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码曾梵志:“无法驾驭力量”下诞生的《面具》

2017年08月11日 10:28 新浪收藏
微博 微信 空间 分享 添加喜爱
解码曾梵志之一:四次美院高考落榜与“八五新潮”续。解码曾梵志之一:四次美院高考落榜与“八五新潮”续。

  1991年,曾梵志大学毕业,但还没毕业就碰了钉子。希望毕业后能继续从事专业创作的曾梵志最初被计划分配到武汉画院,他高兴得不得了。没想到画院的一个领导知道后坚决不让他进画院,原因不得而知。于是,在当年年底曾梵志被分配到了一个广告公司,他只能利用业余时间创作。

  1991年夏,艺术评论家栗宪庭到武汉去为“后89中国新艺术”展览选画,看到了曾梵志的毕业作品《协和医院三联画》。后来,栗宪庭把曾梵志介绍给了香港汉雅轩画廊的老板张颂仁。1992年,曾梵志带着他的《协和医院》去参加广州双年展,得到了一个优秀奖和一万元奖金。双年展时批评家祝斌写下了这样的评语:“《协和三联画》以新表现主义极有表现力的油画语言刻划了一批心灵遭到摧残的人群,在滞呆的形象中可以感受到古图索笔下的善意与同情心。语言与母体统一在恰当的宣泄中,这是艺术成熟的表现”。

曾梵志作品曾梵志作品

  有了这些批评家“伯乐”的关注和展览上获得的成绩,曾梵志选择了坚持自己的艺术道路,1993年其从武汉移居北京。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的中国首都正在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都市化蜕变,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在这里交接,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在这里碰撞,城市里充满了投机者、成功者和无法顺应潮流的失意者。

1993年曾梵志移居北京1993年曾梵志移居北京

  这样的社会背景下,曾梵志开始了第二阶段的创作,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面具系列》,这一系列不仅成为他这一时期作品中的重要符号,也一度成为曾梵志个人的艺术标签,让他开始获得市场的认可。《面具》系列作品大多色彩鲜丽,构图精致,画中的人通常只有一个人,有两人的作品并不多,而一幅画中出现三个人的作品更是极为罕见,也更具有收藏价值。

《面具》系列作品之一《面具》系列作品之一

  比如这幅完成于1996年的画作中,背景采用土黄色,不自然的色彩和三人故作轻松的姿态显得格格不入,更增添了构图的冲突感,突显出面具下不为人知的澎湃情感。三人不同的动作、刻意的排列,暗示他们正在拍摄团体照。他们在面对相机镜头时,眼光看着同一点,也就是观者的双眼,这意味他们诧识有人在观察或拍摄他们,因此他们刻意呈现出自认为最美好的一面。

  三位男子都穿着洁白优雅的麻质西装,看似富有且悠闲,其中两位坐在板凳两端,另外一位装腔作势的站在他们身后。三人不仅衣着相仿,姿势和位置也彷佛经过精心安排,每个人物好像在凝望着观者,竭尽所能争取观者认同。但过度鲜艳的唇色和夸张的表情又都显示他们有所顾忌,肢体动作略显僵硬。巨大的手臂上青筋暴露,更暗指他们内心对于自己和彼此的不。

  画作后方的男子是最急切需要别人的肯定,他的姿态造作,急欲引人注目,却作轻松优雅,可惜破绽百出。他的脚消失在板凳后方,站都站不稳,双手抚摸自己,彷佛在压抑本性;脸上的面具画着小丑般的笑脸,却看不出面具下真正的表情。曾梵志透过画作讽刺这个充斥商业广告与消费主义的现代社会,尽管社会的节奏越来越快,流动越来越频繁,身处其中的个人却彼此疏离。尽管人们积极呈现出最完美的一面,过度的装模作样只会让人与人渐行渐远。

  背景上的三个中国字凌乱潦草,像是墙壁上的涂鸦,难以辨识。每一个字似乎对应其中一人,彷佛每个人都用自己的姓氏占据背景的部分空间,这也暗示现代社会中,人们越来越难肯定自己的身份,越来越难获得别人的认同;人们只能用这种激进的手段,让别人认识自己。其实曾梵志曾经解释这些符号的意义,这些符号代表了他当时相当个人的想法,侧面隐喻人们的内心世界是相当私密的。

曾梵志作品曾梵志作品

  曾梵志的《面具》系列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末期完成后不久,便获收藏家的垂青一直珍藏至今。大多数观者或许期待从作品中窥视中国的当代民生,可是画中呈现的是艺术家深层的个人感受,曾梵志通过艺术创作巧妙地诠释着城市在逐步迈开现代化过程中急速变迁的世界,这也成为其这一系列作品的震撼力所在。

北京北京

  他曾说:“我的内心深处有一股力量,它感动着我,无法平息。我会竭尽所能将它表达出来以获得解脱。这股感觉难以控制,是我画作的灵感来源”,正是这股无法驾驭的力量驱使曾梵志创造了《面具》系列,因此这一系列作品情感洋溢、震撼感官、渗透心灵。艺术家透过绘画表达内在的骚动,也探讨当代中国如何面对铺天盖地而来的转变。

  未完待续

  ——兰台新观察编辑部

扫描下载库拍APP

扫描关注带你看展览

扫描关注新浪收藏

推荐阅读
关闭评论
高清大图+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