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价值的精神性更为重要

2017年01月07日10:11   新浪收藏   微博收藏本文     

  杨大伟(浙江传媒学院教授)

  所谓艺术精神,就是指艺术独自具有的、内在的品质,或者是一种文化的根本理念。

  艺术的原动力来自于强大的精神力量。可以这样说,失去了精神性的艺术很难用杰出或伟大的概念来评判。艺术作品中传递的精神性强弱决定了艺术创作主体的影响力大小。因此,如果艺术家创作毫无精神性所言,只能是美其名曰的艺术家而已。在我看来,精神性既包含了艺术家在艺术人生中的丰富性,也包含了艺术家在作品中的纯粹性。或者说:艺术家自身的修养与阅历建构了艺术价值中的精神性,反过来便制约了艺术价值。技法不过是从事艺术创作必须具备的表现手段,而艺术家的格调完全受制于学养。纵观艺术历史的发展,伟大的艺术家无不具备这种通过作品来传递气息格调的能力,遂之形成艺术品的精神性。

  自康德起,艺术就不断地寻找它自律的道路,像现代人寻找个人位置一样,艺术在欧洲经历了几百年的注重“写实”探索后,逐渐地开启了新的方法道路。“为艺术而艺术”的论调不但深刻影响了19世纪的法国文坛,同样在艺术领域里掀起了轩然大波。直到20世纪,抽象主义作为主导艺术之一决定着我们这个世纪的面貌,叔本华在《康德哲学批判》中作了这样的描述“我们生活于其中的可见世界幻觉的产物,是一种骗人的巫术,一种把视觉幻想和空间加以比较所产生的无根基、即无自身本质的外观,这个可见世界是一层环绕着人类意识的浑浊的迷雾,它是那种同时是错误和真实的东西,这种东西人们可以在说他不存在的同时说他是存在的。”康定斯基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欧洲文化产生着巨变的背景之下,追求精神自由,强调内在力量的作用,成为了论艺术的精神的原动力。

  “在这样的时代里,艺术只满足低级的需要,满足物质的需要。它在粗俗的材料中寻找内容,因为它不知道还有更好的东西。客观对象总是那样,而人们认为艺术的目的便是把它复制出来。从此,是什么的问题消失了,唯独剩下怎样表现这个问题,即用什么方法来复制这些物质对象。方法变成了基础,艺术也就失去了它的灵魂。”这是康定斯基在他的《论艺术的精神》中所谈到的。

  如果我们用一个词来概括中国传统艺术精神,那便是“温柔敦厚”。表现在中国艺术精神通常为清高、脱俗、质朴、天真。如《庄子》中说:“素朴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道家强调素朴、虚静恬淡、寂寞无为,认为这是万物之本。佛家和道家在这方面是相同的,比如司空徒对于诗的赞誉“落花无言,人淡如菊”等这样的描述。儒家强调要把握好“度”“中庸”,这也可谓是“温柔敦厚”的精神诉求。表达情感可以,但要温柔敦厚。

  而西方(主要指西方传统艺术)艺术精神可以用黑格尔曾经的描述“静穆的哀伤”。静穆中透露出淡淡的哀伤是西方古典艺术极致的一种风格。这个概念中有两个层次,即所谓的“酒神精神”和“日神精神”。“酒神精神”即狄俄尼索斯精神;“日神精神”就是阿波罗精神。这两种精神形成了古希腊艺术的理想:静穆的哀伤。

  无论是西方现代绘画还是中国传统绘画,都以借物抒情,彰显超脱、高尚为最高艺术境界,着力于对人生内在精神生命力的探求。梵高曾经说过:“芍药属于简宁,蜀葵归于郭斯特,可是向日葵多少该归我。”中国画家徐渭也曾经宣称:“青藤是我。”中国画家石涛的“远尘”与高更的“远离资产阶级文明”如出一辙。由此可见,西方现代绘画与中国传统文人的艺术精神也有相似之处。虽然他们具有不同的特定时代背景和文化特性,但它们作为创作主体的个性精神,恰是深入挖掘艺术精神性思想精髓的重要依据。

  个别哲学家曾经谈到,真正的艺术品应该具有比美感上的满足更加重要的意义,创作者应该在创作和理论思考上更加注重对绘画本质——艺术精神性的关注。在真正的艺术家眼里,关照艺术精神显然要比感受现象重要得多。

  我们必须有这样的认识,艺术价值的体现既在于形式和内容,然而更在于精神。

扫描下载库拍APP

扫描关注带你看展览

扫描关注新浪收藏

文章关键词: 徐渭石涛梵高

分享到:
收藏  |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