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得不告别的环铁艺术区 北京还有艺术区吗

2017年08月18日 18:06 新浪收藏
微博 微信 空间 分享 添加喜爱

  文/华刚兄

  7月时候,北京的环铁艺术区(环铁会馆)收到这么一则紧急通知:今天接到大队通知东坝乡疏减人口腾退工作即将开始,我们的艺术园区也在此次腾退范围内,现大队告知腾退期限暂定为8月20日,特此通知大家尽快寻找新的工作室。此次腾退为政府行为,请大家理解与配合!”

  按照这样的字面理解,我们就知道,又一家艺术园区要拆迁了。北京这几年来,艺术园区被拆迁的数目多了去了,几乎是出现一家拆一家,而且照此趋势,必然要拆光为止。从2010年的东营和索家村艺术区,到2014的将府艺术区,2016年的费家村艺术区,再到如今的环铁艺术区,北京朝阳一片的艺术园区越拆越多,直至全灭。荒野上草根飘零,纵有一夜春风拂过,也很难恢复往日的荣光。北京艺术区的生存大战,艺术园区数量锐减,埋没掉的是众多才华横溢、抱负远大的民间艺术家。

  艺术区为何经常遭到覆灭式的打击?一不小心就在乡镇土地开发的浪潮中被打得小船翻沉?有一篇文章的观点,说的其实还很到位:艺术区没落正因拒绝市场经济。直白的说,就是艺术区不产生经济效益,缺乏金钱的输入,就被市场经济的开发打击掉。这正如798园区的当代画廊越来越少,餐馆、咖啡店和工艺品作坊越来越多。没错,纯艺术生存,从来就不是高大上的美事,缺乏现代市场经济营养的灌溉,经不住风吹浪打。由乡政府主导和开发商主导的艺术园区里的致命缺陷自不必多言,乡政府出租土地和开发商为了套取丰厚资金,本意非为了艺术的生存,现在土地金贵,房价倍涨,这些权柄在握的集团自然对待艺术项目,弃之如敝履,火速追回原先低价售出的地皮,再肆开发。

  依赖艺术园区搞创作的艺术家们,不得不来一次一次的进行荒野式的迁徙。从“圆明园”到四八间房,到索家村,到环铁、草场地、黑桥,到宋庄、李庄,甚至更远,一不小心就出了北京。但这从来不是政府关心的项目,也无关心之必要,政府关心的是北京人口的流动问题。土地开发与使用,人口的迁徙,从来就是国计民生的重中之重,艺术这种属于锦上添花的事情,自然排到一边,有空再说。北京城打造文化艺术名片,要的是拿得出手的“大师”“名宿”,要的是能上台面的国粹菁英,哪顾得底下一片民间艺人和工匠的生存状态。那些身怀艺术梦想的学徒们,不成名终究只是黄粱一梦,拥有自己的小小工作室已属幸事,哪能动辄就“纪念馆”、“美术馆”,但草根虽小,也是这京城艺术族群中的一点一滴。

  这次环铁艺术园区的拆迁,损失巨大的自然是艺术家们。我有朋友投资20余万投入装修工作室,此次拆迁,颗粒无收,能讨回多少补偿,他自己尚不清楚。底层艺术族群连自己的生存状况尚不能自主,对硬性拆迁带来的损失都很难维权,又怎么谈得上安心创作呢?在城市化的经济大潮中的艺术子民们,虽不能说“再次成为丧家之犬”,但不懂商业而被“边缘化”则是实打实的现状。城市化进程的悲哀就在于,能为科技创新园圈出诺大地皮的区域,却容纳不下一个个艺术园区。

  英国在14、15世纪的 “圈地运动”中,让社会最下端的农民丧失了土地,成为自由劳动力。不知北京城这种硬性拆迁艺术园区的行动,会不会让怀梦深沉的艺术家们也失去创作的机会,不幸成为城市劳动力的一员。城市是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一个高端状态,城市里面应该拥有繁荣的艺术景象,更多的艺术群体、更宽容的艺术创作环境,而不是驱逐和迁徙,更不是屏蔽与封杀。“没有艺术的国家是没有生机的国家”,缺少了大量民间艺术家和工匠们,城市又能余下些什么情怀呢?

扫描下载库拍APP

扫描关注带你看展览

扫描关注新浪收藏

推荐阅读
关闭评论
高清大图+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