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声光电主宰的公共艺术你期待吗?

2017年06月17日 01:04 新浪收藏
微博 微信 空间 分享 添加喜爱
可以互动的“旋转银河”可以互动的“旋转银河”

  随着互联网、数字技术的应用与革新,新媒体的应用与实践在当代社会越发明显,人们与世界共处的方式在迅速改变,折射在艺术领域,越来越多的新媒体艺术开始介入公共艺术领域,新媒体艺术也日益成为公共艺术的一种表达方式,使得我们的公共艺术不再是单一的城市雕塑,并逐渐的重塑我们的城市,人们的生活方式和认知世界的方式,那么被声光电艺术所主宰的世界将会是怎样的?这样的世界你期待吗?

  当新媒体艺术遭遇公共艺术

  “太炫酷啦”很多进入到佩斯北京“花舞森林与未来游乐园”展览中的观众都会不约而同的发出这样一句感慨,每天都会有上千观众排队观看这场展览,在这个由声光电所塑造的艺术世界中,人们既有的认知艺术的方式和经验被颠覆,实现了人与艺术的真正互动,从触觉感官到心里对人们产生全面的影响,而这是其他艺术展览很难达到的效果,这也正是新媒体介入公共艺术的魅力所在。

“花舞森林与未来游乐园”展览现场“花舞森林与未来游乐园”展览现场
“花舞森林与未来游乐园”展览现场“花舞森林与未来游乐园”展览现场
“花舞森林与未来游乐园”展览现场“花舞森林与未来游乐园”展览现场

  比如作品《花之森林,迷失、沉浸与重生(Flower Forest, Lost,Immersed and Reborn)》将时间和空间相结合,让空间展现不断变换的季节。充斥在空间中的花朵也会随时间推移,生长、开花、凋谢、枯萎、死亡,这一反复过程赋予了脆弱的花朵另一种生命力。观众置身其中仿佛置身花海,花朵充斥在观众的全身,仿佛与花朵融合到了一起,另外一件作品《水晶宇宙》由上万个LED灯所构成,用发光粒子组成了一种充满无限感的未来世界,观者走入这个空间之后,仿佛置身于光的世界,所有的光线以观者为中心向四周无限延伸,让进入这个空间中的观赏者能够藉此与光完全融为一体。此外在作品《被追逐的八咫乌》中,八咫乌在空间中相互飞翔追逐,同时会留下一道光影般的飞行痕迹,彼此或与观者相撞时化成花朵。当观者聚集在一处时,作品的中心也会逐渐趋向于观者的所在位置,这种沉浸式作品的交互体验让参与者的存在改变了作品。

“花舞森林与未来游乐园”展览现场“花舞森林与未来游乐园”展览现场
天工开悟——当代公共艺术主题展展览现场呈现作品天工开悟——当代公共艺术主题展展览现场呈现作品
天工开悟——当代公共艺术主题展展览现场呈现作品天工开悟——当代公共艺术主题展展览现场呈现作品

  这些与高科技相结合的声光电交互作品,在2017首届中国城市公共艺术展和天工开悟——当代公共艺术主题展两场展览中也可以见到,比如在“当代公共艺术主题展”中,有一件作品,当你从正面观看的时候会看到一张非常炫酷和充满科技感的脸,但当你从侧面观看的时候,会发现墙面上凸出的只是一张没有任何装饰的石膏脸谱,这就是科技与艺术结合的魅力,这件作品利用了数字投影技术,制造了一个即虚拟又真实的世界。此外展览中还呈现了VR等虚拟现实的作品,在“首届中国城市公共艺术展”也同样呈现了很多新媒体作品,比如青年雕塑家陶都罕的作品是一串多种造型灯的组合,艺术家想要呈现万物多样的生长过程,这次展览想要探寻的是城市公共艺术发展的新区间:“某种程度上,公共艺术对科技的关注、采用,是公共艺术探索科技美学的重要前提,在这一点上,它与城市建设具有类似的目标追求,即通过最新、最前沿的科学整合,更好地为城市与公共艺术的创作服务。”

多媒体艺术与建筑结合形成的公共艺术多媒体艺术与建筑结合形成的公共艺术

  而在“当代公共艺术主题展”学术主持黄丹麾看来:“网络化、数字化是公共艺术目前乃至未来的必然走向,将最新数码技术、影像技术、多媒体手段纳入创作,是艺术与技术互动、共生的典范,它代表了当代公共艺术的最新趋向,具有无限的发展潜力和拓展空间。”

多媒体艺术与建筑结合形成的公共艺术多媒体艺术与建筑结合形成的公共艺术

  那么新媒体与公共艺术结合的情况是怎样的呢?通过当下众多的活动,比如花舞森林与未来游乐园、2017首届中国城市公共艺术展、天工开悟——当代公共艺术主题展,再结合去年的北京媒体双年展、首届道滘艺术节、首届隆里多媒体艺术节、深圳新媒体艺术节等等,我们发现当下的很多作品更多的是在美术馆或者画廊空间展示,而不是广泛的介入到城市公共空间,在城市空间中,新媒体与公共艺术的结合更多的体现在建筑上。

