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为什么不爱去博物馆

2017年06月02日 07:58 中国新闻网
微博 微信 空间 分享 添加喜爱
科技馆内聚集在一起打游戏的孩子 科技馆内聚集在一起打游戏的孩子
无法使用等待维修的展品 无法使用等待维修的展品

  来源:北京晚报

  带孩子去哪儿过“六一”?不少家长把目标锁定在了博物馆。“寓教于乐,既长知识又长见识。”不过,家长们的想法却似乎引不起孩子们的兴趣,“没意思”、“没劲”成了孩子对一些博物馆的评价。

  本报记者近日走访了几家博物馆,发现有的馆内展品陈旧、内容过时,有的解说词太过专业让人难以理解。一些孩子走马观花在馆内逛上一圈后,就聚在一起掏出手机打起了游戏。

  博物馆该如何与时俱进,才能抓住孩子的心呢?

  中国电影博物馆

  互动项目半数在“沉睡”

  “海战模型拍摄”维修中、儿童区互动项目有破损……中国电影博物馆号称世界上最大的国家级电影专业博物馆,但记者参观了七八个互动项目,其中只有一半能参与,其他都处于维修或停止状态。

  电影博物馆博览区应该是最吸引人的,这里不仅可以展示电影制作技术、揭示电影制作的奥秘,参观者还可以亲自动手做录音、拍短片、体验电影制作过程。

  然而记者观察发现,这些本应最吸引孩子的互动项目大部分都在“沉睡”。

  在“海战模型拍摄”玻璃墙内,“海面”漂着几艘“战船”,设置了喷绘天幕、造风造浪等多种手段营造海战场面。然而玻璃墙的正前方却竖着“正在维修中”的指示牌。不少小游客只能扫兴而归。

  让小游客同样的失望还发生在“战火模型”、幻影成像等展区。在让游客参与互动的“蓝幕拍摄体验”项目中,游客可以体验拍电影时的合成效果。“好多项目都停了好多年了,就2007年刚开馆那一两年能用。”一位工作人员回忆。

  记者发现,惟一可以让儿童参与活动的电影动画展厅问题也不少。一台演示动画形成过程的模拟设备,是一个放倒的圆盘,图片按照顺序在圆盘内放好,当圆盘转动起来,就能看到图片渐渐动起来,形成动画效果。然而将圆盘转动起来的把手已经不见了,“我半年前来的时候,这个把手就不见了,这么长时间也没人修。”一位参观者说。

  除了硬件设备有不少损坏,展览区有的信息还停留在2007年开馆之前,却不见更新。参观者周先生曾在展览区发现一位老导演的信息,掏出手机上网一搜,那位导演早在几年前就已经去世了。另外,《黑猫警长》、《三个和尚》等动画片设计原稿被放在玻璃柜里,虽然旁边写着禁止使用闪光灯,但由于没人管理,有些游客照用不误……

  孩子评馆

  7岁的乐乐跟着父母来过两次中国电影博物馆,间隔时间一年左右,然而乐乐发现场馆几乎没有变化,坏了的转盘把手还是坏的,正在维修的互动演示还在维修。“这个博物馆没啥意思,能玩的东西太少了。”本来对电影很感兴趣的乐乐,在电影博物馆却找不到乐趣。父亲周先生也认为,博物馆应当增加互动内容和趣味性,“电影本来就是贴近生活的艺术,如果自己能在博物馆里体验一下当导演、当演员的感觉,就算博物馆位置再远再偏,我也愿意带孩子来。”

  中国科技馆

  解说词“看不懂”

  记者游览展馆发现,由于展品旁的解说词不够通俗易懂、部分设施损坏无法正常使用等原因,前来参观的一些学生对于科技馆内的展览似乎兴趣不大,在馆内草草浏览了一圈,便三五成群地聚集在一起,掏出手机等电子设备玩起游戏来。

  走进主展厅,离心力运动、分子运动、丁达尔现象、碳14定年……几乎所有展品都设置了与参观者互动的内容,只要按动按钮或是转动把手,展品就能够展示出不同效果,旁边的展板上则用中英文写有这一科学现象的解说词。然而记者发现,学生们在展品前的停留时间往往不过几秒、十几秒钟,按动一下按钮,或是拨拉拨拉展品,便兴趣索然地离开。

