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头的金缕玉衣暴露文物市场乱象

2017年04月04日 06:30 新浪收藏 微博
微博 微信 空间 分享 添加喜爱

  近日,西安古玩市场上出现了不得了的东西:金缕玉衣。要知道这种金缕编成的玉衣,是汉代皇帝死后才能穿用的殓服。这样难得一见的国宝,如今光天化日之下躺在街头上,自然引发各路围观。

  就在几年前,“金缕玉衣作假案”轰动一时,文物鉴定行业、专家学者乃至市场都收到很大的冲击,如今这“金缕玉衣”又悄然出现在了城市街头。按照商品的原则,肯定是因为有市场、有人购买,才会有人卖,也不想想,金缕玉衣可是国宝,我国目前已经出土金缕玉衣的墓只有八座,你在大街上看到的能是真的吗?可是偏偏有人信!

  “文物收藏热”现象已经出现好多年,热度一直不曾降下来。中国人对文物的热爱由来已久,当然最主要的原因是中国是当之无愧的文物大国,“上下五千年,纵横十万里;经纶三大教,出入百家言”,华人对中华文化的浓厚兴趣深入骨髓。除此之外,也与人们生活水平逐渐变好有关,物质上和精神上都有余力去关注文物和文化。这本是一件好事情,可总是出现一些文物收藏乱象,令我们的文化蒙羞。

  借此乱象,徒有其名、浑水摸鱼者层出不穷,假的令人发指的文物到处可见,鉴定证书满天飞,“专家滥”已成泛滥之势。那些“金缕玉衣”也就是在身上镀了一层金而已,并没有玉的成分,称不上真正的“金缕玉衣”,有的直接就是竹子做的,作假也用点心好不好!真假难辨,鱼龙混杂,不仅是指文物,还包括整个收藏行业,整个利益链条。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天下熙熙,皆为利兮;天下攘攘,皆为利往。文物造假皆为一个字:利。一方面是假文物、假古董充斥市场,另一方面是文物鉴定机构良莠难辨。假文物泛滥让绝大多数民间收藏者做了冤大头,无疑是一件很“悲催”的事。

  文物市场乱象丛生,根本原因在于法律缺失。我国民间文物流通始终处于法律的空白地带,对文物造假牟利行为缺乏法律规范。众多的古玩市场、鉴定机构只有工商执照,游离在文物部门监管之外。显然,当民间收藏热如火如荼时,文物市场出现了法律真空,而《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又不适用古董买卖,收藏爱好者买了假文物,难以通过《消法》维权、索赔。

  文物市场乱象亟待道德规范与法律监控双管齐下。文物鉴定是一门科学和高深知识,不可缺失严谨的治学精神与职业操守。法律规范是治乱利器,要打造从文物鉴定、拍卖、市场管理、打击赝品“一条龙”的强有力地监管链条,这既是对文物、文化的保护,更是对消费者权益的保护。

  文/牛玲玲

  来源:长江网

扫描下载库拍APP

扫描关注带你看展览

扫描关注新浪收藏

推荐阅读
关闭评论
高清大图+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