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便宜大师(华刚兄)
我一直想知道一个问题:艺术品能否成为硬通货,能充当货币进行等值交换吗?
硬通货是指一直能恒定保持高价值量的货币,在全球范围内能被广泛接受,在市场上具有极高的流动性。那么艺术品与硬通货之间有没有必然的关系?
艺术品、地产、股票已经是全球公认的三大资产配置投资工具,当一部分人仍在对房地产投资暴利时代存有幻想的时候,在过去多年的投资收益却年年递减。于是,国内的一部分“先知先觉”的人已经开始腾挪至艺术品投资领域。是的,这些“先知先觉”的人是那些拥有庞大资金,掌握着深厚的社会资源,他们可以把名贵艺术品当成一张名片,自主的在市场上进行交易,在他们这个层面上,艺术品可以自由流通,充当富豪阶层的一张身份凭证。
就好像我们的中国首富王健林先生,他早在90年代就涉足收藏,包揽傅抱石、李可染、吴冠中和范增等大家的核心作品。在他那个时代,艺术市场还没完全兴起,只是那些“先知先觉”者对艺术藏品的敏锐察觉,才会走进收藏这个殿堂。在90年代,书画艺术品能在官商阶层上相互流通,没有大规模的运作。王健林说他的藏品增值了1000倍,因为他是以当年的艺术品价位、当时的货币价值买入,而当时的人民币的价值到了现在,按照当前的通货膨胀的程度,其贬值率达到了1000%,按王健林以650万元买进的傅抱石《龙盘虎踞》,到今天必须以6.5亿元卖出,才能实现保值的可能性。这两年艺术市场低迷,单纯通过拍卖行的拍卖方式获得盈利,这恐怕不现实。包括他的1.27亿莫奈名画、1.72亿毕加索名画《两个小孩》,基本是赔钱赚吆喝的买卖,王中军2.07亿元买下曾巩《局事帖》,若想增值卖出获得充分的收益起码要10年后,里头还要考虑到人民币的贬值率。
当然,富豪群有他们处置艺术品的高端方式,人家可以把艺术品当成一张彰显身份的名片,有专业的顾问团队,有自己的理财渠道,想学他们那样玩,除非你比蜘蛛侠还要超人。
对于工薪阶层而言,是缺乏足够财力去投资这类高端稀缺艺术品的,妄想凭一己之力去“捡漏”更是奇葩想法,试想当下的市场的漏已经捡完了,与20年前的古董满天飞、廉货满大街的时势不可同日而语了,试想连做了几十年收藏的“国宝帮”都被赝品打败,除非工薪一族祖上积德,留下“重器”,不然工薪阶层做古董收藏实无胜算。
捡“古董”不行,那么学工薪族藏家吧,譬如宫津大辅。宫津大辅可是很早就介入艺术品收藏了,他买入草间弥生是在她成名之前,如果国内的工薪族收藏低档次的或者二三流艺术家的作品,这难以获得好的投资收益,本身二三流的艺术品就没什么升值潜力,连名家的精品与应酬之作之间的落差也是巨大的,更不用说缺少炒作点的二三流的艺术品,除非有人特别喜欢。
那么,可不可以去投资一些年轻的艺术家呢?他们的还没成名,作品的价格也相对低。这里面的风险也很多。首先,你必须具有绝对专业的眼光,能看清他的现在和未来,你能预判到年轻艺术家有着光明的前景,就像尤仑斯当年发现曾梵志、岳敏君那样的“奇人高士”,但这类“奇葩”在90年代的时候是少见的、独一无二的,现在艺术家非常多,艺术作品也撑满了当下市场,你想从中挑出独一无二的潜力品,那比买中一百万彩票还要难。
能被写进美术史的,基本都是变革时期的弄潮儿,大多数人只算为跟风一族。这些高技术的专业行为,工薪一族精力时间有限,不能触摸太深。所谓的“押宝”,那肯定是你对“宝”有着绝对的钟情,你喜欢这些宝贝,相信你曾授业于艺术专业,有着独到的眼光,重要的是,你更倾心于收藏,而非投资。
因为投资一定要牵涉进市场,我赞成“有市场潜力的艺术品,一定是艺术价值高的”,但其实并非高艺术价值,一定会有高价格的市场。看黄宾虹的画,你会觉得比张大千更有学术价值和艺术潜质,但这么多年的拍卖数据证明,张大千、傅抱石的“卖相”比黄宾虹强悍,启功的书法为何比林散之卖的贵,因为启功的地位摆在那啊。工薪阶层做收藏,除了专业眼光,还要看作品的“卖相”,看艺术家地位,这说法很俗,却是真理。这么说吧,你看中的艺术家,一定要被市场相中,获得市场资金的青睐,并非单一看艺术价值。就等于买股票,市盈率低的优质股,没有庄家出力,股价不涨,缺乏“卖点”的收藏品,也同样不会升值。
工薪阶层不要盲目跟风富豪大咖的收藏神话,那是小圈子的传说,他们的收藏神话放到你身上未必就适用,他们赚的是人脉资源、资金流通,赚的是名声和标榜。作为工薪阶层,真想学他们那样赚一桶金,还不如投资一种艺术爱好,培养艺术审美情操。若论赚多少钱,可以忽略不计。艺术品、收藏品不是硬通货,它应该属于你生活的雅玩,它打动了你,于是成了你的收藏。
有行家这么说:“国内艺术品市场‘遍地可见投资者,惟独难寻收藏者’的尴尬现状。爱好是基础,增值排末席。”盛世做艺术品收藏确实得到富裕群体的青睐和追捧,说穿了,这其中的蛋糕很大很诱人,若你喜欢这款口味,不妨进场,若是为了投资,请慎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