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豪收藏家为何拍下玉玺后失联

2017年01月16日 14:35 中国文物网
微博 微信 空间 分享 添加喜爱

  作者:魏鼎

  近来,一则“温州商人海外拍得乾隆玉玺后失联”的新闻,成为微博、微信上热议的话题。外行看热闹:集体围观富豪一掷千金的“爱国藏宝秀”;内行看门道:煞有介事地点评文物的真赝优劣,指摘竞拍者的失信爽约。

  纵观整个事件,从国内著名“土豪收藏家”刘某率先质疑“买家杜圣博在拍卖之后三天就和拍卖公司失联了”。一时间,各种议论甚嚣尘上;到法国德鲁奥拍卖公司和杜圣博本人出来“辟谣”。媒体和舆论的立场随之调整,继而观望事态发展;直至剧情反转,杜圣博借微信朋友圈暗示自己已经完成此前1.6亿元拍下的“乾隆御笔之宝”玉玺的款项支付。而围绕此话题的纷纭聚讼终于平息。

  什么爱国行为,温州人的面子,中国人的诚信,以天价购买一块“石头”有炒作之嫌……是人们作出的多元解读。对这些说法一一斟酌,又好像都不能站住脚。

  正如早就有人一针见血地指出:最终成不成交、提不提货,跟爱不爱国、温州人的面子没有半毛钱关系。只跟商人们追逐利益的最大化有关系!换言之,为买玉玺的个人行为贴上爱国标签,是风牛马不相及的宏大叙事,恐怕也是爱国粉的自作多情。

  仁、义、礼、智、信乃儒家五常,中国古人以“信”为立身之本,商人更将“诚信”“信誉”视为生命。而回到事件本身,买家杜圣博所遭受的众多质疑中最要命的一个也是“诚信”问题。

  暂不论舆论指责有无道德绑架的嫌疑,一般媒体和公众是外行,作为屡创世界艺术品成交记录的大买家,刘某当然知道拍卖之后的成交结算本身有一个周期。况且涉事拍卖行早已表示“失联”一说不成立,并拒绝透露买家相关信息。如此急不可耐地挺身而出,让人不免揣想其动机。难怪杜圣博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刘某就是想炒作”。至于炒作不炒作,你炒作还是我炒作,对于公众来说,可谓虚虚实实难以分辨。况且刘、杜两人皆为地地道道的商人,把炒作当成商业手段,本也无可厚非。

  除了这些或鲁莽灭裂,或漏洞百出,或离题千里的议论,也许还有一个有趣的现象被众声喧哗所淹没了。试想,竞拍玉玺本来属于个人的商业行为,何以竟引来媒体和舆论如此高度的关注?继而一次又一次被推入公众议程?这方乾隆帝用过的石头印章(恕笔者不太恭敬)又有何艺术价值?是否就是人们口中所说的“国宝”?

  其实,关于这件拍卖品的负面点评早已不胫而走。有拍卖业专家分析该玉玺即便是真品,价值也不高,因为乾隆玉玺存量很大,且此玉玺在其中并不具有特殊意义。有收藏家甚至指出:“此印可以确认并不是‘宝薮’(乾隆印鉴集)上的那件‘乾隆御笔之宝’,因为上面的印文明显不同。一亿六千万买一件寿山石玉玺,真是为买家捏把汗。”

  笔者曾私下与一位文博专家聊起当下的收藏乱象,这位专家认为鉴赏古代艺术品,首先要提高个人的审美水平,其次才是看真假。近现代的收藏大家罗振玉、张伯驹等人,不仅是收藏家,更是鉴赏家和研究者,一生虽然收藏甚丰,却从未以财产视之。如今中国富豪的收藏沦为纯粹的商业行为,拍卖行乐于炒作热门题材,媒体和公众的趣味亦步亦趋,早已背离“博物君子”之本义。

  当人们醉心于文物所彰显的赫赫皇权,惊叹于拍卖价格的高昂时,不妨关注一下文物本身的艺术审美价值。毕竟,与富豪们“有钱就是任性”的行为相比,“美”和一般人更有关系。

扫描下载库拍APP

扫描关注带你看展览

扫描关注新浪收藏

推荐阅读
关闭评论
高清大图+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