  城市空间里的新媒体与公共艺术

  当然,这种体现并不是大家常见的灯光秀,而是更深层次的一种建筑、科技、艺术与人之间的互动,比如2008年奥运会期间建设的 GreenPix ,这是中国第一个光伏发电系统,中国第一个自给自足的有机系统,白天收集太阳能转为电能,并利用这种电能在黑暗中点亮屏幕,还镜像显示每天的天气变化。

GreenPix GreenPix 

  这栋建筑整个媒体立面由2292 个彩色LED 发光点组成,面积相当于24000平方英尺(2200m2)的超大动态内容显示屏幕。因为楼宇正对交通干道,90%途经的人会从车里看到它,而这面幕墙就像一个巨型的户外广告牌。但建筑师希望这面媒体幕墙能够成为一件艺术品。超大的屏幕和特有的低分辨率增强了媒体的抽象视觉效果,相较传统媒体幕墙上高分辨率屏幕的商业应用,GreenPix 提供了一种具艺术特色的交流形式。

  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上海企业联合馆的“魔方”,整个建筑每天会呈现时长8分钟的灯光音乐现场秀,对于2012年最后一个夜晚在上海外滩度过的人来说,那晚的那场4D建筑投影秀绝对是记忆犹新,近10分钟投影在上海外滩万国博览建筑群的4D建筑投影秀延续2012年迎新的传统成为上海新年倒计时标志性活动。这次建筑投影秀的投影载体横跨上海浦东发展银行和海关大楼,长达70多米,投影面积覆盖超过9000平方米,总共采用了34台高度数字投影机进行全程投影,是国内出现过的最大的建筑投影表演。投影内容是与好莱坞《第五元素》技术团队一起合作费时6个月完成的,主要结合外滩建筑物的风格制作的用来展示上海这座世界都市的神奇魅力的动画内容,并且在最后的30秒中非常有创意的把投影的主角换成2013张中国普通老百姓的脸孔,这是照片都是通过微博和官网征集的,寓意全民参与迎接新年的热烈场景。

  去年在杭州武林广场进行了一场据说是亚洲最大的建筑裸眼3D投影秀,在浙江展览馆南侧外墙上,有约3000平方米的投影面积,通过先进的3D投影技术,诗画江南、山水浙江的壮美河山呈现给了观众们,此外,由中国美术学院公共艺术学院院长杨奇瑞担任总创作的大型虚拟实景装置秀《金塔传奇》,通过最新技术合成演绎,讲述了南昌绳金宝塔的传奇故事,影片现场位于江西省南昌市绳金塔。

《金塔传奇》《金塔传奇》

  这种新媒体与建筑结合的艺术形式被称作“媒体建筑”,中央美院建筑学院副院长常志刚在谈到这种艺术形式时表示:“媒体建筑这个现象,最初是一种公共艺术的行为。建筑楼体上有数量众多的窗,通过调亮、调暗、开启或关闭每一个单元窗户的灯光形成图像,并且跟广场上的观众进行互动。这其实就是最初媒体立面的形式。随着 LED 技术的的发展,高层建筑玻璃幕墙的建设,逐渐形成了以 LED、建筑表皮为像素的大型的媒体立面效果。”

《金塔传奇》《金塔传奇》

  而在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院数字空间与虚拟现实实验室主任何崴看来,现在媒体里面分为三个方面:自然光影媒体立面,它一般不涉及新媒体和电光问题,是广义的媒体立面,更趋近建筑设计的范畴。机械运动媒体立面,这种类型更趋近于立面化的机械运动艺术装置。电光媒体立面,它是利用光电技术,结合了新媒体和艺术手段,以照明和影像呈现为主要表现方式的媒体立面。根据灯光照明的技术原理,媒体与建筑立面的关系,以及媒体内容的呈现方式,电光媒体立面又可以细分为四类:内透光类、投影类、自发光等,显示类等。

  莫斯科国立大学向公众展示的建筑3D投影秀。这次项目的投影面积超过5万平方米,超过0.5公里长,使用了212台投影机。动态的9分钟多媒体故事不仅是关于莫斯科国立大学的历史,还包含着代表当代风格的抽象图形的艺术品。

  何崴表示,建筑媒体立面不是简单的立面+大屏幕,经历了产生初期的迷茫,在技术革新、设计和艺术观念的共同作用下,媒体立面逐渐明确了自身的特征,可以概括为:与建筑的耦合性,内容表达的艺术性,与人的互动性。好的媒体立面应该处理好三个方面的问题:其一,与建筑的关系,应与建筑设计理念、建筑立面构造合二为一,成为建筑总体表达的一部分;其二,与文化的关系,应从简单的商业广告状态中脱离出来,将艺术性放在首要的位置上,将自身作为文化传播和艺术表现的舞台;其三,与公众的关系,应关注公共意识,重视公共参与,使自身与市民同呼吸。

