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令:凉茶始祖真假辨

2017年08月22日 12:08 新浪收藏
微博 微信 空间 分享 添加喜爱

  时值夏秋,贪一时凉爽但又不敢怠慢养生,凉茶自是众饮品中的上上之选。品尝之余,不自觉关注凉茶的广告和介绍。其中,有一则颇有分量的噱头——“王泽邦”(即王老吉凉茶创始人、加多宝凉茶配方者)乃凉茶始祖。笔者这个小书贩本就喜好赏读一些古书古籍,听到“始祖”这类带着浓浓历史气息的词,免不得起了兴致。

  笔者猛然又忆起,日前在重新审阅嘉庆御医汪必昌《聊复集·怪症汇纂》四种未刊稿本孤品时,看到过一则相关记载,这则记载能够佐证凉茶始祖的真假。

书影一书影一

  牵挂中医药界的人士想必大多知悉,《中医药法》施行前的5月下旬,清嘉庆御医汪必昌《聊复集·怪症汇纂》四种未刊稿本孤品重现消息公布,因其中记载治癌等秘方偏方540种,党和国家领导人对此高度重视,并作出了“防止流失”的重要批示。近期,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与国家文物局分别指派相关管理人员,多次与笔者联系沟通, 给予“加强保护,深入挖掘,防止(秘方)泄密” 的指导。事关重大,笔者切不敢妄动。然而,《中医药法》的颁布绝不只是一个虚设的里程碑,其施行更应当起到一种引领作用。在这股热潮之中,笔者作为边缘相关人士,虽不敢标榜自己揣着保护普罗大众的切身权益、匡正企业文化、打击歪风邪气的社会责任感,但也斗胆想要维护笔者所信奉的对于中医药文化应有的严谨与尊重。故斟酌再三,即便战战兢兢地冒着泄密的罪责,还是决定透露其中一个秘方名称,来佐证笔者对王老吉(王泽邦)是“凉茶始祖”的质疑。

书影二书影二

  这一则相关记录为御医汪必昌亲笔记载“秘其为清凉膏、清露饮”(见书影一)秘方。此处 “清凉膏”、“清露饮”同时出现,相互印证,“清露饮”即古代清凉去火的中医药饮料,亦可通俗地类比为现代的凉茶。若说清道光时期王泽邦(生于1813年)是凉茶始祖,嘉庆御医汪必昌(生于1764年)比王泽邦早出生近半个世纪,汪御医又怎能在其《聊复集·怪症汇纂》未刊稿本中,早于“凉茶始祖”就记下了“清露饮”凉茶秘方呢?

书影三:古今医统大全书影三:古今医统大全

  还有人认为,“凉茶”一词的首次出现是在清朝。清代何梦溪在《医碥七卷》(成书于乾隆十六年,公元1751年)中记载:“按薛立斋治一老人肾虚,火不归精,……,或时喉间如烟火上冲,急饮凉茶少解”(见《邓老凉茶:九个秘方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载于2014年07月04日《羊城晚报》)。这种观点未免有些浅尝辄止。

  继续追溯,还有新的发现。《古今医统大全》卷之十八疸证门记载“罗谦甫云:六月时雨淋漓,人多病瘟疫。一人因劳役过度,渴饮凉茶及食冷物,遂令腹痛,肢节亦疼,身体沉重,腹满不食。”罗谦甫即罗天益(1220年—1290年),字谦甫,是元代医学家。由此,我们可以推断,最迟在元代,“凉茶”一词就出现了,当然这个“凉茶”,应该与我们今天含中药成分的凉茶,是有区别的,可能是绿茶、花茶或红茶等变凉后的茶水。

书影四:名医类案书影四:名医类案

  明代不少中医药文献中,也出现了“凉茶”一词。《名医类案》初刊于嘉靖二十八年(1591年),其“卷九黄疸”中也记载了上文提到的“至元丙寅六月,时雨霖霪,人多病湿瘟。真定韩君样因劳役过度,渴饮凉茶及食冷物,遂病头痛,肢节亦疼,身体沉重,胸满不食。”《寿世保元》成书于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其“卷六头痛”记载:“一人头痛发热……口干引饮,遍舌生刺,缩敛如荔枝然下唇黑裂,面目俱赤,烦躁不寐,或时喉间如烟火上冲,急饮凉茶少解”。《景岳全书》成书于天启四年(1624 年),其“卷之四十五烈集·痘疹诠\痘疮(下) 腹痛(五十一)”中有“误饮冷水凉茶,寒湿留中,小水不利而腹痛者,五苓散,或加木香,或用小建中汤。”

