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艺术市场 作者:胡懿勋
大陆私人美术馆约有三种类型,其一,由房地产商投资建置的;其二,由私人企业或收藏家经营;其三,由金融或国际企业机构设置。这三种美术馆以房地产投资者最大宗,约佔90%以上,但能够正常以美术馆模式营运的寥寥无几,其他两类数量稀少,反而有较为正规的表现。
上海外滩美术馆在洛克菲勒集团的支持之下,举办了几场分量颇重的展览。
模糊的营利非营利
如今,私人美术馆不断地传出盛大宣传然后默默歇业或停建的新闻下,为什么仍有这么多的地产商投入私人美术馆的建置呢?究其实,有内在与外在两个因素,促使大陆的私人美术馆有超过九成是由地产商负责建设经营。外在因素是受当地政府政策的促进作用影响,以建设美术馆这类文化公益事业为名义(或包含这个内容)则容易通过取得土地的审核,在赋税和时效上均能获得实利。而地方政府除乐见房地产开发商兴建文化公益建筑之外,有时候也以执政的立场‘促进’(或劝说)这些商人为地方贡献力量。这个外在的作用往往给地产商带点压力,需要他们支持地方政府的施政业绩,例如,搁置荒芜的烂尾楼也需要处理后续的烂摊子,而开发房地产之余,新建的私人美术馆当然也成为一种为地方投入公共建设的‘保证’。 内在因素是房地产商在后续经营上的如意盘算,他们在无法不断地烧钱去养活一个公益机构的前提之下,必须为美术馆规画能营利的机制以求自负盈亏地运转下去。最容易的方法以举办展览并能销售作品为优先,其次是举办展览低价收购或接受作品捐赠,累积地产商艺术品投资的资本,举办展览或销售作品的同时,将场地出租以减轻成本的支出,也是这种经营常见的模式。我们似乎对上述这种经营的方式非常眼熟,原因是它几乎和大陆多数的画廊经营方法完全一致。掌握朝向营利的预想并不能保证美术馆可以维持下去,对当地政府的文化施政业绩也不见得有显著的助益,反而,造成许多的无头公案、悬案,让社会大众频频猜测。
‘上海?洛克外滩源’计划是外资进行大规模商务地产重建和开发的项目之一,包括对原先在1840年代后期为英国领事馆在内的十一处历史建筑和五个新建筑的翻修。 必须谋利却不如想象的美术馆经营
最后,我们可能还需要追究一连串耐人寻味的问题,以便找出‘美术馆时代’这样美好的时机来临之时,私人美术馆却歇业关门风潮同时大作,这其中有何道理呢?许多的私人美术馆成立后,他们为当代艺术创作者举办了各种画展,并以低廉价格收藏了相当数量的作品,私人美术馆在销售展览作品或馆藏品并没有受到严格的法律约束,运用几种简单的方式可以在不违法的前提下,以销售展(藏)品维持营运,然而,他们终究都没有达成这个理想状态。我们不禁要问,关门歇业的私人美术馆究竟买的是什么作品做为馆藏?他们又举办了什么当代艺术展,连卖展品的机会都没有?当私人美术馆歇业之后,那些馆藏品流落到哪裡了?归纳起来,可以这样说,究竟是哪些人在经营私人美术馆,会让他们无以为继。
我想,除了专业经营的能力不足之外,更需要从大环境看,一则是私人美术馆设立的目的复杂,促使在经营上必须谋利却不如想像。再则是私人美术馆的建设不是以私人收藏的饱和运转为根基,而是从‘附加价值’的点缀作用设立私人美术馆,在根本上就没有能扎根的土地,自然要存活就更困难。若是经营规模不健全,无法取得周边资源的养分供给,也遑论成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