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码曾梵志:市场崛起与“天价专业户”诞生

2017年08月10日 18:42 新浪收藏
微博 微信 空间 分享 添加喜爱

  《兰台艺术新观察》 撰文 文一刀

  曾梵志曾在一次采访中回忆称:“从1993年到2003年,十年的时间,几乎没有一个中国人买我的作品”,但从2003年之后其作品在拍卖市场便开始屡创新高,尤其是自2007年至今的十年里,曾梵志迅速成为一个不折不扣的“天价作品专业户”。一些曾在1993年到2003年期间收藏过这位当时默默无闻的画家作品的人,无论当时是出于何种心态,在2007年之后若选择出手,他们都会惊讶于这些作品价格上涨的幅度。

解码曾梵志之三:艺术市场崛起与“天价专业户”诞生解码曾梵志之三:艺术市场崛起与“天价专业户”诞生

  1998年,一位美国游客看上了两幅曾梵志画作,并以1.6万美元每幅的价格买下了,其中一幅便是2008年拍出天价的《面具系列:1996 No.6》。当年在香港佳士得春季拍卖会上,这幅作品的成交额高达7635.75万港元,打破了中国当代艺术的世界拍卖纪录。2017年4月3日,《面具系列:1996 No.6》时隔9年再次现身拍场,最终以8900万港币落槌,加佣金后以1.0502亿港币(约合1350万美元)成交,夺得该场拍卖桂冠。从1998年到现在的近20年里,曾梵志的这幅作品价格上涨超过千倍。

  同样是1998年,佳士得拍卖行以尝试的心态在伦敦拍卖会上推出了曾梵志的两幅油画。虽然价格均低于8000美元,这两幅作品仍然遭遇流拍。而到了2012年11月,香港佳士得又一次推出这两件流拍作品中的一件(《面具系列:No.10》),最终以750万港元成交:14年间价格上涨了107倍。

  事实上,曾梵志作品在拍卖市场的轨迹与中国艺术品市场的崛起遥相呼应,他的作品酝酿创作于一个人人戴上面具的时代,价格飙升且广受追捧于面具滑落的时代。

解码曾梵志之三:艺术市场崛起与“天价专业户”诞生解码曾梵志之三:艺术市场崛起与“天价专业户”诞生

  自2003年开始,中国当代艺术家的作品价格开始升温,并受到了国际藏家的青睐。凭借鲜明的个人特点和作品中的“中国符号”,张晓刚(微博)、方力钧、岳敏君、王广义四位艺术家率先在拍卖市场上用价格叫响了“当代艺术F4”的称号,并开启了中国当代艺术“市场化”、“明星化”的时代。2006年3月31日,苏富比(微博)首次在纽约举办亚洲当代艺术专场——“亚洲当代艺术:中国·日本·韩国”拍卖会,四人均创造了各自作品价格的新纪录,中国当代艺术市场呈现出井喷式的增长。

  曾梵志的作品价格也从这一时期开始迅速上涨。2003年至2006年,曾梵志作品的最高价格记录上升至550万左右,2007年首次突破千万,而一幅《协和医院》系列作品同年10月在伦敦拍出了276.4万英镑(约合4146万元人民币)高价。在创下08年7400万的记录后,受金融危机影响,当代艺术市场价格整体下挫,曾梵志的作品仍稳步上涨,平均维持在3000万至4000万。2013年,共有100多件曾梵志的作品出现在市场上,成交率达82%。

  对于中国当代艺术价格屡创新高的情况,曾梵志评价说:“你作为艺术家你根本没有这个能力去控制它,所以我也不敢去对它有什么样的一个预测。当然我从内心是希望它越来越健康。”

  《面具》系列让曾梵志真正进入国际视野。保利香港拍卖有限公司中国及亚洲现当代艺术部资深专家钟嘉贤在接受电话采访时说,《面具》系列有着国际化的可能性,因而受到西方藏家青睐。“它其实是讨论到每个个体在现代社会的生存状况与情感悸动,这个状态不单有中国当代的时代意义,在其他文化社会也会找到相同的个体境遇,因此代表一种普世的人文关怀,能引起跨文化、跨时代的共鸣。”

  旅法艺术评论人余小蕙则在一篇发表于《燃点》杂志的评论文章中写道,另一方面,“因艺术家的中国身份以及画面所绘的中国人形象,这些作品又成了西方解读中国社会现状的一把钥匙,甚至证实了他们对中国的想象。” 待续——《兰台艺术新观察》

扫描下载库拍APP

扫描关注带你看展览

扫描关注新浪收藏

推荐阅读
关闭评论
高清大图+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