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什么阻碍了美术课走进博物馆

2017年08月28日 07:55 新浪收藏
微博 微信 空间 分享 添加喜爱

  来源:美术报

  近些年来,随着公众对于文化消费需求的增长,博物馆、美术馆等公共美育逐渐走入中小学美术课堂,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和重视。不少美术馆、博物馆的公共教育纳入到中小学生的“第二课堂”之中,把课堂衍生到学校之外,这个趋势越来越明显。

美术报问卷调查美术报问卷调查

  然而,从美术报之前在微信上做的调查问卷反馈中,我们看到有超过半数的投票者(51%)没有参加过由学校组织的到博物馆、美术馆的活动。

  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学校不愿意安排校外课堂的活动呢?真正有效的校外课堂应该具备哪些条件呢?

  为此,记者采访了中国美协少儿艺委会委员、北京市石景山外语实验小学校长、北京市特级教师刘世彬。听一听他们对于这个问题的看法。

  三大原因:安全、资金、理念

  记者:虽然现在博物馆的公共教育有了很多进步,也有些学校安排了走进博物馆的课程,但有很多家长反映没有听说学校安排孩子去博物馆美术馆上课,还有很多“第二课堂”最后变成了家长的“打卡”任务。你认为是什么原因导致学校不太愿意安排校外课堂?

  刘世彬:有些学校现在不太愿意安排博物馆的学习,我分析最主要有三方面的原因。

杨健男(天津美术学院) 博物馆里的孩子 150×200cm 布面油彩杨健男(天津美术学院) 博物馆里的孩子 150×200cm 布面油彩

  对于学校来说,第一个就是安全问题。现在很多的校长、老师在安全问题上如履薄冰,行车中的安全、室内外组织管理的安全、人员密集地学生的安全保障,应该说,相比形成常规模式的校内生活而言,只要组织学生外出就会存在着更多的安全隐患。

  虽然现在学校都给学生上了校方责任险,但一旦发生不可预测的意外事故,学校、老师就需要大量的精力去解决处理这些事情,会影响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所以安全方面的隐患,确实是阻碍学校组织学生去博物馆学习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

  第二个就是资金方面的原因。现在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的收费项目管理十分严格。北京市现在的情况是,每学期是由市财政为每个学生拨专款,作为学生走进社会大课堂综合实践活动经费。

  但是这笔经费基本能够满足每年的春季和秋季两次外出活动的费用。如果学校再额外地组织去美术馆上课、博物馆学习等活动,所产生的租车费,有些博物馆的门票费、讲解费等等,都要由学校的公用经费支出。

  如果学校只是偶尔组织学生去美术馆、博物馆学习,支出相关费用还能承担,但长期、频繁地组织参观学习活动,对学校经费预算就会造成压力。

  第三方面是教育理念上的不同。组织学生到美术场馆学习,不仅要承担安全责任、有资金支持,还要有学生学习时间、教师教学精力上的投入。

  美术馆、博物馆学习是一项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教育,它不会在学生去了一次、两次博物馆以后就能够将教学成果立竿见影地显现出来。这也是学校、教师、家长常常忽略博物馆教学优势和重要性的重要原因。

  所以,一些学校或家长看不到孩子去博物馆学习与不去博物馆学习的差别,因此,安排美术馆、博物馆学习就成了可有可无的项目。

  其实,美术馆、博物馆学习能否实施,归根到底是我们学校把这样的教学形式放在什么位置上,如果我们认为当今学生到博物馆学习是必不可少的学习经历,我们自然会在资金使用上优先安排,我们更会在安全上管理上规范细化,制定严密的安全保障措施。

  我想,到博物馆学习,更多的是给学生留下一种内在的、文化素养方面的烙印,比如学生到博物馆学习的习惯,学习意识、兴趣,还有到博物馆学习的能力等等,这是伴随孩子一生的财富。

  这些宝贵的学习经历,需要学校耐心地、持续地、创造性地把它做好,这也是我们每一位校长的责任,也特别希望得到家长们的支持与理解。

  如何有效:充分体验、持续学习

  记者:您认为真正有效的校外课堂(美术课)应是什么样的?应该具备哪些条件呢?