书影五:寿世保元书影五:寿世保元

  由上列中医文献可知,“凉茶”一词首次出现时间,远早于清代。

  此外,在百度百科所谓凉茶始祖“王泽邦” (即王老吉凉茶创始人、加多宝凉茶配方者)词条中,有“清道光年间……(王泽邦)被道光皇帝召入皇宫,封为太医院院令”的说法。此说在该词条中未注明来源。接着,该百度百科“王泽邦”词条中,又有“清文宗咸丰二年(1851年),王泽邦被册封为太医令”的说法;此说仅出自《每日经济新闻》2012年3月15日的《从“王老吉”看中国凉茶文化的“前世今生”》一文,该百度百科词条再未标明其它可靠史料来源,无历史证据可查。此种依据,只能看作循环论证,连自圆其说都显得勉强。

书影六:景岳全书书影六:景岳全书

  另外,据《清史稿·职官志》与清《太医院志》记载,清代太医院设有院使( 相当于“院长”)、院判(相当于“副院长”);医官分四等:第一等御医,第二等吏目,第三等医士,第四等医生,并无“太医令”的官职。“太医令”称谓在元代与明代有过,晚清时人王泽邦(1813年―1883年)竟然当上了元代(1271年—1368年)或明代(1368年―1644年)的医官,这不是有人在网络上胡编乱造,又是什么呢?此外,清廷“道光年间”封王泽邦为“太医院院令”之说 ,也是子虚乌有,清代太医院亦无“太医院院令”的官职,史料记载元代太医院设有“太医院令史” 医官,而非什么“太医院院令”。 百度百科“王泽邦”词条给人的感觉就是,杜撰者想让晚清时代的王泽邦穿越到元代去当医官,但连官名也未搞准确,自然是漏洞百出,实在有点玩弄文字,企图给王泽邦安上其并未担任过的太医头衔。

书影七:太医院志1书影七:太医院志1

  我们热爱中医药凉茶秘方,想要使凉茶发展成一种中国特色文化,充实中医药文化的枝桠,助力其走得更远、走向世界,拥有这样一份热切的心思,不坏。然而一旦被别有用心之人利用,为了抬高凉茶秘方身价、牟取不正当的商业利益而肆意造假(造假历史、假名头、假文化),这种腐坏根本的行为怕是只会逼得中医药文化、凉茶文化倒退。

  搞企业文化,树品牌,要说某人是“凉茶品牌”始祖,打所谓凉茶品牌的擦边球,只当他是自娱自乐便罢。若硬要冒“凉茶始祖”的名讳,迟早要原形毕露。中国作为文化大国,其稳固的文化自信也绝不是空中楼阁,不仅需要有时间跨度上的历史泉流源源不绝供给动力,更需要在每个时间切面上,确保空间层面上的每个个体、每个企业,实实在在,稳扎稳打,方能坚若磐石,屹立不倒。虚假的企业文化与品牌,将永远如履薄冰,缺乏行稳致远的扎实文化根基。

  这也有点类似如我们热爱高楼大厦,但是,我们决不能容许高楼大厦的根基因材质虚假而不牢固不坚实。大家都知道,若根基不牢,大楼越高越容易倒塌,将一切摔得粉碎,那就太可惜、太可悲了。

书影八:太医院志2书影八:太医院志2

  回归本源,我们最关切的并不是“谁是凉茶始祖”的问题,而是担心某些缺乏传统文化底蕴的企业,扬起中医药文化保健风帆,却因根基不牢导致掌舵难稳、偏离航向,不但辜负了社会的信任,更是为中医药文化、凉茶文化抹黑、招黑。撇开治学不谈,在实际生产与应用中,哪种配方对人们的健康最有利,远比哪种配方最先问世重要。始祖固然值得尊敬和铭记,但是更加优化、更加成熟、更加务实的医学家(有史料可查可证的真正御医),尤其是集大成者,其后世影响必将更持久,更难以估量。

  也许今天驳倒一个假太医“王泽邦”,明天又会蹦出另一个“张泽邦”、“李泽邦”。“王泽邦”绝不是所谓“凉茶始祖”,从网络上公布的信息看,迄今也没有明确史料能确证王老吉凉茶创始人——王泽邦曾当过太医;“汪必昌”也未必是“凉茶始祖”,但是,清代嘉庆年间的文献及汪氏本人传世著作,能确证汪必昌曾任嘉庆皇帝御前太医(即御医)达九年之久。

  一个潜心钻研的真御医“汪必昌”,无疑胜过千千万万个某些人妄图用来瞒天过海的假太医“凉茶始祖王泽邦”。

  2017年8月20日修订稿。

扫描下载库拍APP

扫描关注带你看展览

扫描关注新浪收藏

推荐阅读
关闭评论
高清大图+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