  可以互动的“旋转银河”,多媒体艺术家Mark Eats创作的这件交互投影作品,灵感来自于一些自然现象中的景象,旋转的银河,缭绕的烟气,聚集的萤火虫等等,并将这些“景象”展现在观众面前,观众还可以通过自身的运动来改变投影里的视觉效果,时而扩散时而聚集。

  常志刚也表示:“从公共艺术的角度来看,它需要体现和满足出观众、作品、作者三者的互动,只有形成这样的互动,公共艺术才有存在的意义。从这样的本源出发,把建筑媒体化当做公共艺术的手段之一,是为了要实现观众、建筑与空间环境的互动。”

  科技、艺术与人

  人们总是容易被声光电的视觉所吸引,除了上述新媒体与公共艺术的结合之外,现在还出现了与人们关系更加密切的“交互艺术”,中央美术学院费俊教授创作的《屯里的那点事儿》就是非常具有代表性的作品,这件作品为在三里屯举办的北欧艺术节特别创作,是一件通过手机和大屏幕交互的社群游戏作品,任何可以发送文字短信的手机均可参与到游戏中来。

《屯里的那点事儿》《屯里的那点事儿》

  作品中设置了一个类似游戏环境的“三里屯”,这个环境通过现场的大屏幕显示出来,在这个虚拟的场景中有各式各样的店家,例如苹果店,Adidas和Uniqlo专卖店等, 而场景中50多个形形色色的角色是由中外古今不同身份的人物和动物组成(如:兔女郎、玉帝、口罩猪等),这些角色中有政客、商人、购物者、实尚青年、宗教偶像、文化名人、网络红人、小摊贩等等。现场观众通过手机参与到游戏中的角色扮演和其他角色互动,他们可以在游戏中游历Village、隐藏在游戏角色的后面与其它玩家在大屏幕上无所顾忌的对话,也可以通过生动有趣的动画来表达自己的情绪。这件作品将游戏和论坛结合在一起,是希望在这个特定的公共空间创建出诙谐的、极具娱乐性的社区交流空间,为参与者提供向公众发表言论和表达情绪的平台。

  《屯里的那点事儿》  《屯里的那点事儿》

  与《屯里的那点事儿》相似的作品还有798虚拟社区游戏,此外,他还有一项长期的乌托邦项目“姿态云”,在中国模拟完一套动作,用科技手段将之传送到地球的另一端,可以用来发电或者是赚钱等等,总之都是一些听起来都非常有意思和极具未来感的作品。

  在大型的博览会里、在许多商业展示里、在大企业的产品发布会里或者是其他大型活动中,当人们希望与艺术结合的时候,会优先选择新媒体——因为新媒体有声光电,最能够和观众、和公众交流互动。而公共艺术也强调公众的参与性。参与使人们了解公共艺术,也只有在参入过程中才真正实现了公共艺术的价值。

  但是当下也不是没有问题存在,在费俊教授看来,我们当下的新媒体艺术还处在早期的发展阶段:“我们的观众在观看新媒体艺术作品的时候,很容易就从技术层面去理解它。新媒体艺术作品本身带有很强的技术性,而观众们对这些技术的好奇大于对作品本身的兴趣。这种现象的出现一方面,由于缺乏审美经验,观众在面对这样一种新的媒介时表现出猎奇、茫然或者无所适从,这些构成了审美上的局限性;而另一方面是因为我们缺乏成熟的新媒体作品,很多早期的作品会把技术层面的部分裸露出来,当然有些艺术家是有意识地将科技作为一种作品表述的重要语汇来使用,而很多的创作者是由于能力有限无法恰当地驾驭这些技术,导致自己作品更象是技术的演示。”

  但不管怎样,新媒体艺术越来越多的介入到公共领域是不争的事实,新媒体艺术的互动性的特性更加强化了公共艺术的社会特性,互动交流产生了真实情感,人们在感知着艺术家传递的情感的同时也在互动中回馈了自己的真实情感,这种即时性的情感交流更有利于广大受众理解公共艺术作品所要传达的会共识和道德常识。互动的交流使受众感受到与自然、城市的密切的联系,公众的参与性的提高也可以更好的契合到公共艺术作品的社会意义。

  诚如“花舞森林与未来游乐园”展览艺术家工藤岳所说:“通过将科技与艺术相连接,我们也许可以让人们的生存变得更加积极。科技是人道主义的。数字化的概念本身就是去拓展人类的表达,这种利用数字打造的艺术形式将不仅可以拓展艺术自身的边界,还可以改变人们衡量艺术的角度。”

  来源:雅昌艺术网

扫描下载库拍APP

扫描关注带你看展览

扫描关注新浪收藏

推荐阅读
关闭评论
高清大图+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