  刘世彬:真正有效的校外美术课首先应该让学生在进入校外课堂的前期就充满期待,带有问题;在进入校外课堂学习中,能浸入在环境的氛围里,能够充分地体验、观察、感悟;在离开校外课堂时保持一种意犹未尽的渴望和美好的记忆。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在美术馆上课,首先我们要明确,我们主要是利用美术馆优质的教育资源,这是我们学校在课堂内无论如何也达不到的。

  所以学生对这种环境的体验,对展馆内各种展品的体验,应该是美术教学的长处,也是我们校内课堂教学的短板,因此在课前我们要与场馆负责人员做充分的沟通,了解场馆有哪些资源、有什么要求、还可提供怎样的便利,以便做好我们的课前准备。

  其次,我们教师在准备这样的课程时要充分发挥博物馆的优势,设计适合学生年龄认知特点的学习活动和方法,引导学生在博物馆学习中充分地去感受、体验,准备好学生在博物馆学习的合适学具,为顺利学习提供保障。

  我想,通过这样的学习活动,不仅能让学生在知识层面有一定的提升,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获得持续学习的兴趣,了解在博物馆学习的方法,让博物馆学习深入孩子心田。

  经验学习:一门课程,三种方式

  记者:从您的经验出发,北京学校的校外课堂都是怎么安排的?

  刘世彬:博物馆课程是石景山外语实验小学一门重要的校本课程,课程从前期探索,教材编写开发,实践完善到形成学校常规教学工作历时六年,此门课程不仅提升了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推动了教师专业发展,同时也给学校特色注入了新的活力。北京是一个古老与现代共生的文化大都市,博物馆资源之丰富是其他地区所无法与之相比的。我们计划每位同学在小学六年至少完成12次以上的博物馆主题学习活动。

北京市石景山外语实验小学的学生们在中国美术馆学习抽象画。北京市石景山外语实验小学的学生们在中国美术馆学习抽象画。

  在博物馆课程开发之初,我们就鲜明地提出要让这门校本课程成为国家课程的延伸和补充。

  因此,我们所选择的博物馆均是一线教师根据现行的语文、数学、科学、美术、英语、社会等学科中,某一个单元或某一课中的知识内容为原点,提出博物馆选择意向,经过多科教师联动,设计某一专题的博物馆综合实践学习活动。

刘世彬编写《我爱博物馆》刘世彬编写《我爱博物馆》

  对于低段的学生,我们主要采用教师主导、学生游戏感受的学习方式,即教师为学生选择学习内容,设计学习方法,引领学生在博物馆观察、识记、体验,让学生获得在博物馆学习的特殊感受,引发学生对博物馆的兴趣。

  对于中年级段学生,我们主要采用教师引导,学生参与、体验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实践中认识事物,用在博物馆中的亲身经历,认知理解知识内容,为学生掌握在博物馆学习的方法奠定基础。

  对于高段学生,我们主要采用教师辅导,学生探究、感悟的学习方式,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老师指导学生确定探究主题,组建活动小组。场馆内以小组自学为主,鼓励学生用多种形式反馈、汇报学习成果。

以上三种针对不同学段的博物馆学习方式,在我们的实践尝试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以上三种针对不同学段的博物馆学习方式,在我们的实践尝试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当然,每个博物馆的主题学习不是一成不变的,很多老师将这三种方式灵活运用、相互补充,我们最终的目的还是要达到最好的学习效果。

  采访|江凌

  受访者|刘世彬

  中国美协少儿艺委会委员、北京市石景山外语实验小学校长、北京市特级教师

扫描下载库拍APP

扫描关注带你看展览

扫描关注新浪收藏

推荐阅读
关闭评论
高清大图+ 更多