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学分布,但求平正;
既知平正,务追险绝;
既能险绝,复归平正。
初谓未及,中则过之;
后乃通会,通会之际,
人书俱老。
—孙过庭《书谱》著名论句
不管书法还是绘画,达到高境界最需要的是时间,就像炖一只老母鸡,时间不到、火候不到,最终的味道就不可能到位。现在很多搞书画的人年纪轻轻就敢称家,这就如同用高压锅炖老母鸡,烂是烂了,但没有味道,或者说味道不够。只有时间长了,人变老了,人老则意味知识广泛、阅历丰富、修养更高、道行精深,到此境界或意境方能“人书俱老”。
“通会之际,人书俱老。”孙过庭用极简洁的话语指出了书道研习的演化过程,即从开始的平正,走向险绝,最终又归于平正。指出书法艺术需要艺术家用一辈子去钻研,乃至直到晚年书法艺术方能走向成熟的“老”境,即中国书法具有大器晚成的特征。
这个“老”不单指年龄,更是一个中国文化、绘画、独特的美学概念,指攀登美学上的高峰,达到老辣、老到、老而弥坚的境界。此话虽讲的是书法,其实道出了中国书画、艺术、文化的至高境地。
中国文化讲求积淀,杜甫以“庾信文章老更成,凌云健笔意纵横”赞美庾信的文章到了老年笔力更加雄健,又以“丹青不知老将至”赞美曹霸沉浸在绘画艺术中竟不知“老”之将至,而杜甫本人晚年的律诗也显示出非凡的艺术功力,攀登了诗歌的高峰。
诗和书画,都是中华文化千年积淀的载体,它们会随着时光的积累愈发成熟、老而弥坚。齐白石六十岁以前的画尚未成熟、还欠缺火候,六十岁以后才像样,此后渐入佳境、越画越“老”越大气,到了七八十岁就达到巅峰了。
大书画家都会经历一个“衰年变法”的过程。
齐白石的“衰年变法”非常有名,1917年齐白石去北京,其画作得到时为北京画坛领袖的陈师曾的赏识,并在他的劝告下走上“衰年变法”之路,自此“扫除凡格”、在艺术上攀登了国画的高峰。
赖少其七十高龄开始“丙寅变法”,在传统的中国画中吸收西方的后印象派等,体现出艺术上的激情和浪漫。
黄宾虹的绘画也历经从“白宾虹”到“黑宾虹”的演变,元人吴镇因素天然、黑密厚重的积墨风格,把前人的积淀往更高更深处挖掘,方达到艺术的至高境界……
我们要推动中国文化艺术进一步发展,要认识“人书俱老”这条中国文化的独特规律,在艺术发展中要珍视前人的成就,不要轻易否定他们,但这并不意味着止步不前,而是在传承他们文化遗产的基础上往更深处挖掘。
当然,领略了这精神也并不是说要到老了才开始好好研习、成熟其书画,在中青年时期要好好积累和吸收中国文化,也包括西方古典主义和现代主义的营养,以此为积淀再积淀,为以后逐步可能达到的“人书俱老”的至高境界而不懈努力攀峰。
来源:书法入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