要求更高了。”而对于国内观众对观念艺术“不买单”的问题,高名潞表示,国内老百姓接受观念性的作品还是有一定难度的,但是年轻人现在慢慢有些习惯了,当代艺术展览也多了,这更符合现在年轻人的口味。

  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副馆长、策展人胡斌告诉记者,观念艺术难以看懂可能是因为很多观众还停留在对写实、具象艺术的常规了解上。“其实不只是观念艺术,抽象的绘画观众也未必可以看懂。究其原因,一方面是观念艺术的外在形式更加多元、复杂,其包括的影像、行为、装置、综合材料、文本等等形式可能超出了观众心目当中的艺术形式和概念;另一方面,对于观念艺术,我们需要了解其发展的背景和状态,将其放在历史相关的上下文当中,这样或许才能理解。”

  此外,一种怀疑也撼动着观念艺术本身的成立,那就是艺术家的观念性创作和普通人的胡闹差在哪儿?对此,胡斌说,“业界也反思过这个问题,但也正是这种难判断促使我们认识到,并非凡是艺术家、或此前被认为优秀的艺术家做的任何东西、任何行为都是作品甚至是好作品,这种‘神化’倾向应该被去除。但是也不应笼统地将不了解的艺术家行为视为‘乱搞’。对于一个艺术家个体,我们要进行长期的观察,看他/她的每一步在过程当中到底代表什么、有什么特点。”

  收藏:有意义 待发掘

  目前,国内收藏观念艺术作品的藏家群体正在逐渐浮现,并体现出一种年轻化的趋势,“80后”收藏家黄予正是其中的一员。在接受记者采访时,黄予介绍道,观念艺术在他的收藏中可以说是最大的一个体系,这类艺术本身具有的特点令他倾心。“他们把自己的思想,通过艺术的方式表达出来,所使用的载体是不受限制的,可以是绘画,可以是照片,也可以是装置或者其他,比如结合物理和化学的原理进行创作。”

  “表面上看,观念艺术虽属于当代艺术的范畴,但它的创作又与哲学、逻辑学乃至其他自然科学门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黄予说,“表达方式的不受限为最终效果的呈现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思想与专业的某种契合也使得这一艺术门类在认知者的网罗上有着更加广阔的潜力。”谈到观念艺术的收藏群体,他表示,实际上并没有年龄之分。“据我所知,圈内不少上一代的藏家也有所涉及,只不过大多比较低调。而新生代的藏家整体来说更活跃一些,他们相对更愿意让人去了解自己的爱好,比如通过展览这样的方式,我想这也是同龄人的一种社会责任感的体现。”

  此外,在黄予看来,观念艺术的市场热度也是有的,而且对这类作品的收藏行为本身就具有深刻的意义。“现在对于观念艺术,画廊还是愿意做的,每个画廊也有自己的观念艺术家,只不过从横纵向比较,你仍然能看出一个脉络的不完整和缺失。历史需要后人来梳理,可能当下发声的只有少数人,现在一些同龄的收藏者心态更加开放。”而且,“大量的没有被西方发现的中国观念艺术家,他们作品的市场价格可以说是太低了,有着不小的潜力可挖。尤其是观念艺术作品表达的是社会现象,特别与时俱进,再加上创作者都是当下的艺术家,与收藏者一道成长,这种机缘就更加难得。”

扫描下载宝库APP

扫描关注带你看展览

扫描关注新浪收藏

文章关键词: 观念艺术

分享到:
收藏  |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