  在一台可以制造出“丁达尔现象”的展品前,一名学生摆弄了两下展品,又看了看旁边贴着的解说词,摇了摇头说,“不知道这是干什么的,解说词没看懂”。而在另一台模拟钢铁冶炼的展示机器前,一个孩子正反复上下扳动机器上的操纵杆,显示屏里的画面不停闪动、变换。记者伸头看到,操纵杆的上面贴有一张大大的警示牌,上面明确写有“选好节目静静看,莫将摇杆反复扳”的提示语,但几乎没有一个孩子遵守。

  “没劲,玩别的去吧。”记者在展厅内发现,不少孩子对于展品完全是抱着“图新鲜”、“看热闹”的心态,发现展品能动、能变换图案,就上手玩两下,但对于背后蕴含的科学知识却完全提不起兴趣了解。不少学生三五成群地聚集在一起,从书包里掏出手机或ipad,围在一起玩游戏。很快,空荡荡的展厅里便响起孩子们大呼小叫的嬉笑声,身边的展品再没有一个学生愿意看上一眼。

  孩子评馆

  上小学四年级的牛牛参观完了说,解说词太难了,要是有人能在旁边像老师一样给讲解一下,就好了。

  “我作为一个成年人,看完这些解说词都不明白什么意思。”母亲石女士表示,科技馆是否可以考虑将展品分级,使展品适合不同年龄段的人群,让小学生、初中生、高中生都有能看懂的内容。另外,解说词可以更浅显易懂一些,大段大段专业术语,很容易拒人于千里之外,让人看几句就觉得枯燥无味。

  北京自然博物馆

  化石是真是假没人说得清

  位于天桥地区的北京自然博物馆,是一家建于上世纪50年代的老字号国家级博物馆,馆内不乏稀有珍贵的历史藏品,但一些藏品的介绍却乏善可陈。

  过了安检进入大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古爬行动物厅”。其中一架高3米左右的巨大恐龙化石矗立在大厅中央,进来参观的小朋友们一看到便止不住发出惊呼,纷纷跑到围栏边仔细端详。“妈妈,这个化石是真的还是假的啊?”一位五六岁的小姑娘带着困惑的表情仰头问。这位母亲仔细查看了下恐龙化石的介绍牌,但一无所获,“这上面也没有写,估摸着是真的吧。”

  记者带着同样的疑惑询问了展厅内的工作人员,工作人员的回答也比较含糊:“这里大部分恐龙化石都是真的。”但究竟哪些是真的,哪些是仿品,工作人员也解释不清楚。在“动物—人类的朋友”、“神奇的非洲”等展厅均存在着类似情况:标牌、展板里的介绍内容十分简略,有些甚至只有名字没有基本信息介绍。大人能了解到的展品相关知识少而不精,小孩子们也只能图个新鲜好玩。

  记者还发现,参观者中不乏有坐婴儿车的小朋友,但整个场馆里并没有电梯,家长们只能抬着婴儿车上上下下。除了上下楼方面没有便利设施,记者还发现馆内的休息座椅也很少。一楼的过道两侧各有四五个座椅,二楼过道上有七八个。下午3时左右,馆内已有不少游客脸上露出倦容,但逛累了又没地方歇脚,有的直接坐在了楼梯台阶上。

  孩子评馆

  8岁的鑫鑫从小就爱逛自然博物馆,“有些展品很有意思,但又没有更详细的介绍,我就只能记下来,回家让大人帮我查。”鑫鑫记得,他第一次来自然博物馆的时候,就对大厅中央的大北极熊特别感兴趣,但是没有介绍资料,还是回家之后妈妈帮他查阅的资料。

  而母亲刘女士则对场馆的空气质量有些意见,“馆里的通风条件不太好,都不敢带着孩子多待。”刘女士还表示想看到更丰富的介绍内容,“如果配上深入浅出的文字介绍,会更有科普价值和故事性,要不这样优秀的展品无法被人了解赏识,就白白放在这儿了。”

  叶晓彦 张楠 李怡 J224 J204

扫描下载库拍APP

扫描关注带你看展览

扫描关注新浪收藏

标签: 博物馆孩子

推荐阅读
关闭评论
高清大图+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