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观展体验有点小尴尬

2017年06月06日 11:57 中国新闻网
微博 微信 空间 分享 添加喜爱

  本报记者 陈涛 实习生 王广燕

  临近暑期,汇聚了众多经典藏品的京城各大博物馆又迎来一波波观展高峰,从国家博物馆到首都博物馆,时不时就会遇上一轮游客限流。不过,比限流更令人苦恼的,还是步入展厅后遇到的一桩桩看似不大,却又很影响观展体验的麻烦事儿。

  场景一 无人讲解的“糊涂游”

  56岁的易阿姨就住在与首都博物馆一街之隔的小区,赋闲在家的她总喜欢到展厅转转,看那些从外地博物馆精选而来的展品。昨儿临近正午,她想趁人少瞅瞅开幕不久的新展《美·好·中华——近二十年考古成果展》,不过直到下午四点多,将近5个小时里她都没能遇到讲解员。“要是有人给讲一讲当然更好了,好多东西只能看个外形儿,完全不懂背后经历过什么,太可惜了。”站在这批发掘自国内200多座考古遗址的文物前,易阿姨连连摇头。好在离得不远,她打算过两天再来碰碰运气。

  对于有人反映讲解员太少,首都博物馆的工作人员给出了解释,展馆里每天都会安排几场志愿者讲解,只是由于志愿者的时间并不固定,需要参观者到前台咨询当天讲解的具体时间和展厅。

  国家博物馆的情形也好不到哪里去。前天,一批来自某单位的参观者围着讲解员饶有兴致地听故事,人群外围还有好多伸着脖子蹭听的。原来,预约讲解服务目前只针对团体参观者开放,由于语音设备声音较小,离得远的散客很难听得仔细。即便部分展品可以通过微信获取解说语音,但此类“自助解说”适用面并不大。几番努力下来,不少参观者只得在珍宝面前来一次走马观花般的“糊涂游”。

  场景二 席地而坐的“休息区”

  在展厅逛得累了,自然想到休息区小坐一会儿。想法是好的,可现实不给力。几乎在任何时候,都能在国家博物馆一楼大厅的台阶上,看到五六十名参观者席地而坐,或盘腿或抱膝,场景着实“壮观”。

  “整个场馆参观下来,可供休息的地方非常少,有点儿累!”在二层一个展厅的留言簿上,一位参观者如是抱怨。记者发现,在偌大的这层楼,只有两侧电梯间旁边设置了几条长凳,估摸也就能坐上一二十号人。与每天成千上万的参观人数相比,实在是杯水车薪。身为国家历史文化展陈的最高殿堂,国博不仅空间大,馆藏也十分丰富。这对参观者来说,固然是幸事,可许多参观者逛累了,只能就近在大厅、楼梯旁和展厅外席地而坐歇脚,毕竟不算文雅。

  首都博物馆情形稍好些,在博物馆中部的一些展厅外都有不少长椅。有了名副其实的休息区,养足了精神的参观者在馆内逗留得可以更久些,也能带走更多精神食粮。

  场景三 路线不明的“迷魂阵”

  在先贤文明中一番遨游后,待要作别时,却发现竟然走不出去了。

  “你到底在哪边展厅,我怎么去找你?”前天,小吴在国家博物馆内一边着急地东看西看,一边与同伴打着电话。在逛完一处展览后,找不到指示牌的他只得一次次奔向安保人员询问怎么走。这并不是个案。“有的地方走到尽头后,根本不知道下一步该走向哪里。”在展厅留言簿上,一位参观者写下不算圆满的观展经历。

  除了博物馆内的路线缺乏指示,国博外侧的多道围栏也平添了找出口的复杂性。一支中学生队伍在参观完展览,走到出口后左拐又步入了进馆的安检区。“为什么出馆还要安检?”面对一名学生的疑问,安检人员很是无奈:“因为你们走错方向了!”

  后话

  烦心事儿固然不少,可京城博物馆还是有许多值得称道的人性化服务,比如,提供便利的自助饮水处、残障人士可免费租用轮椅、为哺乳期母亲提供母婴室等。作为不少人的第二课堂,博物馆肩上的担子不轻。期待它们在展示精品文化艺术的同时,也能兼顾参观体验的提升,让人们从展品里获得的愉悦感少打些折扣。

  来源:北京日报

扫描下载库拍APP

扫描关注带你看展览

扫描关注新浪收藏

标签: 博物馆

推荐阅读
关闭评论
高清大图+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