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修缮拒绝歪点子

2016年09月28日07:59   和讯网  收藏本文     

  李信鹏

  日前,“中国最美野长城被抹成水泥路”的消息成为舆论热点,情节一波三折,引发了公众对于文物保护的广泛讨论。

  涉事长城位于辽宁绥中,始建于明代,因远离市区、人迹罕至,城楼门窗雕刻精美花纹而被誉为“中国最美野长城”。就在长城保护条例颁布实施10周年之际,一段一两公里曾经饱经沧桑的长城砖面被抹成了“水泥路”,与附近地铺青砖、保留墙垛的长城相比显得十分突兀。网友发现这段长城“水泥路”后十分震惊,发到网上后被大量转发。

  很快辽宁省文物局负责人出面解释,修成“平板路”的确不好看,但符合抢救保护需要。本月24日,国家文物局、辽宁省文物局组成的联合调查组出具调查评估报告称,工程采用的是三七灰土外壳,起保护作用,这层外壳将在三五年左右风化消失。26日,调查组成员之一的专家表示“水泥路”涉嫌违规。最新消息是昨天国家文物局通报调查结果,工程确实使用了少量水泥,共有780米长城段落存在三合土“抹平”现象。

  如果说古长城铺“水泥路”剧情反转令公众错愕不已,“美女瞎修壁画”遭到的则是公众一致谴责。一名女孩在山西洪洞广胜寺“修了两年壁画”,但有网友从专业的角度对其修复技术表示质疑,认为其壁画修复中存在大面积“涂抹修复”、壁画人物脸部线条比例走样等问题。

  我们见到的文物多半是残破的,是修复还是原汁原味地保护?在每个历史阶段人们的理解是不同的,但必须具备的是专业知识和对历史的敬畏之心。如何平衡文物保护和公众游览参观这对矛盾?如何确保文物依法修缮不跑偏?笔者认为,第一,端正文物修缮保护观念。文物保护和修缮历来强调“不改变文物原状”和“最小干预”的原则,讲究“修旧如旧”,不能将个人的喜好和创意融入文物修缮保护中,不得追求“锦上添花”。因此在文物修缮之初,修缮人员要明确修缮要以“保持原貌”为基础。

  第二,完善文物修缮保护立法。“长城铺成水泥路”事件的发生,不可忽视的原因就是目前全国长城修缮并无统一、可操作的标准。“壁画修复失真”问题出现的重要原因,也是没有详尽的修复人员培训技术规范。因此有关部门要完善立法,用制度化的手段阻止个别人、个别部门的“歪点子”。

  第三,严格文物修缮保护监督。加强文物修缮过程监理监督及公众对文物修缮工作的监督,及时发现文物修缮中存在的问题,防止不规范的文物修复、建设性破坏。

  长城、壁画都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不可再生的文化瑰宝。这两个事件引起公众关注,无论是长城铺“水泥路”还是壁画“涂抹修复”,都体现了公众文物保护意识的提高。保护文物不是专业人员的专业事,文物是全人类的财富,保护文物需要全社会的参与和监督。

  (作者单位:北京市东城区检察院)

  来源:北京日报

扫描下载宝库APP

扫描关注带你看展览

扫描关注新浪收藏

文章关键词: 文物

分享到:
收藏  |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